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臭虾”风波牵扯出川商资本,第6家上市公司悬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20:52 1

摘要:一份发臭的学生午餐,一家日供50万份的餐企,一个实力雄厚的川商资本……过去一周,上海校园“臭虾”事件持续发酵,不仅揭开了一起食品安全个案,更牵出了一条从四川伸向全球的资本暗线。

图源:上游新闻

一份发臭的学生午餐,一家日供50万份的餐企,一个实力雄厚的川商资本……过去一周,上海校园“臭虾”事件持续发酵,不仅揭开了一起食品安全个案,更牵出了一条从四川伸向全球的资本暗线。

9月23日晚,上海市三部门联合通报,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上海绿捷)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一周过去,事件背后的资本脉络愈发清晰,一条复杂的股权链条最终指向了一家实力雄厚的川商资本。值得关注的是,若上海绿捷的直接控股股东KGF成功在美股上市,将成为该川商资本的第6家上市公司。


18公斤臭虾瞒报 vs 50字敷衍道歉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至9月15日,海多所中小学的学生午餐中的“虾仁炒蛋”被指发臭、有沙,引发广泛关注。

调查显示,涉事企业上海绿捷在发现约18公斤问题虾仁存在虫体后,选择了瞒报真相,仅对211所学校的相关菜品作下架处理。然而此时,已有50所学校完成了供餐。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管理层随后统一口径,对外宣称下架原因是“虾肠外溢,有泥沙”,刻意隐瞒了发现虫体的真实情况。

9月1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深夜发布通报,承诺将在一周内公布检测结果。9月23日,上海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详细调查通报,上海绿捷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目前,库存涉事虾仁已全部封存,市级联合工作组已入驻企业,由市属国企临时接管确保校园供餐稳定。

当晚,上海绿捷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道歉声明,表示“最诚挚的歉意”。但这则仅50字的声明,因缺乏具体整改方案而被网友批评为“敷衍”、“毫无诚意”。

图源:绿捷食品

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于此。有媒体通过开放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查询发现,上海绿捷进购的肉品中包括多款保质期365天的冷冻鸡鸭肉、保质期540天的冷冻牛羊肉,以及保质期720天的冷冻五花肉。

除此之外,2023年一份判决书还透露,上海绿捷曾派遣一位员工至某学校当保洁,在做了7天保洁后,转为面点师,次日上岗就被压面机压伤。


川商资本1.7亿收购背后的上市版图

能垄断式经营上海校园餐,上海绿捷的背后,定不简单。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999年创立的绿捷快餐有限公司。从2017年到2024年,这家企业完成了从服务331所中小学到5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的跨越,日供餐量从36万份飙升至50万份。

2025年,其市场份额继续扩大,仅8月就中标超20个项目,涵盖上海市第二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实验学校、上海市清华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普陀实验学校、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等多所院校。

图源:上游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绿捷的招投标进程出现过两个明显高峰。2018年中标26个项目,2025年累计中标84个项目。这两个时间点,恰好对应着其控股股东KGF的资本运作关键期。

这一切的背后,直指一家实力雄厚的川商资本。2018年9月,澳大利亚食品加工巨头Kilcoy Global Foods(KGF)通过旗下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Ltd.,以约1.7亿美元完成对上海绿捷100%股权的收购。此次收购后,KGF成为绿捷的直接控股股东。

而KGF的控股股东正是这家川商家族控制的企业,该家族通过家族信托持有KGF 45.44%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厚生资本(Hosen Capital)为第二大股东,持股38.95%。厚生资本于2010年,由张天笠和王航创立,主要专注于食品领域和中型市场并购。王航同时担任该川商资本的副董事长。

科创四川获悉,这家川商资本以农牧业起家,历经数十年发展,已成为横跨农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乡、金融投资等相关产业的庞大商业帝国,在全球拥有分子公司超过600家,员工超10万人。

如果KGF能够成功在美股上市,将成为该川商旗下的第6家上市公司。


别让学生的饭碗,成为资本的秀场

就在“臭虾”事件发酵期间,成都举行2025(第六届)未来大会发布了《“2025探星川商”川商科创星势力发展报告》,展示了川商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报告显示,从企业估值情况看,硬核科技催生超超20家“十亿估值”新秀企业,上市梯队雏形初显;近半数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或实现原创颠覆,超六成的企业掌握国际或国内前沿技术。这一成绩,与上海绿捷事件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食品安全监管正在加速完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要求企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并将加工过程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

川商企业应把握这一趋势,将科技创新深度植入食品安全管理。资本的扩张必须与责任的担当同行,技术的创新必须与安全的保障同步。上海绿捷事件既是一个警示,也为川商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

来源:科创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