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堂堂顶级学府清华大学的个别教职工和学生,竟然勾结黑导违规带人进入校园,结果被解聘甚至受到法律制裁。清华大学的这则关于违规入校事件的通报,把“大学校门是否要开放”的老话题重新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各位网友,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大学的校门究竟该不该向社会敞开?
堂堂顶级学府清华大学的个别教职工和学生,竟然勾结黑导违规带人进入校园,结果被解聘甚至受到法律制裁。清华大学的这则关于违规入校事件的通报,把“大学校门是否要开放”的老话题重新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个话题的确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这个争议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来就没有过标准答案。
根据很多网友回忆和反馈,早年间好像校门是打开的,后来需要登记入校,接着发展到实名预约限额制,甚至还有“社会人士一概不能入校”的一刀切制,而且每个学校的具体规定也不太一样。校门是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你说它开吧,它又是留一个小缝。
每一次校门的开与合,都折射着大学精神与管理现实的碰撞,在公众的期待和维护校园秩序的这对矛盾面前,高校该何去何从?
很多人都在支持大学校门对外开放,他们认为这是大学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提前去感受学术氛围,老百姓也可以去操场跑步跑步去图书馆看书。
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某种程度上成了“旅游景点”,美其名曰为“游学研学”和“名校朝圣”,尤其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样的知名大学。家长带着孩子去北京旅游玩耍,望子成龙的父母就想让读初中的孩子看看北大清华的样子,让孩子接受一下高等学府的熏陶,从小立下考个好大学的志向。这样一来,在每天的入校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就催生出了黄牛等灰色交易乱象。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就有旁听的传统,可如今的大学也只侧重于为本校学生服务,满足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社会人士的作用是越发微乎其微了。
关校门的呼声也有其一定的考虑,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对校园秩序的危害。高校首先应该保证的还是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有人就吐槽过游客等外来人在自己学的图书馆大声喧哗,吃播美食网红涌入学生食堂拍视频,还有夹杂着各色鱼龙混杂的各种不守纪律的人,这让学校该有的学习氛围荡然无存,学校的治理管理成本和难度也陡然提升。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很多高校也做出了相应举措来将校门打开。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季就实行提前预约和错峰出行结合路线管控,精细化管理才是解决办法,平衡公众需求和校园秩序,高校确实需要提高这方面的治理水平了。
有网友说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七月份刚去过清华大学,13人每个人花了300元。而且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长期充斥着大量的清华北大带参观的信息,150元到200元不等的价格,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把人带进去的。
从网友的评论来看,清华北大的预约平台简直是太火爆了,预约成功的概率非常低,有人夸张地说这比考清华难度还大。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就变得乱象丛生了,只要肯花钱也确实是有很多歪门邪道能把带人进去。
大学之所以大,不仅在于高学术,还在于它有广阔的胸襟。校门,也不能成为隔绝社会的屏障,而应该是连接大众的桥梁。对于敞开校门带来的管理难度,高校应该在这些方面精细化地狠下功夫了。
来源:大力水手波派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