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业绩确实可以,但听说公司要搞组织架构调整,我们这个层级的管理岗位要砍掉一半。"
一个让所有中层都慌了的信号
上个月,我一个在某大厂做产品经理的朋友突然约我喝咖啡。
刚坐下,他就憋不住了:"兄弟,我可能要被'优化'了。"
"不是说你们组业绩还不错吗?"
"业绩确实可以,但听说公司要搞组织架构调整,我们这个层级的管理岗位要砍掉一半。"
这不是个例。最近身边太多这样的消息了:
阿里从2022年开始减员,累计减少超过4万人,中层管理成为重灾区;
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裁员比例均超过20%,35岁以上的中层员工首当其冲;
2025年,全球已有387家科技公司进行裁员,其中"去中层化"成为新趋势。
更可怕的是,这次裁员和以前不一样。
以前是因为业务不行,现在是因为你这个岗位"不需要"了。
金字塔的第一次"坍塌":中层消失术
想象一下,传统的大厂就像一座金字塔:
最顶层是高管,负责战略决策;
最底层是执行员工,负责具体工作; 中间那一大块,就是各种经理、总监、VP。
在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期,这座金字塔完美无缺。
中层就像"信息传递器",把高层的战略翻译给底层,把底层的问题反馈给高层。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Meta、Salesforce、Amazon这些硅谷巨头率先开始"削减中层管理人员",将组织结构"扁平化"。
为什么?
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AI时代,大部分中层管理的工作,都可以被技术替代。
我那个朋友跟我抱怨:
"以前我的工作是协调各个部门,整理汇报材料,制定项目计划。
现在有了AI,老板可以直接和基层员工沟通,项目管理有系统,数据报告自动生成。我这个中层,好像真的没什么用了。"
这就是"金字塔坍塌"的第一步:中层消失。
大厂的"第二次进化":从金字塔到哑铃
当中层大面积消失后,大厂的组织结构正在变成"哑铃型":
一头是极少数的顶级人才——那些能独当一面、直接创造价值的"超级个体";
另一头是大量的基础执行者——那些按照标准化流程工作的"螺丝钉";
中间那块臃肿的管理层——正在被无情地"切掉"。
我有个在腾讯的朋友,最近他们部门就经历了这样的重组:
原来的架构:总监-高级经理-经理-主管-员工(5层) 现在的架构:总监-资深专家-员工(3层)
"现在我们直接向总监汇报,中间那些传话的岗位都没了。
要么你是专家,能独立解决问题;要么你就是执行者,按要求干活。没有中间选项。"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逻辑:
大厂发现,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层层汇报的金字塔结构太慢了,太笨重了。
中层的"三重死刑":贵、慢、没价值
为什么中层成为被"优化"的首选目标?
第一重死刑:太贵了
一个中层管理的年薪,通常是基层员工的2-3倍。
但他们创造的直接价值呢?很难量化。
我一个HR朋友跟我算过一笔账:
"一个P7的产品经理,年薪可能40万;两个P5的产品专员,年薪总共也就40万。
但这两个P5直接干活,而P7大部分时间在开会、写汇报。
从ROI角度看,砍掉P7,留下P5,性价比更高。"
第二重死刑:太慢了
传统的金字塔结构,信息要层层传递:
员工发现问题→主管整理→经理分析→总监决策→逐级传达→员工执行
这个流程下来,最快也要一周。但现在市场变化以天为单位,一周可能机会就没了。
第三重死刑:没价值了
最致命的是,AI和数字化工具,正在替代中层管理的核心职能:
项目管理?有专业软件; 数据分析?AI更准确; 团队沟通?在线协作工具更高效; 汇报总结?AI几分钟就能生成。
2025年,AI的普及让"以AI优先"的组织结构成为趋势,管理层级减少、初级支持性岗位被裁撤成为常态。
我那个产品经理朋友苦笑着说:"我突然发现,我这些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在AI面前一文不值。"
大厂打工的残酷真相:青春换高薪,不是换能力
这场"去中层化"的背后,暴露了一个更残酷的真相:
大厂打工的本质,是用青春换高薪,而不是换能力。
在大厂的舒适圈里,大部分人都在做什么?
执行标准化流程——按照既定的方法论做事,缺乏创新;
参与无穷无尽的会议——大量时间消耗在沟通协调上;
制作精美的PPT——包装工作成果,而不是创造实际价值;
向上管理——花大量精力琢磨领导的心思,而不是市场需求。
这些技能,看起来很"专业",但本质上都是"大厂特有"的,离开这个体系,就失去了价值。
我有个字节的朋友,在公司内部是明星员工,各种方法论信手拈来。
但去年被裁员后,出来找工作碰了一鼻子灰。
"我发现我除了会字节那一套,什么都不会。别的公司不用OKR,不搞飞书协作,我就不知道怎么干活了。"
这就是"金字塔监狱"最可怕的地方:
它让你以为自己很有价值,但实际上,你只是这个体系里的一颗螺丝钉。
当"大厂光环"失效,谁还能闪闪发光?
面对这种变化,很多人开始慌了:
"我在大厂工作了8年,除了这里的流程,我还会什么?"
"如果中层都不安全了,我们这些普通员工还有出路吗?"
"35岁被裁员,我该去哪里?"
但是,在这场"去中层化"的革命中,我也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那些真正有独特价值的人,反而获得了更大的机会。
我认识一个在美团的技术专家,他没有管理职务,但因为在AI算法方面的深度专长,不但没有被裁,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
"现在我直接向CTO汇报,不用通过那些不懂技术的中层管理了。
我的意见能直接影响产品方向,这种感觉比当经理爽多了。
还有一个在抖音的内容运营,她虽然级别不高,但对用户心理的理解极其深刻,创作的内容屡次刷屏。
现在公司给她成立了独立工作室,享受创业般的自由度。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什么?
在扁平化的组织里,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的职级,而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大厂都不靠谱了,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我想,答案正在这场"去中层化"的变革中慢慢显现:
未来的职场,将不再是"公司为王"的时代,而是"个体崛起"的时代。
那些能在大厂"金字塔监狱"的坍塌中存活下来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他们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组织架构,而是拥有独立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超级个体"。
什么是超级个体?
他们不需要层层汇报,就能独立完成高价值的工作;他们不依赖公司的流程和工具,而是有自己的方法论;他们不是某个岗位的螺丝钉,而是能解决特定问题的专家;他们不害怕组织架构调整,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人的公司"。也许,大厂的这场"去中层化"革命,正在为我们所有人敲响警钟:
在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于你在哪家公司,坐什么位置,而来自于你能独立创造什么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从一个依赖组织的"打工人",转变为拥有独立价值创造能力的"超级个体"?
如何在大公司的舒适圈之外,建立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如何让自己成为那个在任何组织架构调整中,都不会被"优化"掉的人?
这些,或许是我们每个身处变革时代的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毕竟,当"铁饭碗"不再铁,当"大厂光环"不再亮,真正能保护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所以,你准备好成为"超级个体"了吗?
这里是《财富行动派》,你的5分钟“商业早餐”。
每早8点,一张商业牌桌的深度拆解。
关注我,用认知驱动你的财富行动。
来源:菠菜地里挑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