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陪在医院做行政的表姐吃饭,她吐槽最近忙得脚不沾地。华润医疗旗下的一家合作医院,上半年利润直接砍了一半,院里连打印纸都开始限用;可转头刷到新闻,她同学在的医美机构,这半年营收涨了30%,还在扩招咨询师。
前几天陪在医院做行政的表姐吃饭,她吐槽最近忙得脚不沾地。华润医疗旗下的一家合作医院,上半年利润直接砍了一半,院里连打印纸都开始限用;可转头刷到新闻,她同学在的医美机构,这半年营收涨了30%,还在扩招咨询师。
同样是医疗服务,一边紧巴巴过日子,一边忙着扩张,这种反差不是偶然。华润医疗的业绩滑坡,其实是行业分化的缩影——政策、需求、成本正在重塑这个赛道,不是随便买个医疗股就能赚,得看懂背后的逻辑,选对方向。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清楚,再给三个普通人能直接用的选赛道技巧。
先搞懂:华润医疗为啥赚不到钱?不是运气差,是踩了三个坑
华润医疗作为央企背景的医疗巨头,手里握着50多家医院,净利腰斩不是单点问题,是成本、患者结构、扩张策略凑到一起的结果。
1. 成本像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
医疗行业的成本里,人力和耗材是大头,现在这两块都在涨。表姐说,她们合作的那家医院,医护人员薪资每年涨8%,尤其是靠谱的外科医生,挖人时薪资得比原来高20%才肯来,人力成本占营收的比例已经超35%。
耗材这块更头疼,DRG/DIP全面落地后,医院用耗材得精打细算。以前能加价的高值耗材,现在按病组付费,比如做一台骨科手术,医保给的钱固定,耗材用多了就亏本。表姐见过最夸张的,有个科室为了控成本,连手术用的纱布都开始计数。
还有扩张成本,这两年华润医疗收了不少医院、建新院区,但新医院不是开起来就赚钱。她去过一家新建的三甲综合医院,开业一年了,每天门诊量还不到设计 capacity 的一半,可设备折旧、物业费一分不少,等于每天都在亏钱。
2. 患者全靠医保,政策一变就没利润
华润医疗旗下的医院,70%以上的患者是医保用户,这在现在成了双刃剑。以前医保能兜底,现在DRG/DIP改革后,按病组给钱,利润空间被卡得死死的。
表姐给我算过一笔账,比如治疗肺炎,改革前医保能报1500元,改革后只给1200元,可药品、检查的成本只降了5%,等于看一个病人,医院赚的钱少了近三分之一。反观医美、齿科,患者大多自费,不用受医保控费的限制,赚多赚少自己说了算。
3. 盲目扩张,新医院陷在“两头不靠”的尴尬里
华润医疗这两年收了不少地方医院,还建了新院区,但很多项目没踩准节奏。比如收购的一家地方医院,当地公立医院本来就多,老百姓看病优先选公立,这家医院门诊量越降越低;新建的院区定位模糊,想做综合医疗,比不过公立医院的口碑,想做专科,又没像通策医疗那样的齿科优势,卡在中间很难受。
再看行业:一半冰一半火,核心是“跟政策”和“抓需求”
华润医疗的困境不是个例,整个医疗服务行业正在分化,冰与火的分界点,就看能不能跟上政策、抓住真实需求。
1. 政策是分水岭,医保依赖型日子难过
DRG/DIP就像一把筛子,把医疗服务分成了两类。靠医保吃饭的综合医院、社区医院,日子越来越紧,不光华润医疗,很多民营综合医院都在控成本,有的甚至开始缩减科室。
而自费为主的赛道,比如医美、齿科、辅助生殖,完全不受医保政策影响。表姐的同学做医美咨询,说现在来做祛斑、双眼皮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30岁左右的女性,宁愿花几千块自费,也不想等医保(其实医美本就不在医保范围内),机构营收自然涨得快。
2. 需求变了,“看病”和“变美”不是一回事
现在大家对医疗的需求,早就不只是“治好病”。基础医疗需求,比如感冒、肺炎,患者更在意性价比,首选公立医院,民营综合医院没优势;但健康消费需求,比如想变美、做高端体检、生小孩,患者愿意花钱买服务和效果。
表姐见过不少人,做牙齿矫正时,宁愿多花一倍的钱选私立齿科,就因为不用排队,医生能一对一跟进;还有做辅助生殖的,高端套餐报价10万+,照样有人预约,这些需求撑起了另一部分医疗企业的增长。
3. 竞争拼的是“差异化”,没特色就被淘汰
