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41届欧洲多发性硬化治疗与研究委员会大会(ECTRIMS)暨第30届多发性硬化康复大会(RIMS)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作为全球多发性硬化(MS)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顶尖学术盛会,大会汇聚了全球领域内权威专家,共探疾病机制、
2025年,第41届欧洲多发性硬化治疗与研究委员会大会(ECTRIMS)暨第30届多发性硬化康复大会(RIMS)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作为全球多发性硬化(MS)及相关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顶尖学术盛会,大会汇聚了全球领域内权威专家,共探疾病机制、诊断技术与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超教授带领的脱髓鞘疾病亚专业组,以及与华山医院放射科李郁欣、李海庆教授组成的MDT团队有8篇研究展示,分别涉及MOGAD的诊断技术评估与免疫机制解析、MS的影像学预后标志物探索及MS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多组学因果基因挖掘,为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特别鸣谢:感谢全超教授审核、指导
两种细胞检测法对MOGAD的诊断价值评估:一项配对设计观察性研究
➤ 引言: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的诊断依赖于抗体检测结果。2023年国际MOGAD专家组推荐将活细胞CBA法用于MOGAD诊断,但国内尚无该方法的真实世界队列验证研究。
➤ 研究目的:明确活细胞CBA与固定细胞CBA检测MOG-IgG的诊断性能参数及一致性。
➤ 研究方法:纳入316例临床疑似MOGAD患者及120例对照患者(含60例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30例非炎症性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人群)。所有受试者入组时均采用固定细胞CBA与活细胞CBA进行抗体检测,同时收集临床资料。
➤ 研究结果:以2023年国际MOGAD专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为金标准:固定细胞CBA的敏感性为50.9%、特异性为97.7%、阳性预测值(PPV)为98.1%、阴性预测值(NPV)为45.3%;活细胞CBA诊断性能更优,敏感性达85.4%、特异性为92.2%、PPV为96.3%、NPV为72.4%;对照组中54例MS患者有5例出现假阳性,其中4例活细胞CBA阳性(2例滴度1:10、2例1:32),1例固定细胞CBA阳性(滴度1:10),均为女性,年龄19-51岁;此外,2例胶质瘤、1例米勒费希尔综合征、2例不明原因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及1例健康对照也出现假阳性。
➤ 研究结论:与固定细胞CBA相比,活细胞CBA显著提高了诊断敏感性,且特异性无明显下降。但鉴于MS患者中假阳性率相对较高,且其他疾病及健康人群中也存在假阳性,MOGAD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学及抗体滴度信息综合判断。
Satralizumab治疗中国AQP4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一项前瞻性研究的初步结果(HANDLE 研究)
➤ 研究目的:评估Satralizumab在中国AQP4抗体阳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方法: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期间,共纳入53例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主要终点:年复发率(ARR)。
➤ 研究结果:人口学特征:90.3%(56/62)为女性,中位发病年龄46岁(12–82岁),中位随访时间11.2个月(2.0–15.2个月)。59.6%(37/62)曾接受至少一种免疫抑制剂。治疗后ARR显著下降(治疗前1.49 vs 治疗后0.04,p )。截至2025年4月,共3例复发,分别发生在3.2、7.2、7.7个月。治疗6个月后:EDSS评分中位数下降(2.5 → 2.0,p = 0.002)。61.3%(38/62)出现不良事件,其中注射相关反应:38.7%(24/62)。
➤ 研究结论:Satralizumab显著降低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的年复发率,并改善残疾进展。需进一步开展长期前瞻性对照研究,以明确其远期疗效与安全性。
单细胞RNA测序揭示MOGAD的细胞特异性免疫调控
➤ 引言:髓鞘少突胶质细胞抗体相关疾病(MOGA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部分患者存在频繁复发,其复发驱动的潜在机制亟待阐明。
➤ 研究目的:解析MOGAD患者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免疫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功能动态。
➤ 研究方法:对6例MOGA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脑脊液(CSF)样本进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描绘疾病不同阶段的免疫功能动态;采用流式细胞术及中枢神经系统(CNS)病灶组织病理学分析验证关键细胞亚群及功能通路。
➤ 研究结果: MOGAD表现为适应性免疫(T细胞、B细胞、NK T细胞)显著激活,而先天免疫(髓系细胞、NK细胞)相对受抑;外周T细胞激活驱动B细胞活化、克隆扩增、类别转换,并分泌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高表达迁移相关基因的T细胞与B细胞亚群浸润CNS,与髓系细胞协同放大局部炎症级联反应。
➤ 研究结论:MOGAD遵循“外周起始-中枢放大-代谢适应-静息潜伏”的序贯免疫应答模式。
多发性硬化中顺磁性边缘病灶的短期变化及其与临床结局的关联:一项回顾性纵向研究(李郁欣、李海庆等)
➤ 引言:顺磁性边缘病灶(PRL)在多发性硬化(MS)中具有预后价值,但纵向研究证据仍较有限。本研究旨在明确PRL特征的短期变化及其与临床进展和复发的关联。
