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点指数“2025年1-9月房地产企业销售表现”研究成果显示,保利发展、中海地产和华润置地占据权益销售金额的前三,分别录得1589.56亿元、1575.56亿元以及1045.5亿元。招商蛇口和绿城中国紧随其后,为944亿元、718亿元。权益销售金额超过500亿
观点指数 “2025年1-9月房地产企业销售表现”研究成果显示,保利发展、中海地产和华润置地占据权益销售金额的前三,分别录得1589.56亿元、1575.56亿元以及1045.5亿元。招商蛇口和绿城中国紧随其后,为944亿元、718亿元。权益销售金额超过500亿元的企业环比上月增加至9家。
保利发展、绿城中国和中海地产占据全口径销售金额的前三,分别录得2017亿元、1785亿元以及1703.31亿元,华润置地和招商蛇口紧随其后,为1544亿元、1406.6亿元。全口径销售金额超过500亿元的企业环比上月增加至12家。
1-9月,前100房企累计实现权益销售金额16359.15亿元,同比下降约15.5%,环比收窄1.5个百分点。9月单月前100房企实现权益销售金额1568.81亿元,同比上升约2.17%,环比上升3.11%。前100房企1-9月累计全口径销售金额23404.34亿元,同比下降约15.6%。9月均价为1.75万元/平方米,同比上升2.32%。
销售门槛值方面,1-9月,前10、前30、前50房企的权益金额门槛值分别约为446亿元、112亿元和65亿元。1-9月,前10、前30、前50房企的全口径销售金额门槛值分别约为786亿元、151亿元和82亿元。
需求侧改革进一步优化,市场活跃度有望转升
2025年9月,中国房地产需求侧改革进一步深化,政策优化呈现“全国性外汇便利化+地方性限购松绑+城市级产品标准升级”的三维特征,重点围绕境外购房支付效率提升、地方限购政策差异化放开、住房公积金提取与补贴政策创新、住宅产品规范升级四大方向展开,预计将结构性激活重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但受制于购房资格与“真实自用”原则,外资大规模涌入的可能性较低。
在全国性外汇便利化政策方面,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先结汇、后补证明”的境外个人购房结汇支付便利措施由粤港澳大湾区推广至全国,同时缩减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境内支付负面清单,取消“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房产”限制,允许外资企业灵活配置经营性房地产资产,解决了境外购房者长期以来“先付款还是先备案”的流程矛盾,预计将显著提升境外人士在境内购房的支付效率,对一、二线城市和重点区域形成结构性利好。
在地方限购与公积金政策优化层面,北京、上海、深圳先后放开限购政策,其中,深圳于9月5日,放开8区住宅限购,将全市划分为两类区域实施差异化限购政策。
在罗湖、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等六个主要城区,购房限制基本放开——无论户籍性质,只要符合深圳市商品住房购买基础条件,居民在这些区域内购买新房或二手房均不受套数限制。
而对于无法提供一年以上社保或个税证明的非户籍居民,也允许在这六区内购买两套住房。而盐田区和大鹏新区则实施更为宽松的政策,购房时不再审查任何资格条件,相当于完全放开了限购。并于9月5日取消商业性住房贷款首套房与二套房区分,支持公积金支付首付款及税款;福州也放宽购房提取和提前结清贷款时限,新增车库提取、电梯更新提取场景。
杭州、中山等地则采取现金奖励的方式进行补贴,购买余杭特定区域新建商品住宅一次性给予4万元补助。中山市因为往来便利、生活习惯相近且区域房价存在一定价差,积极鼓励香港、澳门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购房置业。中山市住建局开展2025年港澳市场全民营销活动及扩大2025年“新中山人安家中山”活动奖补范围,提出:凡成功推荐港澳居民在该市购买新建商品房的推荐人,可获得购房发票票面金额最高3%的现金奖励。“新中山人安家中山”活动则为符合条件的购房者提供了梯度奖补,最高可获购房发票票面金额2.5%的电子消费券补贴。
城市级住宅产品标准升级方面,成都市发布《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4)补充规定》,将住宅附属空间水平投影面积上限由20%提升至30%,明确阳台按投影面积1/2计容,豁免垃圾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及开敞式风雨连廊计容,允许已拿地未报规项目适用新规,推动住宅产品向“亲近自然、功能复合”方向升级,降低开发成本,促进产品规范化与竞争力提升。
从市场效应来看,境外购房支付效率提升与地方限购松绑形成协同,既便利境外资本参与,又通过“真实自用”原则防范投机炒作。
地方补贴与公积金政策创新则精准支持刚需与改善需求,避免政策资源错配。外资企业虽可更灵活配置经营性房地产资产,但需遵循“真实、自用”原则,叠加购房资格政策未变,预计不会引发外资大规模涌入,更多体现为存量外资的资产优化配置。
整体而言,本轮需求侧改革通过多维政策工具组合,在提升市场活跃度的同时,注重风险防控与结构优化,推动房地产市场向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保持历史低位
2025年前8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46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71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72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8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观点指数整理
2025年8月住户中长期贷款单月新增200亿元,环比上月新增1300亿元,同比减少1000亿元。可以看到,今年1-8月,1月、3月、5月、6月、8月环比为正增长,2月、4月、7月环比变动为负。尽管政策持续引导,但居民购房需求的恢复仍需时间。
贷款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公布9月份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告显示,1年期LPR为3.0%,5年期以上LPR为3.5%,两项利率均与上月持平。两个期限品种LPR报价自今年5月下调之后,已有4个月保持不动,当前贷款利率已处于历史低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观点指数整理
