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2016年那条腿没伤,王哲林现在会不会在灰熊打轮换?”——这句假设,几乎每年选秀夜都会被球迷翻出来鞭尸一次,点赞最高的评论永远是:“他本来能去,结果把机会躺没了。”
“如果2016年那条腿没伤,王哲林现在会不会在灰熊打轮换?”——这句假设,几乎每年选秀夜都会被球迷翻出来鞭尸一次,点赞最高的评论永远是:“他本来能去,结果把机会躺没了。”
真实情况是,王哲林在2015年亚锦赛打伊朗那场球,就已经疼到上下楼梯要扶墙。
队医当时只给了句“骨裂,先打封闭”,没人告诉他“再跑就要肌肉萎缩”。
于是CBA赛季他只撑了6场,膝盖像漏气皮球,一按一个坑。
赛季结束第二天,他被抬上飞往洛杉矶的红眼航班,随身行李是一袋冰和一张MRI光盘。
美国康复中心给的方案很直接:半年不许下地,先让肌肉长回来。
那阵子他住在圣莫尼卡一间公寓,窗外就是沙滩,可每天只能把腿架在窗台上做电刺激。
护工是个墨西哥大叔,每次帮他洗澡都嘟囔:“哥们,你这腿比我奶奶还细。”
最惨的是称重,康复第三个月他掉了18斤,其中16斤是肌肉,直接掉出了NBA选秀前的体重安全线。
灰熊球探其实来过,站在器械房门口看了十分钟,最后只留下一句“keep in touch”。
翻译过来就是:等你腿粗回来再谈。
可NBA最不缺的就是时间,2016年6月24日,他们还是把57号签扔给了王哲林,顺手赚了一波中国流量。
选中当天,孟菲斯本地论坛的标题是:“我们选了个不会来的大个子,反正57顺位就是买。”
后面的事像快进键:灰熊把签约权当筹码,先换湖人,再换尼克斯,一路向东,最终过期。
王哲林本人没去过田纳西一次,只在2017年夏天代表灰熊打了场拉斯维加斯夏季联赛,7分钟2分2板,数据单背面印着“非保障”。
那场球他防的是当时还瘦成杆的贾莱特·阿伦,被连抢两个前板,第二个回合阿伦落地时拍拍他屁股,意思大概是“欢迎来NBA转一圈”。
留在CBA后,他反而成了数据怪兽:2022-23赛季场均21.8分11.7篮板,命中率55%,把福建队扛进季后赛。
可一到国家队,画风就崩:世界杯对委内瑞拉,他4投0中,罚球空气球,弹幕刷屏“王奶奶”。
球迷的潜台词很直白:你连委内瑞拉矮中锋都搞不定,当年就算去灰熊,也是看饮水机的命。
对比同届周琦,火箭那两年一共打了19场,命中率21%,还是被裁。
NBA对中国内线最后的耐心,基本用光。
后来曾凡博、张镇麟、余嘉豪挨个试训,得到的都是同一句话:对抗级别不够。
王哲林的腿伤,只是提前把遮羞布撕开——原来差距不在身高,而在能不能扛住82场肉搏后,还能跳得起来。
更扎心的是,灰熊当年选他前,内部报告写着:“骨架大,手感柔,但横移慢,需减重;若伤病反复,可直接放弃。”
一句话,57顺位本来就不是计划内人选,伤了正好给交易理由。
所谓“错过机会”,更像双向的及时止损:球队省了工资,球员保住了健康,只剩球迷在原地脑补“如果”。
现在回头看,王哲林在CBA拿顶薪,孩子都会打酱油,生活半径不出上海内环。
偶尔直播,有弹幕问“后悔吗”,他笑笑:“腿不行就是不行,骗得了自己骗不了NBA秤。”
这句话比所有官方通稿都诚实——职业体育的门槛,从来不是选秀那天才出现,而是每天起床时,膝盖能不能立刻伸直。
来源:自强不息旭日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