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在岗位闪光】远方的亲人:一滴血,两颗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20:29 1

摘要:这句话,如露珠滑过花瓣,悄然坠地,无声无息,却在心上留下永恒的印痕。它不属于诗人的笔尖,也不来自哲人的沉思,而是一位普通女子在生命最柔软处吐露的真心——李睿,来自衡水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妇科的一名护士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在命运长河中默默守候

远方的陌生人,

尽管我不知道你的名字,

但当我的血液融入你的身体,

便也成了亲人,

愿你的生命能在我的帮助下得到延续……

这句话,如露珠滑过花瓣,悄然坠地,无声无息,却在心上留下永恒的印痕。它不属于诗人的笔尖,也不来自哲人的沉思,而是一位普通女子在生命最柔软处吐露的真心——李睿,来自衡水市人民医院(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妇科的一名护士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在命运长河中默默守候十年、终与希望相逢的骨髓捐献者。

十年等待,只为这一刻的相逢

她的故事,始于2015年一场春日里的善念,那天,衡水市红十字会走进医院宣传造血干细胞知识。那时的李睿刚参加工作不久,穿着洁白的护士服,眼神清澈,心中怀揣着对医护职业最初的敬意与热忱。活动现场,她听着讲解员讲述那些因配型成功而重获新生的故事,看着屏幕上一个个曾经濒临死亡边缘的孩子如今笑靥如花,她的心被深深触动。

“如果有一天我能帮上谁呢?”这个念头悄然种下。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志愿登记表,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那一年,她23岁,刚刚成为真正的白衣天使。

命运终于在2025年的秋天回应了她的善意。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李女士,您与一名血液病患者HLA初配相合,请问是否愿意进一步高分辨检测?”

那一刻,李睿几乎没有犹豫,他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我愿意。”

当最终确认配型完全匹配、体检合格时,医生告诉她:“患者的移植计划已经启动,入仓后治疗不可逆。若您中途退出,她将面临生命危险。”

李睿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说:“我会去的。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孩子失去活下去的机会。”

秋日里的针尖与星光

九月的石家庄,晨光微凉,薄雾轻笼。宾馆的窗台上落了一层淡淡的露水,像未干的泪痕,又似时光悄悄写下的诗句。

捐献前的一周,李睿要每天注射三次皮下注射动员剂将,这能将造血干细胞从骨髓中“动员”到外周血中,便于通过外周血采集(而非传统骨髓穿刺)完成捐献。

然而,这对李睿来说并不轻松。她天生晕针,从小打疫苗都要闭眼咬牙才能挺过去。如今每天面对针头刺入皮肤的瞬间,她常常眼前发黑、四肢发软,甚至一度站立不稳,需要爱人搀扶才能回到宾馆。

护理部主任李彬虽因工作未能在李睿注射动员剂期间进行陪伴,却每日致电问候,一句“今天感觉怎么样?”让她倍感温暖;妇科护士长孙红雯更是多次视频连线,鼓励她坚持到底。“你是我们科室的骄傲!”她说这话时眼眶泛红。

而最令她动容的,是爱人始终如一的陪伴。他放下工作,请假全程陪护,为她擦汗、喂饭、读新闻、讲笑话,甚至学着给她按摩缓解腰酸背痛——那是注射动员剂常见的副作用。

五小时的生命流淌:一场无声的相遇

9月19日清晨,李睿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省三院,此时城市尚未完全苏醒,街道安静,唯有风穿过树梢,发出细微的沙响,伴随着簌簌而落的雨丝,仿佛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灵魂仪式低语祈祷。8点20分,采集正式开始。李睿躺在采集室的病床上,像一片落入溪流的叶子,静谧而坚定。她的双臂被轻轻固定,细长的导管连接着手腕与那台沉默运转的血液分离机。机器微微嗡鸣,如同大地深处传来的脉搏,又似时间之河缓缓流动的声音。

一束束鲜花绽放着敬仰,一句句问候流淌着深情,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斌,河北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林龙一行踏着温情的晨光,专程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人民医院,将社会的温度传递至这位用爱心点燃生命之火的平凡英雄——李睿身边。

第一滴血,顺着透明的管道缓缓流出。鲜红,温热,带着心跳的节奏,流向机器深处。那一刻,她闭上眼睛,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为了更好地感受——感受自己的生命正以另一种方式奔涌而出,穿越千山万水,去奔赴一个素未谋面的女孩。而这个过程持续了五个小时,这五个小时,不属于钟表,而属于灵魂。每一秒都像被拉长,凝成露珠,悬于叶尖,迟迟不肯坠落。

