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踢了13轮只赢4场,净胜球负3个,宿迁队却能把沭阳小饭店的啤酒销量拉高三成——这听起来像段子,却是2025‘苏超’刚发生的真事。”
“踢了13轮只赢4场,净胜球负3个,宿迁队却能把沭阳小饭店的啤酒销量拉高三成——这听起来像段子,却是2025‘苏超’刚发生的真事。”
输球那天,南京青奥球场边,宿迁远征军把客队看台染成一片蓝。
终场哨响,比分牌停在1:2,有人把围巾蒙在脸上,不是哭,是怕别人看见自己红眼眶。
可散场通道口,工作人员拦着不让走,原因是南京球迷还在喊“宿迁,明年再来!”——这画面在业余联赛里极少见,通常只有保级队才配拥有。
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被淘汰”也能被尊重。
原因简单,宿迁队虽然积分第八,却打出两项硬数据:
1. 射手榜第一的高驰,9球里有5球是对阵上赛季四强打进的,硬仗不刷弱旅;
2. 官方统计,宿迁客场场均随队球迷318人,12座城市里排第三,高于去年的冠军苏州。
球迷不是来看赢球的,是来看“自己人”的。
沭阳老凌把烧烤摊临时歇业,周五下午开着五菱宏光拉14个人去南京,来回油费过路费560块,摊到每人头上39。
“比去KTV便宜,还更嗨。”老凌回来发现,摊位隔壁的小超市啤酒脱销,老板把进货单甩给他看:比赛日当晚卖出210瓶,比平时周末翻一倍。
宿迁市体育局后来算了笔账,整个赛季远征球迷约4100人次,直接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消费不低于180万——这个数字放在职业联赛里不值一提,可对建市只有28年的宿迁来说,相当于一个中型商场国庆黄金周的流水。
更微妙的是,球队输球后,抖音话题#宿迁队遗憾止步#播放量三天飙到1200万,比晋级八强的某队还高。
评论区里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原来我们也有城市主队。
“主队感”三个字,过去只属于南京、苏州、无锡,现在被一支临时拼凑的业余队抢走了。
很多人把功劳推给高驰。
27岁的他本职是快递网点主管,每天6点到岗分拣,训练安排在晚上7点到9点,场地是宿迁学院外圈跑道。
队医透露,他膝盖里至今留着两年前韧带撕裂的钉子,赛前得打固定绷带。
可就这样,他还是在对阵常州的雨战里第88分钟头球绝平——那球被官方评为赛季最佳进球。
高驰赛后说:“我不是天赋怪,只是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在跑。”
这句话被印在市体育局新出的招募海报上,准备贴在10所高中门口。
海报还没贴,校园先热闹了。
宿迁中学高一(11)班班主任刘老师把班会改成“怎么看苏超”,结果45个学生里37个举手说想去试训“宿超”联赛。
市足协赶紧加开周日选拔营,原计划80个名额,报名系统开放两小时冲爆到236人,服务器差点宕机。
一位工作人员私下吐槽:“以前办比赛送球衣都没人来,现在倒好,孩子自己带鞋。”
球迷文化也在变。
“蓝刃”球迷会原本只有37个群友,决赛后一周涨到523人。
会长葛利国把群公告改成“文明骂人,先夸再怼”,并规定远征大巴上不准带喇叭——原因是“声音太吵听不见队友鼓劲”。
更夸张的是,有本地婚庆公司找上门,问能不能把鼓乐队借去开业,出场费两千。
葛利国没答应,却动了另一个心思:下周“宿超”开幕,他们准备做一款限量围巾,左下角绣上“沭阳”二字,首批300条,卖完不补。
“要让下面县城也有存在感。”
所有这些细碎的小事,被官方总结成一句话:宿迁足球正在形成“业余赛事—球迷文化—城市消费”的小闭环。
省体育局观察员在内部简报里写:宿迁模式提示,三四线城市不需要急着砸钱买中甲名额,先把“有人看”做成“有人愿意花钱看”,比盲目冲职业更实在。
当然,问题也明摆着。
球队没有专属训练基地,赛前一周还在跟广场舞大妈抢灯光球场;
主力中卫吴超32岁,体能拉胯,被对手调侃“最慢中卫”,却找不到年轻人替;
市足协账上只剩60万,想请专业体能教练,人家开口年薪30万,直接劝退。
可正因为这些不完美,才更像“我们”的故事。
赛季结束那天,高驰把球鞋系在一起挂在背包上,鞋钉磨得发亮。
被问到明年目标,他说:“想进八强,但更想看到看台坐满,哪怕多一个卖爆米花的大叔。”
旁边的小球迷举着纸牌,歪歪扭扭写着:
“输球没关系,我们还在。”
那一刻,宿迁队输没输球,好像已经不重要了。
来源:端庄优雅小羊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