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常看到《云边的小卖部》这本书,原本是无感的,后来才看了《天堂旅行团》这本书,书中的内容和叙事手法深深吸引了我,才开始研磨张嘉佳的的作品。
经常看到《云边的小卖部》这本书,原本是无感的,后来才看了《天堂旅行团》这本书,书中的内容和叙事手法深深吸引了我,才开始研磨张嘉佳的的作品。
他的写作风格极具辨识度,情感冲击力强、笔触细腻,容易打动读者。通过拆解他的书,写作技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1. “以情驭事”,情感优先
张嘉佳的故事往往不是以复杂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以极致的情感为核心。他擅长将普通人的情感(爱情、友情、亲情)放大到极致,甚至带点“矫情”和“狗血”,但这种放大恰恰击中了都市人情感疏离下的内心软肋。读者记住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带来的那种强烈的共情和宣泄感。
2. “金句”轰炸与碎片化叙事
这是张嘉佳最标志性的技巧。他的文章常常由一系列高度凝练、充满哲思或诗意的“金句”串联而成。
作用:这些金句易于传播、记忆,能在瞬间点明主题、升华情感,给读者带来“当头棒喝”式的阅读快感。
例子:“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待在你脚边。”(《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这种写法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用一个个充满情绪的画面和句子碎片,拼接出完整的情感脉络,节奏明快,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3. 第一人称与倾诉感
张嘉佳的作品大量使用第一人称“我”,但这个“我”常常既是叙述者,也是故事的旁观者或记录者(如《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的陈末)。这种写法营造了一种朋友深夜倾诉的氛围,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感和代入感。
1. 口语化与文艺感的平衡
他的语言基底是日常的、口语化的,甚至带点痞气,但会在关键处突然嵌入非常诗意、优美的比喻或描写。这种“接地气”与“文艺范”的混搭,让文字既不显矫揉造作,又具备了文学的美感。
例子:“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只要最后是你,就好。”——前半句极尽文艺,后半句“只要最后是你,就好”又回归朴实真挚。
2. 出人意料的比喻和通感
张嘉佳的比喻常常非常独特、新奇,能打通人的多种感官,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和情绪感。
例子:“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将抽象的记忆比作可被风沙腐蚀的具体城市)
3. “哭中带笑”的幽默感
即使在最悲伤的故事里,他也常常插入一些无厘头、自嘲式的幽默。这种幽默不是单纯的搞笑,而是小人物的生存智慧,是面对苦难时的一种解构和反抗,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立体,不至于陷入一味煽情的泥潭。
1. 标签化与极致化的人设
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具有非常鲜明的标签:痴情男、泼辣女、忠犬好友、浪子回头等。性格和经历都被推向极致(如“管春”为爱自毁、“幺鸡”卑微暗恋)。这种塑造方式虽然略显类型化,但好处是人物形象立得住,能让读者迅速抓住特点,产生深刻印象。
2. “反差感”与命运的无常
张嘉佳深谙“反差”的力量。
性格反差:外表玩世不恭的人内心最是深情。
命运反差:幸福唾手可得时,命运突然开一个残酷的玩笑(疾病、意外、错过)。
这种对命运无常的渲染,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悲剧感,催生读者的惋惜与共鸣。
3. 开放性与留白的结局
他的很多故事并不给出一个“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充满遗憾、错过和未完成。这种留白 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和回味空间,让故事的情感余韵更悠长。遗憾本身,往往比圆满更令人念念不忘。
以《云边有个小卖部》为例,它展现了他驾驭长篇的能力:
“单元剧”式结构:长篇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组成(每个配角都有自己的篇章),但又由主角刘十三的成长主线串联起来。这种结构既有短篇的精彩,又有长篇的纵深。
地域与意象:“云边镇”作为一个核心意象,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象征(故乡、温暖、救赎)。
我们如何学习?
张嘉佳写作技巧的精髓在于: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最催人泪下的故事,最终传递一种“虽然生活很糟,但人间值得”的温暖与救赎。
如果你想学习他的风格,可以尝试:
1. 观察生活,积累细节:从身边的小事、普通人的情感入手。
2. 练习写“金句”: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一种复杂的情感或人生感悟。
3. 大胆运用比喻:不要满足于常规比喻,尝试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奇独特的联想。
4. 控制叙事节奏:在情感宣泄处可以浓墨重彩,在过渡处可以轻描淡写,学会张弛有度。
5. 真诚是关键:技巧可以模仿,但打动人的永远是文字背后的真诚。不要为了煽情而煽情。
需要注意的是,他的风格也伴随着争议,有人认为过于“鸡汤”和“程式化”。但不可否认,他在连接大众情感方面,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大师。学习其长处,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长青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