摘要:在当前光怪陆离的消费市场中,一种令人瞠目的现象正悄然蔓延:部分餐饮场所的定价策略已然超出了常规逻辑,近乎于“公开抢劫却还附赠水果”般的荒诞。
在当前光怪陆离的消费市场中,一种令人瞠目的现象正悄然蔓延:部分餐饮场所的定价策略已然超出了常规逻辑,近乎于“公开抢劫却还附赠水果”般的荒诞。
猕猴桃标价98元一个,柠檬128元一颗,牛油果更是高达26581元一个,这些数字并非印刷错误,而是真实存在于某些菜单之上。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若想浅尝辄止,体验不同口味,七百多元人民币仅仅是一道不低的门槛;而更为奢华的“全家福”套餐,价格则轻易突破四位数,俨然将用餐视为一种身份象征。
然而现实往往骨感。当产品真正呈现在顾客面前时,期待值常被狠狠摔碎。
宣传中诱人的大块果肉实则含量寥寥,一份冰淇淋或许仅能挖出可怜的四小勺,而一旁作为点缀、不能食用的装饰性花生,竟要价28元一枚,其离谱程度令人愕然。
此类坚果在传统语境下或许寻常无奇,甚至被视为普通燃料,在此处却与冰淇淋生硬搭配,组合成所谓的高端甜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直接接触食物的装饰物,如果壳,其清洁消毒情况是否达标,往往成谜。
面对质询,商家的标准话术常归咎于“原料进口”,诸如“煤气一早进口”之类的托辞,试图为高价披上合理外衣。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国际餐饮业的通行准则。
在米其林或高级西餐的规范中,餐盘上通常避免出现顾客无法食用的装饰物,以确保用餐体验的纯粹性与价值感。
但某些店家却反其道而行之,执意使用不可食用的“花生”造型,甚至声称支持“空运至苏州”。
此说辞本身存在逻辑漏洞,引发消费者调侃:苏州并无民用机场,这批“进口”原料究竟在何处降落?细节的失实往往反映出营销宣传的浮夸本质。
将视野放宽至全球,消费对比更为鲜明。有意大利网友分享当地百年老字号冰淇淋店的产品,一份仅售2.25欧元,注重真材实料与亲民价格。
反观国内部分同类甜品,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蜜雪冰城等品牌,两元一个的甜筒虽平价,却能提供稳定的品质与满足感。
若钟情于水果本身,汕头的甘草水果摊点能以20元的价格提供满满一大盆新鲜处理、风味十足的水果拼盘。
相比之下,苏州这类标榜高端、实则在分量与诚意上均显不足的水果冰淇淋,虽定价惊人,却难以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其商业模式的生命力令人存疑。
然而市场的复杂性在于,此类店铺总能依靠营造“稀缺性”、“独特性”和社交媒体的猎奇传播,持续吸引一批批充满好奇心的消费者前来“打卡”体验。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同类型的店铺在杭州等地展现出更激进的定价策略,价格从早期的398元、598元一路飙升至如今的四位数,例如一碗面条标价2188元。
其走红路径与早年重庆“怪老头”毛血旺等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邀请大量网络博主探店,在社交平台制造声量,利用从众心理和好奇心驱动消费。
店铺装修极尽花哨,产品呈现追求视觉冲击,其核心目的往往并非提供卓越的味觉体验,而是打造一个易于传播的“社交货币”,本质是将慕名而来的顾客视为可以快速收割的“韭菜”。
这种过度营销的场景,促使人们希望用高清影像记录下来,作为消费时代的一个奇特注脚。
相比之下,上海一款售价1588元的“杨纯面”反而在对比中显得略有性价比——这并非反讽。
该产品通常包含一碗主食面条,搭配鳝丝、腰花、毛肚、猪肝、虾仁等五道现炒浇头,并附赠两块猪排,套餐命名为“五福临门”。
由于其明码标价,目标客户群体清晰——直接定位于有较强消费能力的顾客、寻求新奇体验的自媒体网红,而非普通大众,因此较少引发价格方面的投诉。
在这个闭环中,餐厅老板通过博主的推广获得曝光并赚取利润;博主通过创作“探店”内容获取流量与关注;观众则通过视频满足猎奇心理,形成一种看似“三赢”的局面。
然而即便是相对“透明”的模式,也存在争议点。
例如额外加收10%服务费的规定,就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困惑与不满。
支付158元的服务费,却未必能感受到与之匹配的实质性服务提升,这与国内消费者普遍习惯的“一口价”包含所有成本的消费心理相悖。无论是线上购物的包邮,还是餐饮中附赠的餐具、免费的水果切块服务,国内商家通常将服务成本内化在定价中。
因此,单独列出服务费,尤其在没有明显增值服务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消费者的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巧立名目的收费。
更极端的案例是单根售价高达1688元的牛舌。
商家宣传采用特殊的“迪拜刀法”进行处理,去除筋膜与损耗后,最终可食用部分仅剩约250克。高昂的价格与巨大的损耗率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有顾客询问能否将切割剩余的部分带走。
服务员会提供腌制服务,并烤制至六七分熟,但最终成品分量可能不足十口。
摆盘艺术在此被发挥到极致:使用巨大的餐盘,中心放置少量食物,大量留白处用草本植物、酱汁点缀,营造出所谓“高级感”。
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呈现方式,被调侃为“牌要大量,要少,空的地方放根草”。
人均消费1200元的套餐中,可能出现清汤搭配一朵仅作装饰之用的西兰花的情况,让人感叹“没钱要下海,有钱在上海”。餐饮业的利润空间,在此类操作下似乎变得深不可测,远非传统认知中的微利行业。
此类高价风潮也蔓延至街边小店。
例如,潮汕地区一款猪肚汤,最初售价约为400元,后因加入鱼翅等名贵食材作为卖点,价格飙升至1980元。
据粗略估算,其中22两的金钩翅成本约千元,猪肚约两百元,其他辅料百元左右,早期经营者的定价尚在可理解范围。
但随着概念爆火,新入局的商家直接将价格推高至1900元乃至5800元,据称成本约1300元,利润空间巨大。更令人咋舌的是,爆火之后却有黑料曝出,知情人士称曾有商家使用煮制猪肠的锅具进行泡脚,并附有相关图片,食品安全与卫生状况令人忧心。
纵观这些现象,从28元一枚的装饰花生,到2188元一碗的面条,再到天价牛舌、镀金果壳、卫生存疑的豪华猪肚汤,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在网红经济与流量逻辑驱动下,部分餐饮业态的扭曲变形。
短期看,凭借猎奇营销和社交传播,确能快速吸引流量并实现高额利润。
但长远而言,缺乏扎实产品力、诚信经营与合理性价比支撑的商业模式,终究难以持久。当消费者的新鲜感褪去,回归对食物本质——味觉、安全与价值的追求时,这些徒有其表的“天价”泡沫,恐将难逃破灭的命运。
网红流量可以早割早获利,但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仍需建立在真诚与品质的基石之上。
来源:思思的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