综合医疗赛道已经挤爆了,公立医院有财政补贴和口碑,民营综合医院没特色很难活。但专科赛道不一样,比如眼科的爱尔眼科、肿瘤的海吉亚医疗,靠技术和连锁模式占住了市场,市占率越来越高。
表姐说,她们医院之前想加设眼科,调研后发现,周边3公里内就有两家爱尔眼科的门诊,设备比她们全,医生经验也丰富,最后只能放弃——没有差异化,进去就是送人头。
最后:3个选赛道技巧,避开冰区,找到火区
医疗服务不是不能投,是要选对赛道,这三个技巧普通人也能直接用。
1. 先看“靠不靠医保”,自费赛道更稳
选医疗赛道前,先查清楚企业的营收里,医保贡献占多少。如果医保占比超60%,比如华润医疗旗下的综合医院,就要警惕DRG/DIP带来的利润压力;如果是医美、齿科、辅助生殖,自费占比超80%,政策风险就小很多,需求也更稳定。
比如朗姿股份的医美业务,95%以上是自费客户,不受医保控费影响;通策医疗的齿科,除了少数基础治疗,正畸、种植都是自费,业绩增长更有保障。
2. 盯“细分领域的壁垒”,没技术没特色的别碰
医疗行业拼的是技术和口碑,没壁垒的赛道容易被挤垮。比如普通体检、基础门诊,谁都能做,公立医院和互联网医疗一进来,民营机构就没优势;但眼科、肿瘤、辅助生殖不一样,需要专业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医生,不是随便就能入行。
像爱尔眼科,有自己的医生培养体系,还能靠连锁模式摊低成本;海吉亚医疗专注肿瘤放疗,设备和技术国内领先,这些有壁垒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活下来。
3. 看“成本控制能力”,花钱快的要谨慎
医疗企业的利润,不光看营收,还看能不能控成本。选标的时,多留意“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如果这两个比率持续上升,说明企业要么靠烧钱获客,要么管理效率低,利润很难稳定。
比如有的医美机构,销售费用率超30%,靠大量投广告拉客,一旦广告效果下降,营收就会跌;而像通策医疗,靠口碑获客,销售费用率不到5%,利润更扎实。
医疗服务行业的冰与火,本质是政策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华润医疗的净利腰斩,不是行业不行了,是没踩准节奏。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于某家企业的短期涨跌,而是要抓住“自费需求”“细分壁垒”“成本控制”这三个核心,才能在分化的赛道里避开坑,找到真正的机会。
我是月竹挽风,平时分享社保知识,也爱琢磨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逻辑,希望大家都能看懂趋势,选对方向。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声明:所有观点均是个人投资心得体会,和个人身边真实案例分享,供大家交流讨论,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请大家别盲目跟风,盈亏自负!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
政策依据
1. 国家医保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相关规定
2. 《“十四五”国民医疗健康规划》中关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及专科医疗发展要求
3. 国家卫健委关于民营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及监管的相关政策
4. 国家医保局关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及耗材集中采购的指导文件
案例说明
文中医院行政表姐的工作经历、医美机构咨询师的行业观察、新建医院运营数据等案例,均为AI创作虚拟案例,旨在辅助解读医疗服务行业成本、需求及竞争逻辑,非真实事件记录。
来源:月竹挽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