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机现身!汉中田野尽显“科技范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21:06 1

摘要:“三春不赶一秋忙”。秋收连着秋种,水稻、玉米收获后,紧接着是腾茬整地,为播种油菜和元胡等做准备。如今,一批新型农机装备在我市田间地头“大显身手”,从守护粮食颗粒归仓到赋能特色产业发展,让传统秋收秋种尽显“科技范儿”。

“三春不赶一秋忙”。秋收连着秋种,水稻、玉米收获后,紧接着是腾茬整地,为播种油菜和元胡等做准备。如今,一批新型农机装备在我市田间地头“大显身手”,从守护粮食颗粒归仓到赋能特色产业发展,让传统秋收秋种尽显“科技范儿”。

9月26日,南郑区高台镇王庄二村,全自动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穿梭,沉甸甸的稻穗被快速揽入机身,转眼间就变成颗颗金黄饱满的谷粒。

收割刚结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组织的监测调查人员便走进田间,依照《水稻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要求,随机选取机收地块开展机收减损监测调查。

“我们随机划定了一块1米×2米的取样区,经过测算,取样区损失谷粒35克,按每亩产量600公斤计算,损失率仅1.94%,达到陕西省机收减损的质量标准。”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勇介绍。

粮食丰收的同时,曾被视为“负担”的秸秆,也在机械化助力下实现“华丽转身”。在位于南郑区梁山镇永远村的汉中宏富泰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青储饲料生产基地,一辆辆装满新鲜玉米秸秆的三轮车排队进场。工作人员将卸下来的玉米秸秆“喂”进粉碎机里进行粉碎后,投入自动打包机,片刻后便卷压成重约80多公斤的的圆包,成为优质的畜牧饲料。

“这套机械化流程让85%的秸秆得以利用,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该公司负责人熊斌算了一笔账,过去人工处理一亩秸秆要花200元,现在机械化收储不仅不花钱,一亩还能让农户收入400元。这一模式既消除了秸秆焚烧的隐患,又能助力绿色农业循环发展。预计今年公司秸秆消储量将达8000多吨,产值超400万元。

秋收接近尾声,秋种全面展开。在城固县三合镇群利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元胡生产基地,拖拉机配旋耕机、元胡播种机、起垄开沟机轮番作业,整地、播种、覆土、开沟、起垄全流程机械化,彻底改变了以往人工播种耗时费力的局面。

“我们自主研发的全国首款元胡播种机,小地块每天能播10亩左右,大地块可达15-20亩。”城固县永生农机有限公司经理任科说,以前人工种植1亩元胡需要4至5人劳作一天,现在用机器半个小时就能播种1亩。

任科坦言,该元胡播种机可谓九年磨一剑。他们在2016年开始研发,这些年一直不断完善和更新,通过几年的机具大田试验、改进提升,该机型已日趋成熟,今年新增了左右转向液压系统,不仅操作更轻松,播种也更精准。

作为“中国元胡之乡”,城固县每年元胡种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近5万吨,产值近14亿元,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5%和70%。“元胡播种机的推广应用,每亩能为种植户节省人工成本700 元左右。” 城固县农机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冯大刚表示,他们将借助省上中药材农机装备研产推用一体化项目实施,加快制定元胡机械化生产与装备技术标准,并在三合镇、董家营镇、上元观镇等元胡主产区开展示范推广,为元胡特色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随着新型农机具和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市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李勇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机械化作业水平,让科技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

来源:汉中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