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镜头扫过那口黑铁锅,鸡皮在柴火上噼啪卷边,弹幕齐刷“香迷糊”,下一秒大众点评把周庄地锅鸡推到临沂菜第一,流量密码被一只鸡攥得死死的。
央视镜头扫过那口黑铁锅,鸡皮在柴火上噼啪卷边,弹幕齐刷“香迷糊”,下一秒大众点评把周庄地锅鸡推到临沂菜第一,流量密码被一只鸡攥得死死的。
老板不是傻子,2022年《味道》播出当天,他把片尾那行小字“周庄地锅鸡”截屏放大,印在菜单最显眼位置,进店的人手机先吃,拍照发圈等于免费广告。
散养鸡成本比冷库货高一倍,他偏坚持现杀,因为“现杀”两个字在短视频平台自带热搜体质,一刀放血画面足够让算法推上同城热门,排队的人越拍越涨,越涨越排。
周末等位一小时起步,老板把等位区挪到后院柴堆旁,烟往人脸上飘,顾客边咳边咽口水,饥饿值拉满,翻台速度提高三成。
有人抱怨太慢,他顺势推出双人套餐,半只鸡加两张煎饼卖88,比单点便宜十块,看似让利,实则把备菜时间砍一半,杀鸡量从原来每桌一只降到每两桌一只,毛利反而上涨。
柴火灶是怀旧符号,也是成本控制阀。
液化气去年涨到每罐120块,同等热量的木柴只要70块,灶台一口接一口地砌,环保检查来了就报“传统技艺”,文件里没写禁止,城管只能劝,不能拆。
央视镜头拍的是烟火气,没拍的是每月省下的四千块燃料费。
上榜“临沂地锅鸡十大推荐”那天,老板把奖牌挂在门口最破的位置,铁钉锈迹斑斑,风一吹就晃,路人以为老店低调,其实是心理学:太新的奖牌像刷榜,做旧才显得真实。
奖牌下方贴着2024年套餐说明,字号比奖牌还大,老客一眼看懂:老板要的是翻台率,不是虚名。
外地车牌越来越多,他把导航定位改到“隆达家具城”,而不是 precise 的“周庄地锅鸡”,因为家具城是地标,搜得到就能导过来,省得游客在高速口迷路掉头。
一个地址改动,每天多留五桌客人,一个月就是一百五十桌,按客单价120算,一年多赚二十万。
央视播出后,同行连夜把店名改成“老锅台”“柴火香”,他不去打假,反而在门口立块小黑板:本店无分店,排队请认准凤凰岭。
一句话把“打假成本”转嫁给顾客,谁走错店吃不好,回来只会更认他。
鸡还是那只鸡,火还是那柴火,打法却悄悄升级。
去年冬天他在后院架起直播架,每天上午十点杀鸡,手机对着脖子一刀,流量峰值冲到过万,打赏够买两袋饲料。
有人骂血腥,他隔天改成直播贴饼,镜头里饼沿锅边转一圈,金黄翻面,弹幕刷“治愈”,平台不再限流,账号粉丝半月涨三万,全是精准吃货。
数据写得很直白:2023年临沂餐饮吊销执照三百家,周庄地锅鸡营业额反涨四成。
柴火没变,鸡也没变,变的是老板把“土”做成流量接口,把“慢”做成饥饿杠杆,把“排队”做成社交货币。
有人担心他扩张,他摇头:再开分店,现杀保证不了,柴火味道不对,央视那口锅就砸了。
话虽如此,他还是在郊区租了三十亩山地,分批养鸡,饲料里掺麦麸和菜叶,让鸡长慢点,肉质紧点,三个月后出栏,刚好接上下一波假期。
一块现烙煎饼卷上鸡皮,咬下去咔嚓一声,声音被麦克风收进短视频,点赞又涨两千。
老板盯着后台,嘴角没笑,心里门儿清:声音越脆,排队越久,价格越稳。
他算过,只要央视重播一次,搜索量就反弹一波,重播权不在他,但“双人套餐”能把新客一次锁死,复购率提到45%,比同行高出一截。
柴火灶的烟飘向空中,也飘进数据后台,成为一条稳稳上升的曲线。
看客们一边喊香一边骂队难排,老板把烟扇大点,让香味翻过围墙,飘进等位人的鼻腔,饥饿值再涨一成。
香迷糊的是鸡,还是被人心算准的食欲?
来源:多才多艺露珠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