观点指数认为:从市场利率环境与LPR动向来看,近期受“反内卷”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1年期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AAA级)、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主要中长端市场利率有所上行。在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最低点的背景下,报价行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意愿显著减弱,因此9月两个期限品种的LPR报价维持不变,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然而,美联储9月18日宣布下调基准联邦基金利率区间25个基点至4.00%-4.25%,这是今年以来的首次降息,意味着外部因素对国内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掣肘进一步弱化。
基于此,四季度央行有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并带动两个期限品种的LPR报价跟进下调,这将直接降低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特别是房贷利率的下行将激发购房需求,成为四季度促消费扩投资、有效对冲外需放缓的重要发力点。
在流动性管理创新方面,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操作时间和规模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且采用美式招标,一改此前的固定利率模式。这一调整被视为“强化7天期逆回购政策利率地位”的举措,使得14天期逆回购不再有统一的中标利率,可充分发挥机构市场化自主定价能力,更好反映机构差异化的资金需求,
同时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属性更为清晰。此外,本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启动时点略早于往年,实际占款日达到17天,叠加前期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的3000亿元资金,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季末、长假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求,保障跨季、跨节资金面平稳,展现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这也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更稳定的资金面环境。
综合上述政策动向,其对楼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利率传导、流动性支撑和预期管理三个维度。在利率传导上,LPR下行直接降低新增房贷利率,减轻购房者的月供压力,刺激合理住房需求释放;若存量房贷利率跟进调整,还可缓解居民提前还贷的压力,释放消费能力。
在流动性支撑方面,逆回购操作创新提升了资金面稳定性,避免市场利率大幅波动,为房企融资和按揭贷款投放创造了有利环境。
在预期管理上,政策组合释放了“稳增长”信号,修复了市场对房地产风险溢价的过度担忧,促进市场预期转向,有利于稳定房价预期及市场交易活跃度。
因此,当前货币政策动向通过这三重路径对房地产市场形成一定支撑,在“促消费扩投资”的政策目标下,楼市有望成为内生性融资需求复苏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四季度传统销售旺季期间,政策效应或进一步显现。
上海新房价格领跑,市场走势趋于积极
从房价指数来看,8月份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同比降幅总体继续收窄。
8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上涨0.3%,北京、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4%、0.2%和0.4%。同比下降0.9%,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上涨5.9%,北京、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3.5%、4.3%和1.7%。
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4%,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
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7%,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8月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0%,降幅与上月相同。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1.2%、1.0%、0.9%和0.8%。同比下降3.5%,降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3.1%、2.6%、6.2%和1.9%。
二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6%,降幅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5.2%,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