当最后一滴血液回输体内,机器缓缓停止,发出一声轻柔的“叮”。采集完成了。李睿睁开眼,嘴角浮起一抹极淡却极深的笑容,像是冬雪初融时枝头绽开的第一朵花。那一刻,天地仿佛静止。她不知道远方的那个女孩是否已进入移植仓,是否正仰望着同一片天空,在拔下针头后,李睿望着空荡的导管,轻声呢喃:“去吧,替我去看看她。告诉她,姐姐一直都在。”

信笺传情:两个灵魂的温柔对话

根据中华骨髓库的规定,捐献者与受赠者在一定年限内不得直接见面,以保护双方隐私。但这并未阻隔心灵的沟通。他们选择了一种最古老也最动人的方式——书信。

李睿坐在床沿,手中握着一支素白信纸上的钢笔,墨迹未干,仿佛还带着心跳的温度。窗外秋月高悬,清辉洒落,映在她的指尖,也落在那行轻轻写下的话上:

“亲爱的妹妹……”

她停顿片刻,目光微微湿润。她不知道那个女孩长什么样子,是否喜欢读书,有没有一个偷偷藏起日记本的习惯;她只知道,此刻有一个人,正躺在远方的无菌仓里,等着她的血与命相连,等着她的爱来唤醒沉睡的生命。

于是,她继续写下去——字字如露,句句似风,轻柔地拂过心田,又悄悄飞向未知的彼岸。

这封信没有邮票,也不寄往某个具体地址,它将由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代为转交。但它比任何一封信都更沉重,也更轻盈:沉重的是其中承载的牵挂与祝福,轻盈的是那份跨越陌生、直抵灵魂的温柔。

她说:“你是我的妹妹。”

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亲人,也不是血脉相连的姐妹,而是命运在亿万人群中偶然牵线,让两颗心因一场生死相托而紧紧相依。这种亲情,不生于血缘,却胜于血缘;不见于日常,却刻入永恒。

“姐姐,谢谢你成为我的亲人。”当血液分离机运转的那刻,李睿也收到了来自远方“妹妹”的回信,她在信中说,自己曾无数次想过放弃,化疗带来的痛苦几乎把她撕碎。可现在,她知道了,有一个人在遥远的地方为她流汗、忍痛、祈祷——她不能再退缩。

这两封信,像两叶小舟,漂浮在时间的河流上,穿越制度的界限与空间的距离,在看不见的地方完成了交汇。它们不曾相见,却已彼此拥抱;未曾言语,却早已泪流满面。

生命的延续:从个体到社会的温暖涟漪

李睿的善举很快在衡水市人民医院传开。29日下午17时许李睿在家修养结束回到了工作岗位,院党委书记郑辉,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曹双清,院党委副书记闫军,护理部主任李彬及妇科全体医护人员早早守候在科室门口,手捧鲜花,以最温暖的方式迎接这位“生命使者”的归来。郑辉代表院党委高度赞扬了李睿的无私举动:“李睿同志,全院为你骄傲!你不仅在工作中始终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是用一己之躯点亮了另一个生命的希望,充分彰显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也生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大医为民”的哈励逊精神。你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榜样,你的担当与奉献,将激励我们全体同仁不忘医者初心,共同守护人民健康的神圣使命。”

衡水市红十字会也发布通报,高度赞扬李睿的行为,“李睿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以个人小爱汇聚成社会大爱。”并呼吁更多适龄健康公民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

尾声:我们都是彼此的亲人

在这个高速运转、节奏匆忙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越来越脆弱。可正是像李睿这样的人,让我们重新相信:善良从未消失,爱一直存在。

她不是超人,也会疼、会怕、会累。但她选择了坚持,因为她知道,有一个生命正在等待。

她不曾索取回报,也不求被人铭记。但她所做的事,注定会被时间记住。

有人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种“无损施予”,科学证明其对身体健康无长期影响。但真正珍贵的,从来都不是那一袋细胞本身,而是背后那份明知有苦仍愿前行的勇气,是舍己为人、兼济天下的胸怀。

李睿是全国第2109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河北省第878例,衡水市第25例,衡水市人民医院第4例。衡水市人民医院的4位完成捐献的志愿者分别是检验科杨文红、神内科尹海潮、康复科刘一凝,还有本次捐献者妇科李睿。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而她的故事告诉我们:

即使相隔千山万水,素昧平生,只要一滴血能相连,我们就已是亲人。

文字/编辑:杨景严、周 浩

一审:周 浩

二审:郝晓宁

三审:闫 军

哈院是我家 发展靠大家

哈院是我家 一起建设它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人民东路180号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