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3点,某MCN机构办公室里,运营人员输入一行指令:“生成10篇海岛度假攻略,要求包含闺蜜合影、夕阳滤镜、小众打卡点。”15分钟后,AI批量产出100篇笔记,点击率竟比真人博主高出42%。这样的场景,正成为小红书内容生态的日常。有业内专家预言:3年内,AI生
凌晨3点,某MCN机构办公室里,运营人员输入一行指令:“生成10篇海岛度假攻略,要求包含闺蜜合影、夕阳滤镜、小众打卡点。”15分钟后,AI批量产出100篇笔记,点击率竟比真人博主高出42%。这样的场景,正成为小红书内容生态的日常。有业内专家预言:3年内,AI生成的内容可能彻底冲垮小红书以“真实分享”筑起的护城河。
内容形态的“先天缺陷”
小红书的核心内容是“滤镜下的生活”——精致图片+情感文案,这类内容最容易被AI模仿。例如,AI已能生成以假乱真的“口红试色图”,甚至能根据流行趋势自动设计“爆款模板”。相比之下,抖音的新闻现场、B站的深度解说因需要实时性和复杂叙事,AI暂时难以替代。
流量分配机制助长AI灌水
小红书的“流量平权”策略(新账号易获推荐)和长尾流量优势,反而成了AI内容的温床。有人靠AI批量注册账号,日更百篇笔记,通过海量测试快速摸清爆款规律,再集中投流放大收益。真人创作者因产能有限,逐渐被挤到边缘。
用户正在失去耐心
“刷10分钟全是AI生成的‘精致废片’,找不到一个真人的使用反馈!”一名老用户抱怨。当平台充斥同质化的“预制菜内容”,用户信任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爬评论立人设:AI能扫描千条用户评论,提炼“熬夜党”“小个子穿搭”等标签,自动生成看似贴合的“个人经历”。
情感套路化:通过分析高赞笔记,AI总结出“逆袭爽文”“闺蜜种草”等情绪模型,甚至能模仿方言梗营造“亲切感”。
规避平台审核:部分AI工具已学会生成“瑕疵细节”(如故意P歪指甲油)、加入“错别字”以伪装真人手误。
榨干平台,而非依赖平台
将小红书视为引流渠道,而非粉丝基地。例如,用AI快速测试爆款选题,但将用户引导至私域社群或知识付费产品。
打造“无法AI化”的真实价值
生活痕迹:展示失败体验(如翻车妆容、旅行踩坑),AI难以伪造真实的不完美;
深度互动:开直播回应刁钻问题,如“敏感皮如何选防晒”,AI的标准化答案在此失灵;
线下联动:组织粉丝见面会,用实体活动强化信任。
人机协作,而非对抗
例如,三农博主用AI生成蔬菜种植技巧框架,但亲自下田演示施肥细节;财经博主用AI整理数据,但结合自身投资案例解读。
小红书已开始行动,如要求AI内容标注、算法优先推荐真人原创笔记。但长远看,谁能率先建立“人机内容识别系统”,谁才能留住用户信任。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AI是厨师的刀,而非厨师本身。刀再锋利,决定菜品灵魂的依然是人。”
来源:小高科技每日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