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5%,降幅与上月相同。同比下降6.0%,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观点指数认为,8月作为传统楼市淡季,叠加暑期旅游消费对资金的分流效应,购房需求自然有所回落。同时,开发商在年中冲刺阶段结束后,营销力度明显减弱,进一步抑制了短期成交的活跃度。然而,随着8月份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楼市新政的陆续发布,政策刺激效应逐步显现——新房与二手房市场均呈现出一系列的积极变化,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在政策利好与淡季效应逐步消减的双重作用下,楼市有望在后续阶段中企稳回升,市场走势趋于积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8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73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4.7%。新建商品房销售额55015亿元,下降7.3%;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7.0%。从1-8月情况来看,受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虽有波动,但商品房销售和住宅价格同比降幅收窄,去库存成效仍在显现,房地产市场仍在朝着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分地区来看,1-8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金额33263亿元,同比下降8.1%;中部地区销售10076亿元,同比下降6.1%;西部地区销售10222亿元,同比下降5.8%;东北地区1454亿元,同比下降6.2%,其中,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
同时,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6169万平方米,比7月末减少317万平方米,住宅待售面积减少307万平方米,商品房库存已连续6个月减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此外,1-8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整体表现为下滑,8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3.05,环比下降0.31%,同比上升0.84%。这是自3月份拐点向下后连续五个月持续下降,创年内新低,表明参与者对市场信心不足,房企经营压力加大,市场整体热度持续下降。
重点城市楼市成交大幅回暖,政策松绑成为本轮复苏核心推手
观点指数监测的6个重点城市中,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量呈现“政策驱动型”回暖特征,具体城市表现分化显著,政策松绑成为核心推手。其中,商品住宅成交面积219.63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2.63%,商品住宅成交套数1.92万套,环比上升23.07%;截至2025年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2852.9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10%。
自8月10日北京五环外限购政策调整以来,市场呈现结构性回暖特征,刚需及局部改善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北京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27.31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7.02%,同比上升17.02%,商品住宅成交2161套,环比上升18.67%,同比上升6.66%。截至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364.1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62%。
而北京二手房市场也呈现反弹态势,同期二手房成交10933套,环比上升12.77%,成交面积98.90万平方米,环比上升9.96%。套均面积稳定在90平方米左右,显示中小户型成交占比提升。市场活跃度显著增强,“金九”行情显现,但后续是否可持续仍需观察政策面及需求的释放节奏。
上海8月26日外环限购松绑政策落地后,市场迅速反应,外环外购房呈现“量价齐升、结构优化”的复苏特征。
上海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74.12万平方米,环比上升43.23%,同比上升49.35%;商品住宅成交套数为7247套,环比上升41.07%,同比上升44.97%。截至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780.45万平方米,同比上升0.51%。
上海二手房市场亦呈现复苏态势。同期上海二手房成交15439套,环比上升8.92%,成交面积为129.37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0.38%。套均面积稳定在83平方米左右,
广州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36.05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65%,同比上升10.13%;商品住宅成交套数为3348套,环比下降0.74%,同比上升10.20%。截至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501.41万平方米,同比上升9.81%。9月前三周,广州二手房网签5510套,环比下降2.10%。网签面积为54.22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70%,套均面积稳定在98平方米左右。
受9月5日深圳限购政策新政影响,深圳新房与二手房市场均呈现明显上涨的态势,政策效应迅速传导至交易端。
深圳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2.80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0.82%,同比上升6.59%;商品住宅成交套数为1239套,环比上升12.74%,同比上升5.63%。截至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94.90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47%。
