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宗教场所能长期保护古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21:00 1

摘要:根据2025年开始施行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古树是指树龄一百年以上的树木,而名木主要是指在历史、文化、科学、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或纪念意义的树木。国家对古树按树龄高低,实行分级保护,五百年以上的实行一级保护,而名木不论树龄,一律实行一级保护,即由省级政府主

根据2025年开始施行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古树是指树龄一百年以上的树木,而名木主要是指在历史、文化、科学、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或纪念意义的树木。国家对古树按树龄高低,实行分级保护,五百年以上的实行一级保护,而名木不论树龄,一律实行一级保护,即由省级政府主管部门认定并负责上报应急采伐等异常情况,出现违规采伐、移植行为的,将处以每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最高等级罚款。

而专门立法保护古树名木的背后,不仅因为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也因为相关的破坏行为时有发生,保护工作亟待完善。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地区,由于古代历史上树木是常用的生产生活和建筑材料,古树的遗留本身就很有限,因此保护这些珍惜的遗产,就显得更为重要。

最近,一项基于中国人口聚居区古树的调查研究发现,宗教场所从古至今保存了大量古树,其中不乏濒危物种,特别是一些佛教相关的树种,因为寺庙的引种和庇护,其分布范围打破古代交通不便带来的距离阻隔,远超自然分布的种群,也比其他非佛教树种的范围大得多。

禅宗祖庭南华寺的菩提树,2002年被列入韶关市的古树名木目录。李远|图

研究统计发现,寺庙和道观中古树的密度是这些宗教场所之外的七千多倍,相比其他场所很难见到古树,这些宗教场所中平均都有超过7株。这种保护现象在中国东部地区更为普遍,一些寺庙保存的古树远不止7株,甚至数以百计。相关研究2025年6月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为中国宗教场所古树保护的现象提供了科学证据。

“传统的宗教场所多是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对自然灵性的追求,使得场所周边通常保护了良好的自然。”参与这项研究的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杨永川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特别是经历长期战乱、开发等人为干扰之后,这类区域往往是当地最后的自然残留之地。

加上佛教讲究“觉悟”“无忧”“涅槃”“花供”等观念,道教重视“紫气东来”“长生”“养生”和“辟邪”等意义,因此,这些场所内部往往还会保留或者种植一些有相应宗教意涵的树木,以及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树木,用作寺庙和道观的建筑、雕刻材料等。这样与树有关的宗教意涵实际上成为一种文化信仰和传统,而实用往往意味着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事实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智慧。这样,确保大量的树木存留下来,成为古树。这一过程中,保护了大量的物种。”

根据研究,纳入分析的宗教场所古树共有近4.7万株,分散在中国五千多座寺庙,和一千多座道观中,其中保护了61种受威胁的树种,共计近六千株,有8个树种只存在于这些宗教场所,更凸显了这些地方对濒危树种的保护意义。比如,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岛,地球上仅存的一株普陀鹅耳枥古树就受到慧济寺的保护。而银杏、罗汉松、南方红豆杉、柳杉等标志性的佛教树种,也都因为寺庙的引种,而重塑了地理分布格局。

杨永川教授介绍,在研究这些古树保护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典型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有些寺观本身就因古树而得名,像北京的潭柘寺,古有“柘树千嶂”的说法,保留了曾在区域内广泛分布的柘树。而不同地区的寺庙古树往往各具特色,譬如四川寺庙中的楠木,重庆寺庙中的黄葛树,北方寺庙中的柏木,北京以及一些青藏高原寺庙中的暴马丁香,华南一带寺庙中的榕树、水松等。不少寺观里古树的树龄远超寺观的重建年代,“在历史上寺观常被破坏,但古树留下了遗迹,成为重建的基础。每当看到孤立的古树或者古树群的时候,会让人沉思。”

而这样因寺有树,因树有寺的关系,已绵延了近两千年。研究发现,寺庙道观中的古树不仅密,而且平均树龄也比场所外面的要明显更高,最古老的树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与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座官办寺院白马寺的出现差不多同一时间。不过,大部分古树只能追溯到明清时期,也就是说树龄远不足一千年。经历明清以来树木的广泛砍伐,宗教场所给古树提供的长期庇护更显珍贵。

除了这些宗教因素,一株树苗能否长成百年甚至千年古树,相关影响因素和所需条件其实还有很多。在杨永川教授看来,首先,这种树本身要长寿,这是最基本的,而且它所生长的区域要能够满足其生长条件,一般相对冷干的环境,树木不易空腐和倒伏。在树木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有了保障之后,还要考虑社会方面的因素,一般古树能保存下来,所在区域的文化多样性是比较高的,尊重自然的风气更重,树木比较高大,契合了大多数人都有的巨物崇拜心理。

因此,从保护的角度看,路径也是多样的。他建议,不仅要从古树的物种和个体层面进行差异化管理和保护,加强对古树生境的管理,也要增加对古树保护的生态补偿,重视发挥地域文化和习惯法在古树保护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先根据树种的保护价值,确定优先保护物种,并根据个体的潜在受威胁程度,确定优先保护个体,再设计不同的保护策略,分配可持续的保护资源;然后考虑到古树与其周边的生境共同构成了一个微小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微热点,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改变当前忽略古树生境保护的做法。

此外,考虑到部分人将古树视为长期经济收益,在古树被国家纳入保护之后,为缓解古树保护与当地人之间的矛盾,对属于个人的古树,应增加对其拥有者的生态补偿,以减轻人们的担忧。而且,在制定古树保护策略时,也应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信仰,结合村规民约来细化保护策略,并继续发动社区居民的力量参与古树保护。

因为,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之前,这些古树之所以能够在人类聚居地长期得到保护,靠的就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习惯法。古树作为传统文化和自然的交汇点,保护时不能就树谈树,要挖掘其承载的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除了寺庙道观的影响,最新研究也发现,风水文化、自然崇拜等社会文化因素也是中国一些古树得以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儒家场所,如孔庙、贡院、书院等,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古树。”杨永川教授还介绍,儒释道文化交融,也体现在植物的选择上,而留存至今的古树就是载体。不过,应该看到的是,当前绝大多数古树背后的文化记载得都不清楚,出现一些临时编故事的倾向,这实际上不利于文化的有序传承。因此,在相关的保护工作中,既要避免封建迷信思想的抬头,也要避免粗制滥造故事的传播,而这需要更多的人关心并沉下心去考证。

“在保护好现存古树个体的同时,也要注意这些古树后备补充。毕竟,古树终有死亡的时候,重要的古树,如何原位替代,是需要严肃认真考虑,并做好准备的。”杨永川教授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作为历史上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幸存者,如何挖掘这些古树资源,服务于今天和未来的生态修复,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耐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责编 朱力远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