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十年代,一球冰淇淋要30块,别说普通工人,就连白领也得犹豫半天。
在美国超市冷柜里,哈根达斯只是一盒普普通通的冰淇淋。
价格比别的牌子稍贵,但也就相当于咱们买一支“和路雪”。
美国人买它,就像买瓶牛奶,随手一拎,没谁觉得自己消费升级。
可一到中国,这玩意儿摇身一变,成了身份的象征。
九十年代,一球冰淇淋要30块,别说普通工人,就连白领也得犹豫半天。
可越贵越有人买,甚至有人咬牙排队,就为了能在女朋友面前说一句:“走,咱吃哈根达斯去。”
那时候,吃哈根达斯不是为了冰淇淋,而是为了体面。
一球冰淇淋,能换来别人投来的羡慕眼神,这买卖怎么看都划算。
但到了今天,局面彻底反过来了。
门店从最风光时的400多家,掉到如今接连关门,甚至传出要整体卖掉中国业务。
曾经的高级货,如今正沦落成“没人愿意碰的鸡肋”。
哈根达斯的跌落,不只是一个品牌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消费观念的巨大变化。
01九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能出国的人凤毛麟角。
那会儿大家对洋品牌的想象,几乎就是“品质”和“高级”的代名词。
喝百事可乐是洋气,穿阿迪耐克是潮流,至于哈根达斯?那是浪漫和身份的象征。
哈根达斯很聪明,它没去超市里跟老冰棍打价格战,而是直接把自己摆进了高档商圈。
门店装潢得像西餐厅,水晶吊灯、皮质沙发、大理石台面,服务员捧冰淇淋的动作都像在端红酒。
广告更是直戳人心,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
简简单单一句话,把爱情、浪漫、身份全绑在一球冰淇淋上。
年轻情侣真就信了,带女朋友去哈根达斯,成了那个年代的浪漫顶配。
很多人第一次去哈根达斯,点的不是冰淇淋,而是一种体验。
那种坐在高档环境里慢慢舔一口的感觉,足以让他们觉得,自己和以前的生活不一样了,自己正在“过好日子”。
所以说,哈根达斯卖的根本不是冰淇淋,它卖的是面子,是炫耀,是身份符号。
02进入2000年代,中国人钱包鼓了起来,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
喝咖啡、吃西餐、逛大商场,成了都市人周末的固定节目。
就在这个浪潮里,哈根达斯一路狂飙,门店从几十家扩张到400多家,几乎占领了一线和新一线的核心商圈。
北京王府井、上海淮海路、广州天河城,只要是最热闹的地段,就能看到那个红色的LOGO。
那时候的场景是这样的,逛街逛累了,拉着朋友进哈根达斯,点一份双球套餐,坐在沙发上慢悠悠聊天。
哪怕味道没有多惊艳,但气氛够浪漫,逼格够高,这就足够了。
商场招商时,能拉到哈根达斯入驻,就像装上了中央空调。
它代表着商场的档次,甚至能带动周边店铺的生意。
更绝的是,哈根达斯抓住了中国人送礼的习惯。
冰淇淋月饼、冰淇淋蛋糕,包装精美,价格翻几倍依旧有人抢。
谁家中秋送哈根达斯月饼,那就是有品位的象征。
生日蛋糕写上定制祝福,更是显得讲究又大方。
可以说,巅峰时期的哈根达斯,是都市小资生活的代名词。
它不仅仅是甜品,而是一种身份场景。
03可惜,时代变了。到了2015年以后,消费逻辑悄悄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价格刺痛了消费者。
最新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人只愿意花十块钱以内买冰淇淋,愿意掏二十以上的不到7%。
而哈根达斯一球三四十块,甚至五十块,直接被年轻人归入“不值”的行列。
一句话,当年吃哈根达斯是因为贵,现在没人吃还是因为贵。
其次是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国产新品牌冒出来的速度,比哈根达斯更新口味的速度还快。
野人先生、罗曼林、波比艾斯,不光口味贴合国人口感,还便宜。
十块钱一球,味道更足,名字更新鲜,年轻人当然愿意尝试。
更关键的是社交场景变了,过去情侣去哈根达斯是仪式感,如今大家更喜欢去奶茶店。
喜茶、奈雪随手就能买到冰淇淋,拍照发朋友圈更有话题。
相比之下,哈根达斯老派的门店和慢吞吞的服务,显得格外无聊。
再加上健康风潮兴起,低糖、低脂、Gelato类产品火爆。
哈根达斯几十年来口味没啥变化,年轻人吃腻了。
于是,门店的处境就越来越尴尬。
有些店一天订单不足百单,租金和人工却高得吓人。
中秋节的冰淇淋月饼,以前是抢手货,现在经销商在微信群里五折甩卖,还是清不完。销量比前一年掉了快九成。
一球冰淇淋能卖半天工资的神话,就这样被一句“不值”击碎了。
04其实,哈根达斯不是没想过转型,它和山姆会员店合作,搞过“189元10球”的拼装装,算是拉下身段。
在广州推出9.9元外带咖啡,想吸引路人。
甚至也在小红书发短视频,展示冰淇淋的制作过程。
但这些动作,都太小,年轻人要的是彻底的诚意,而不是零敲碎打的小修补。
未来,哈根达斯可能只有三条路:
第一,全面本土化。推出桂花乌龙、茉莉绿茶、红豆抹茶这些中国口味,甚至联名国潮IP,试着重新融入年轻人的社交语境。
第二,降价。彻底放弃“冰淇淋爱马仕”的包袱,把自己当成普通甜品品牌,先活下来再说。
第三,甩卖门店,转向零售。继续在超市、便利店和电商卖家庭装,把门店这个高成本业务砍掉。
不管选哪一条,都意味着它必须放下“高奢品”的架子。
因为今天的消费者,早就不是九十年代那群为面子买单的人了。
05哈根达斯的兴衰,其实就是中国消费观念的一部小史。
九十年代,人们为洋气买单;二十一世纪初,人们为身份买单;如今,年轻人只为值不值买单。
当年吃哈根达斯是一种炫耀,而现在它成了笑谈,花三四十买一球,不如点杯奶茶顺便发个朋友圈。
冰淇淋能火,也能凉,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只有真正读懂消费者的人,才能长久活下去。
哈根达斯的问题在于,它太久没有跟上变化,还沉浸在“奢侈品”的旧梦里。
要想在中国留下来,它必须学会把架子放下,重新接上地气。
毕竟,在今天的消费市场,冰淇淋能火,也能凉。
来源: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