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5日深圳楼市新政发布后,首周末2天二手房录得量较上周周末增长37%,截至9月前三周,深圳二手房成交3711套,环比上升15.36%,成交面积为36.69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3.65%。套均面积稳定在102平方米左右。
杭州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5.43万平方米,环比上升30.61%,同比下降2.15%。商品房成交套数为1063套,环比上升33.54%,同比下降5.93%。截至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27.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57%。同期,杭州二手房市场成交呈现回暖态势,二手房成交套数为2413套,环比上升6.35%;成交面积为24.78万平方米,环比上升6.54%,套均面积稳定在102平方米左右。
成都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53.91万平方米,环比上升9.53%,同比上升12.44%。商品房成交套数为4195套,环比上升7.65%,同比上升16.27%。截至9月前三周,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758.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41%。
同期,成都二手房市场大幅上升回暖,二手房成交套数为14967套,环比上升12.67%。成交面积为142.31万平方米,环比上升12.46%。套均面积稳定在95平方米左右。
观点指数观察认为,短期来看,政策松绑(如北京、上海、深圳)通过降低购房门槛直接刺激需求释放,形成“政策-成交”的即时反馈链条,本轮9月“金九”行情本质是政策红利的集中兑现。但需注意:一是环比上升城市多伴随同比下跌,说明市场仍处于修复通道;二是二手房套均面积稳定在90-102平方米,反映当前以首置/首改需求为主,高端改善动能不足;三是广州、杭州等同比下跌城市市场分化加剧,政策效果存在城市能级差异。
长期来看,市场修复动能将呈现“政策驱动→需求释放→基本面支撑”的递进逻辑。短期政策红利消退后,城市经济基本面、人口导入能力、产业支撑度将成为核心支撑。如北京、上海凭借强经济辐射力和人口虹吸效应,市场韧性更足;而广州、杭州需警惕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的风险。
未来市场走势将呈现“结构性回暖”特征,核心城市优质板块、中小户型刚需产品将率先企稳,而远郊、大户型产品仍需较长时间去化。政策端需关注限购松绑的持续性、利率优惠的落地情况,以及保障性住房对市场的分流效应。
精准定位客户需求,打造现象级全龄友好社区。中国金茂“棠”系产品成都东城金茂晓棠通过精准定位“顾家派”客户需求,打造现象级全龄友好社区并实现六开六罄。作为金茂“棠”系产品的代表,该项目针对重视家庭陪伴与亲子成长的“顾家派”客户定制,上半年六次开盘均告罄,以全龄友好社区理念满足家庭成长需求,体现精准客户定位与产品创新力。
辽宁省公布首批“好房子”建设典型案例,中海旗下五个住宅项目凭借规划设计、建造质量、绿色技术及社区配套等综合优势成功入选。中海旗下五个项目在规划设计、建造质量、绿色技术应用及社区配套等方面表现突出,涵盖大连与沈阳等多个城市,通过绿建标准、BIM技术、装配式建造、智慧安防、海绵城市理念等创新实践,展现了“好房子”建设的多元维度与高标准。
大连中海爱贤里项目,以绿建一星级标准实施开发建设,项目运用保模一体板外墙保温系统及双壁螺旋消音管,增强建筑安全与静谧性。BIM技术全程辅助设计与施工,装配率约50%,实现高效环保建造。社区配备智慧安防,营造低密宜居环境。
大连中海叁號院广贤项目,通过动静分区规划减少干扰,引入BIM、全装修、装配式及雨水回收等技术,注重环保材料使用。立体绿化与智慧物业平台构建全龄友好、安全便捷的居住体验。
大连中海海港城三期项目,广泛应用全装修与模块化建筑技术,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工艺,有效控制建筑垃圾和噪声,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沈阳中海领馆壹号项目,以多重归家动线、双大堂设计为特色,配套阅读室、四点半学堂、共享厨房等多功能空间,并设置高空坠物监控、直饮水等设施,提供“1+3”特色物业服务,全面提升居住舒适与安全。
沈阳中海天钻项目,容积率约1.7,绿地率35%,采用U型围合布局保障采光与私密性。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优化雨水管理,室内使用双壁螺旋消音管和同层地漏自动补水装置,改善居住环境。
联发集团推出“新青年好房子”产品方案,为当代新青年置业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9月16日,联发集团“新青年好房子”产品发布会举行,产品以“优总价、高品质、强运营、智慧化”为主要特征,其中“优总价”居首,推出60-80㎡主力户型,通过高质价比的产品设计满足新青年置业需求,成为“好房子”时代命题下的差异化解题思路
房地产开发企业国内贷款三连升,房企陆续推进“扁平化”改革
从投资端来看,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0309亿元,同比下降12.9%,跌幅较1-7月扩大0.9个百分点,创下年内新低。8月单月同比下降19.9%,跌幅比7月份扩大4.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6382亿元,下降11.9%。
1-8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3980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5%,但降幅比1-7月收窄0.5个百分点;施工面积643109万平方米,同比下跌9.3%,跌幅扩大0.1个百分点;竣工面积27694万平方米,同比下跌17%,跌幅扩大0.5个百分点,新开工、施工、竣工指标都处在下跌阶段,并呈扩大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从企业资金端来看,1—8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64318亿元,同比下降8.0%。其中,国内贷款10232亿元,增长0.2%;利用外资18亿元,下降11.5%;自筹资金22974亿元,下降8.9%;定金及预收款18844亿元,下降10.5%;个人按揭贷款8857亿元,下降10.5%。
