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陈越香”这四个字,像一把钝刀,把普洱茶市场切得七零八落:有人囤茶囤到房贷断供,有人翻出一饼90年代勐海,一克抵得上半个月工资,却连真假都分不清。
“越陈越香”这四个字,像一把钝刀,把普洱茶市场切得七零八落:有人囤茶囤到房贷断供,有人翻出一饼90年代勐海,一克抵得上半个月工资,却连真假都分不清。
明代李元阳那句“藏之年久,味愈胜也”,原本只是读书笔记里一行小字,谁料四百年后成了茶客心里的紧箍咒。
当年云南把贡茶送进紫禁城,随折附上的不是价格,而是一句“久藏更佳”。
太监登记入库,顺手把茶砖摞在库房最里侧,阴冷透风,反倒暗合了后世说的“干仓”。
皇帝喝到的第一口陈味,其实是被冷落出来的意外。
清宫档案有笔细账:乾隆二十三年,云南解交普洱三百一十二篓,到京验收,因“陈香显著”被内务府单独拣出,另册登记。
那批茶没有流向御茶房,直接进了药房——太医把陈普洱当“化食”药材,与山楂、陈皮同煎。
陈化价值第一次被官方盖章,居然在药典里。
车顺号茶票印“购存日久更佳”,听着像贴心提示,其实是清代最早的免责条款。
茶庄把风险转嫁给买家:买回去放坏算你仓差,放香了算你眼光。
香港老茶人回忆,1954年南北行仓库漏水,三千件普洱被泡,老板心疼到剃头明志。
三个月后开箱,意外喝出稠得像米汤的“红汤”,港仓雏形就此定型。
高温高湿不是技术,是赔出来的歪打正着。
云南茶叶公司1986年派三人小组驻港,每天蹲仓库记录温湿度,带回一张手写折线表:相对湿度82%,温度28℃,茶多酚掉得最快,却刚好撑出果香。
这份A4纸后来写进省公司文件,“越陈越香”第一次被官方量化,成了行业通行证。
2007年普洱雪崩,勐海茶厂门口拉横幅“价”。
有人趁乱收大益7542,一饼38元。
去年广州茶博会,同批茶拍出6800元,十六年时间翻178倍,年化收益比深圳房价还硬。
中科院最新实验把同批次生茶切成三块:昆明干仓、广州自然仓、深圳湿仓。
五年后检测,深圳样微生物种类最多,却也是唯一检出赭曲霉毒素的一组。
香是香,命也是命。
老茶客圈流传一句暗语:“香不香看茶底,怕不怕看体检。”没人告诉你,陈化到底以什么为代价。
真正让“越陈越香”写进教科书的,是1995年邓时海那本书,但少有人记得,书出版前他跑了十七趟勐海,把仓库里1982到1992年的样茶全泡一遍,只挑出口感顺、喉咙不干的批次。
所谓科学,是先靠舌头筛掉一半“毒茶”。
今天直播间里“十年陈”喊得山响,镜头扫过干茶,条索金毫毕现。
弹幕问:仓储在哪?
主播回:专业仓。
再问:湿温多少?
主播把话题切到“枣香糯香”。
屏幕外,真实仓储可能只是一间城中村铁皮屋,夏天温度飙过40℃,茶饼像被反复蒸煮。
普洱的“时间价值”说到底是一场概率游戏:原料、紧压、微生物、氧气、湿度、运气,缺一环就满盘皆输。
有人把希望押给时间,时间却悄悄把风险埋进霉斑。
下一次听到“越陈越香”,先别动心,想想自己是否愿意用四年房贷换一片未知。
茶可以等,钱包不一定等得起。
来源:智慧饼干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