➤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基线至6个月时PRL特征的动态演变,并探索其与临床残疾进展及复发的相关性。
➤ 研究方法:纳入接受两次MRI检查(基线及6个月随访)的MS患者。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计算PRL及其负信号区(NSR)体积;NSR定义为SWI相位图像上PRL内的信号为负区域。采用4个指标表征PRL变化:PRL体积、NSR体积、NSR百分比变化、NSR-PRL体积变化差。通过具有稳健方差的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这些指标与同步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进展、2年复发及残疾恶化的关联。
➤ 研究结果:共纳入56例MS患者,中位年龄31岁(四分位距24-37岁),其中42例(73.7%)为复发缓解型MS。随访MRI时6例患者出现EDSS进展;2年临床随访期间,年复发率为0.21(95%CI 0.13-0.32)。 更大的NSR-PRL体积变化差与同步EDSS进展(比值比11.52,95%CI 4.14-32.06)及更高的残疾恶化风险(风险比HR 1.44,95%CI 1.00-2.07)显著相关; PRL体积变化增加(HR 1.07,95%CI 1.01-1.14)及NSR体积变化增加(HR 1.01,95%CI 1.00-1.15)与复发风险相关。
➤ 研究结论:PRL特征的短期变化或可作为识别MS临床进展高风险易感患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整合多组学识别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的因果基因
➤ 引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发现大量与多发性硬化(MS)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相关的位点,但亟需明确其因果基因。
➤ 研究目的:构建整合分析流程,将遗传关联转化为因果基因识别,为MS与NMOSD寻找潜在治疗靶点。
➤ 研究方法:利用多维高通量数据,整合蛋白质组全关联研究(PWAS)、转录组全关联研究(TWAS)、孟德尔随机化(MR)及贝叶斯共定位分析,优先筛选通过影响脑和血液中蛋白质及mRNA丰度参与MS与NMOSD发病的基因;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探索上述鉴定基因与现有MS及NMOSD治疗药物靶点的相互作用。
➤ 研究结果:同时满足PWAS、TWAS、MR及贝叶斯共定位分析标准的基因中,TSFM为脑内MS因果基因,TYMP为血液中MS因果基因; MS其他潜在因果基因包括脑内的IFI30、TYMP、FAM213B等,血液中的CD58、AHI1、CD37等,其中TYMP是唯一在脑和血液中均重叠的基因;对于NMOSD,SLC17A5在脑和血液中均被鉴定为因果基因,且满足TWAS、MR及贝叶斯共定位分析标准。
➤ 研究结论:本研究明确TSFM和TYMP为影响蛋白质及基因表达水平的MS因果基因,SLC17A5为影响基因表达水平的NMOSD因果基因。这些发现为后续动物实验奠定基础,并优先确定了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此外,团队就伊奈利珠单抗治疗NMOSD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依库珠单抗治疗NMOSD急性发作的研究(BLAZE-Limiting approach in NMOSD),等等,也分别进行了展示。
团队介绍
▼
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脱髓鞘疾病”亚专业组主攻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由全超教授带领,重点研究方向包括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多发性硬化(MS)、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及其它相关疾病。专业组在多院区开设专病门诊,年诊治患者7000余人次,并开展多种神经免疫罕见病的前瞻性登记研究,相关成果多次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
团队以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聚焦于NMOSD、MS、MOGAD的临床诊疗、大型队列研究及长程管理。此外,在视神经炎、视网膜炎、各类脑炎(如病毒性、自身免疫性脑炎及其他免疫相关的脑脊髓炎)、脑与脊髓炎性与非炎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脑膜/脊膜病变(如免疫性硬脑膜炎、感染性脑膜炎、脑膜癌等)和罕见的免疫介导性小脑脑干炎等方面也具备扎实的诊疗经验。
团队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平台,坚持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与神经眼科、放射科、康复科及药剂科合作,建立了脱髓鞘疾病的标准临床路径,提供个性化联合诊治。作为中国组长单位牵头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包括PERSUS、REMODEL及FREXALT研究等,并在国内率先应用kappa游离轻链指数辅助MS诊断。
团队作为NMOSD治疗国际共识制定小组成员,参与2023年《AQP4阳性NMOSD治疗DELPHI国际共识》的制定。建立了脱髓鞘疾病临床数据库与慢病管理体系。牵头成立“泛长三角脱髓鞘疾病联盟”,提出了MS结构化随访的理念,执笔《多发性硬化的规范化评估:泛长三角多发性硬化诊疗协作组专家建议》。执笔《中国MOG抗体相关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和《MS和NMOSD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中国专家共识》,并参与《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及《多发性硬化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3版)》的制定工作。编译《梅奥神经免疫病例精析》。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