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从“科普日”到“科普月”,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21:04 1

摘要: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从城市街巷到乡野田间,从校园课堂到数字云端,丰富多元的科普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截至9月30日,已累计达到2500余场,力求“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亮点”。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张亦筑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从城市街巷到乡野田间,从校园课堂到数字云端,丰富多元的科普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截至9月30日,已累计达到2500余场,力求“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亮点”。

从“科普日”到“科普月”,不仅是时间的延长、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容,那么,它究竟有哪些新变化,给公众带来了什么,对于重庆加快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又有怎样的意义?

“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组织的科普”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自2005年以来,每年9月的第三个公休日是“全国科普日”。

2024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发布并施行,明确把“科普日”升级为“科普月”,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科普事业在国家层面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由此,今年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如约而至。

为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重庆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精心策划了“1+N”系列科普活动,即主场活动引领、N场特色活动联动,打造“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

9月13日举办的主场活动,打破传统科普形式,创新融合视听体验、普法宣传、科普展演、前沿科技展示与互动实践等环节,含“科”量十足,为市民带来一场沉浸式科学嘉年华。

9月26日,重庆科技馆“好奇Lights on 探索不打烊”科技馆之夜特色科普活动现场,小朋友正在与机器人互动。首席记者 龙帆 摄

除主场活动外,整个9月,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科普之光”网络展播活动等活动在全市同步开展,覆盖全市城镇社区和农村地区,让科普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从‘科普日’到‘科普月’,首先是更加重视了。”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郑满介绍,以主场活动为例,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由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教委、市科技局等20家单位共同主办,而今年“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主办单位增至30余家,更多单位参与其中,无疑能汇聚更多专业力量,整合更多资源,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科普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开展“有组织的科普”也是今年的一大亮点。

在市级学会联合行动中,学会、协会、研究会积极开展科普作品提能力、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活动进基层、技术路演进企业等活动,一些市级学会还与区县“结对子”,针对区县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到基层。

在现代科技馆体系联合行动中,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万盛科技馆、重庆大学物理探索科技馆等现代科技馆体系相关单位、科技类博物馆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重庆巡展、“科技馆之夜”、科普列车川渝行、科学家精神宣讲等活动。

在科普教育基地系列活动,各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学体验营、科普实验秀、主题科普展、科普CityWalk路线征集发布等活动,让科普“飞入”寻常百姓家,精准触达不同群体,让更多公众在参与中感受科学魅力。

……

“以联合行动为引擎,打造更加立体化、体系化的科普活动矩阵,推动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才能更好地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同、全民参与’的科普‘大合唱’。”郑满表示。

科研深度和科普温度“双向奔赴”

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努力“破圈”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不仅明确了科学技术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还特别强调,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应当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开展科普。

在主场活动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专家邓文中与公众面对面,分享了自己读书与创新的故事,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

9月13日,重庆金融会展中心,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专家、林同棪中国荣誉董事长邓文中作科普报告。 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无论是读书还是做事,都要乐于为之、乐在其中!”现场,邓文中院士不仅结合案例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还鼓励大家勇于探索、持续创新。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飞行汽车项目总师、高级工程师荣正璧则在科普讲座中,带领听众全面“解锁”飞行汽车这一交通领域的“黑科技”,开启对未来城市天空的想象。

“让科学家与公众近距离交流互动,面向公众讲解科学原理、科技成果,分享科研故事、创新感悟,更能让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未来已来,也让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郑满表示。

为此,近年来,市科协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桥梁作用,积极搭建科普服务平台,选聘专家组建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今年,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启动新一轮选聘工作,共选聘科学传播专家768名,其中首席专家20名。

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设计与研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此次获聘重庆市科学传播专家团首席专家。为了面向青少年做好科普,她也花了不少心思、动了不少脑筋。

“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在让物理知识走进青少年心门方面,我们会从生活出发,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她说,她常常鼓励孩子们在科普实践中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这不仅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科学精神的本质。

9月25日,重庆科技馆,“追光·渝见科学家”主题展厅,学生触控屏幕查阅院士照片与基础信息。首席记者 龙帆 摄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今,越来越多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进校园、深入社区,努力“破圈”,肩负起科普的重要责任。

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吴静近年来把科普列为自己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其团队不仅发布了《筑梦“芯”时代:无所不在的芯片》科普图书,在“全国科普月”期间,他们还启动了“芯片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

“随着以芯片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尤为重要。”吴静表示,他们通过芯片实物展、芯片科普讲座以及学生体验显微镜下观察芯片等多元化科普方式,让一些深奥难懂的知识变得直观可感、触手可及,也在青少年心中撒播强“芯”的种子。

高校、实验室、研究院也行动起来,发挥专业性、权威性优势,推动前沿科技资源科普化。主场活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主场活动现场设立了七大特色展区,集中开展科技成果展示、互动体验、科普研学地图发布等活动,前期项目征集时,吸引了许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踊跃报名。由于场地有限,一家研究院没有“抢”到展位,随后又主动申请举办一场科普讲座。

“从大家的参与热情高涨可以看到,科研深度和科普温度正在加速‘双向奔赴’、形成良性互动。”该工作人员说。

如何更加“接地气”、更有“烟火气”

重庆有了科普事业发展行动指南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兴师动众”、花大力气做科普?

实际上,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就可以找到答案——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正是如此,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标准之一。曾几何时,“基础弱、底子薄”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实写照。如今,随着制度和政策不断完善,科普设施广泛覆盖,科普活动日益丰富,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实现大幅度提升。

2025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科普剧引得现场掌声不断。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聚焦重庆,数据显示,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3.62%,位居西部第一。

如今,对于大众而言,科普知识尤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科普,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实用指南”;对于青少年而言,那些有别于枯燥的课本、生动有趣的科普知识、充满温度科学故事,已经成为启蒙科学思维的“第一课堂”。

“我经常带孩子去科技馆,不管是参观体验展品,还是参加科普活动,我都能从孩子的眼里看到对科学好奇、渴求的光芒。”家住渝北区的郭女士告诉记者。

诚然,科普事业仍然面临不少“成长的烦恼”:高质量科普供给不足、科普资源分布不均衡、全社会参与机制尚未健全、高层次科普人才仍有缺口……这些都是重庆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

不过,如何加快科普事业发展,重庆已经有了行动指南——

2024年,重庆市政府和中国科协共同印发《重庆市打造西部科普中心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推动重庆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供重庆方案。

按照《方案》提出的目标,力争到2027年,西部科普中心基本建成,打造一批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普示范样板、科普理论成果、科普活动品牌、科普人才团队、科普创作平台、科学传播矩阵,科普组织动员能力、理论研究能力、资源聚合能力、示范引领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7%、保持在西部地区前列。

对此,《方案》还从推动组建大联盟、建设人才聚集地、搭建研究新平台、完善大科普格局等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如今,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由中国科技馆、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科协共同打造的“科普创新实验室”在渝揭牌,如今,其已经设计开发出“月球生命罐”等让公众看得懂的科普展品,正在加快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

针对科普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不仅积极引导“土专家”“田秀才”以及科普达人等深入基层和边远地区,还借助数字化平台建设,让科普资源和服务实现共建共享,让更多公众“云游”科学世界。

……

“当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更加‘接地气’、更有‘烟火气’,才能更好地聚人气,那么,公民科学素养提升还会远吗?”一位从事科普工作10余年的专家说。

“下一步,我们将以‘科普月’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全市科普工作向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出更加浓厚的科学氛围,确保2027年科学素质的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助力重庆打造西部科普中心。”郑满表示。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