虽然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对比去年同期已明显收窄。
整体来看,虽然到位资金总量仍处于负增长区间,但国内贷款微增0.2%,已实现三个月连续增长,与近期金融监管部门“稳地产”政策导向契合——通过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为房企提供阶段性流动性支持,有助于缓解部分优质企业的短期偿债压力,也为后续项目复工和投资恢复奠定基础。
国内贷款的持续正增长与其他资金项降幅收窄形成合力,推动资金结构优化,逐步修复企业层面的市场信心。但后续需关注政策执行的持续性和市场需求的真实回暖,以巩固当前资金端的修复成果,为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点指数整理
观点指数观察到, 从总体规模来看,2025年8月地产债总发行量500.17亿元,同比增加2.74%;1-8月累计发行量3413.96亿元,同比减少3.25%。净融资规模104.16亿元,连续两个月正增长。1-8月累计净融资规模为-213.21 亿元,同比增加63.32%,8月债券发行规模靠前的多数为央国企,其中,珠海华发、中海地产和华润置地当月单笔债券发行规模为央国企前三,分别为48亿元、25亿元和20亿元。华发募集资金将用于上海、无锡和珠海等地项目开发及补充流动资金。
境内融资成本在2025年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Q1达2.53%后Q3回落至1.36%,反映政策宽松与流动性改善;境外成本则经历“冲高回落”,2025Q1达8.14%后Q3降至6.00%,但绝对水平仍显著高于境内。境内债券平均票面利率从2022年4.21%降至2025Q3的3.99%,显示长期融资成本优化趋势;境外票面利率则从4.59%微升至4.72%,反映国际市场对地产债的风险溢价持续处于高位。
在传统融资渠道承压的背景下,CMBS、经营性物业贷、优先股等创新融资方式成为突破口。8月5日,“申万宏源-华润置地重庆万象城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续发51亿元,首期规模45.01亿。
招商蛇口2025上半年落地经营性物业贷款82亿元,保利发展净增29亿元。龙湖集团则通过经营性物业贷及长租贷占比55%(约933.9亿元),将平均融资成本从4.16%降至3.58%,借贷年期拉长至10.95年历史高位,债务安全等级显著提升。
9月12日,招商蛇口再推优先股募资82亿元,投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11个“保交楼、保民生”项目,凸显聚焦核心城市的战略协同。
国资纾困显效与高负债房企清盘风险交织,风险出清进入结构性攻坚期。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截止2025年9月末,已完成境内及境外债重组的企业有融创、龙光等;境外债重组获批的企业有旭辉、佳兆业、禹洲地产、碧桂园等。房企债务重组呈现加速出清与策略分化并存的特征,折射出行业风险化解进入深水区。
从进展趋势来看,境内债重组完成度显著提升,龙光、旭辉、远洋等企业通过“现金+股票+资产”多选项方案实现本息偿付调整,如龙光219.6亿元境内债通过21笔债券重组议案,提供全额转换资产、抵债、回购及股票等灵活选项,体现债权人利益平衡的精细化设计;远洋集团180.5亿元境内债则推出四种清偿路径,结合零息可转债发行4.87亿股实现股债联动,反映债务工具创新加速。
境外债方面,禹洲集团历时三年完成66.8亿美元重组,降债35亿美元,成福建首家完成全流程的房企,佳兆业9月底将落地86亿美元削债方案,旭辉控股合计本金约100.61亿元的公司境内债券重组方案已获得相关债券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而碧桂园与花样年境外债重组进程中,已有超过70%的债权人正式加入重组支持协议,显示境外债权人协商效率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9月17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公司提供不超过20.64亿元借款,用于偿还公司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本金与利息,借款利率为LPR减66个基点,目前为2.34%,借款期限不超过3年。这是深铁集团年内第9次向万科提供股东借款。据万科公告,加上本次借款,深铁集团向万科提供的借款累计达到259.41亿元。
来自深铁集团的借款有望帮助万科缓解在公开市场的债务压力。根据Wind数据,万科在公开市场的境内债务金额为279亿元。其中,2025年9月份到期债券本息合计为20.64亿元,和本次万科向深铁集团借款金额相同。未来12个月内,兑付高峰发生在2025年12月份,万科将有本息合计58.71亿元的债券到期。
房企组织架构与战略亦加速调整:万科8月28日撤销所有区域公司,拆分为16个地区公司并任命核心城市总经理;金地商置跟进取消“总部-区域-城市”三级架构,设立华东、东部、华南、华北四大地区公司,同步推进高管洗牌,强化“总部强管控+地区公司实体化”模式。
在发展战略方面,中期业绩会上头部央企国企(如华润、保利、中海)表示将保持战略定力,凭借融资和信用优势抢占发展机会;龙湖等民企则以“谨慎、安全”为关键词,通过资产处置和业务优化适应新模式。招商蛇口提出“三个转变”——从开发为主转向开发与经营并重,从重资产为主向轻重结合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转变,并以“好房子”建设为抓手,推动产品力与服务力双提升。
观点指数认为:2025年地产融资呈现“政策宽松驱动成本下行、创新渠道拓宽融资边界、战略调整强化抗风险能力”三大特征。境内低成本融资环境与央国企信用优势形成正向循环,而境外高成本风险溢价持续倒逼房企优化债务结构。
经营性物业贷、CMBS等工具通过拉长账期、拓展资金来源,成为房企穿越周期的关键支撑。组织架构调整则聚焦“总部集权+区域实操”模式,配合战略聚焦核心城市与差异化竞争,推动行业向“开发+经营”双轮驱动转型。未来,随着更多经营性物业贷落地及优先股等工具常态化,房企偿债压力有望进一步缓解,市场或逐步进入“低杠杆、稳增长”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来源:观点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