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第4被19岁资格赛小孩连追6分翻盘,张本智和这两周到底怎么了?”——看完直播的人,脑子里都嗡嗡的,那感觉就像看国足补时被绝杀,血压瞬间拉满。
“世界第4被19岁资格赛小孩连追6分翻盘,张本智和这两周到底怎么了?”——看完直播的人,脑子里都嗡嗡的,那感觉就像看国足补时被绝杀,血压瞬间拉满。
先别急着笑他。
把镜头往回倒十分钟,决胜局5-9落后,陈俊崧发球前用手背偷偷蹭了蹭球台,汗珠顺着下巴滴在地板上,镜头扫过去,他连睫毛都在抖。
对面张本把拍子攥得咯吱响,可越响越慌,连丢两个发球,9-9。
全场突然安静,只剩球碰地板的“哒哒”声,像倒计时。
最后一分,张本拉半出台,球直接插网,19岁小孩一屁股坐地上,半天没爬起来——不是庆祝,是腿软。
这画面比比分更残酷:世界第4被吓懵了。
再把时间拨到上一站澳门,薛飞3-0把他剃光头,三局加起来只让对手拿到17分。
短短七天,两站一轮游,总共只赢了两局,ITTF积分眼看要掉出前五。
日本媒体赛后用了一个词:“脆断”。
翻译过来就是:一掰就折。
可真正让人心里咯噔的,是数据背后的小细节。
① 这两场输球,张本在决胜局一共领先过7次,最后被逆转5次;
② 关键分(9-9、10-10之后)他总共只拿到3分,丢了11分;
③ 发球失误直接送分4个,比他自己拧拉得分还多。
一句话:越到要命的时候,他越想把球发对方脸上,结果全发自己脚面。
有人说是技术被研究透了,其实更像心理塌方。
去年成都团体赛,他连赢王楚钦、樊振东,喊到嗓子出血;今年突然像被拔掉喇叭,落后时蹲在地上擦汗,擦完抬头,眼神空空。
那种“我知道怎么打,但手不听话”的绝望,看直播都能闻到。
另一边,陈俊崧是谁?
一周前WTT官网连他头像都没有,资格赛打三轮,机票酒店自己垫钱。
赢完张本,记者问他做啥庆祝,他说先回房间把袜子洗了,只剩这一双干净的了。
网友笑称“洗衣房奇迹”,可奇迹背后一点不浪漫:二队队内循环他排第6,本来没资格报名,是前面有人发烧,教练组凌晨两点把他从宿舍拎起来塞进大巴。
换句话说,这小孩是拎着塑料袋来的,结果把世界第4装走了。
国乒这一批“00后”差不多都这样,平时给主力当陪练,比赛当游客,机会掉怀里先懵三秒,再咬你一口。
袁励岑横扫卡尔伯格那场,第三局10-6领先被追到10-9,暂停时他跟教练说:“没事,我蒙一把。”回来直接发了个逆旋转,卡尔伯格连球都没碰着。
赛后瑞典人挠头:“我赛前研究了他四十分钟录像,没看过这个动作。”——废话,那是他上周才偷学的,录像还没更新。
欧洲选手集体翻车也是同理。
勒布伦兄弟被捧成“法国闪电”,结果弟弟艾利克斯正手拍子边缘磕了个口子,自己跟自己生闷气,连丢三局;哥哥费利克斯赛后发推:“中国地板太滑。”网友回怼:“滑到只有你们俩摔?”说到底,他们平时打欧冠,一周双赛节奏慢,突然来到中国,一天三练外加无缝球,肌肉记忆全乱套。
反观国乒小孩,从小在集训队一天摔五千次,早摔出抗体了。
所以,张本的“脆断”不是一个人的滑铁卢,是旧秩序裂缝里透出的光。
过去我们怕丢冠,现在愁人太多:王楚钦、林诗栋、陈俊崧、袁励岑……排号都能打一桌麻将。
教练组最甜蜜的烦恼变成:带谁去巴黎?
而日本队那边,张本一倒,身后是更年轻的松岛辉空,才16岁,正手动作还没长全,已经要扛大旗。
东京周期我们担心“断代”,巴黎周期他们先体会“断层”。
当然,竞技体育没有一劳永逸。
今晚陈俊崪赢了球,明天就可能被别人爆冷,洗衣房奇迹不会天天上演。
但对普通观众来说,看小将把世界第4逼到红眼眶,比看主力稳赢3-0更带劲——它提醒咱们:所谓排名,不过是给机票打折的积分;所谓巨星,也不过是会手软的凡人。
真正好看的,永远是那个拎着塑料袋、把袜子晾在空调口、第二天继续拼资格赛的小孩。
张本智和摔拍子的声音很响,但陈俊崪球拍装进背包的“咔哒”一声,更脆,更长远。
来源:清新西柚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