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德国老太太在异国他乡的中餐馆结账,听到服务员说自己来自武汉,突然眼睛一亮:"是武昌还是汉口?"
文|避寒
编辑|避寒
一位德国老太太在异国他乡的中餐馆结账,听到服务员说自己来自武汉,突然眼睛一亮:"是武昌还是汉口?"
小姑娘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又补了一句:"当年抗战时,我在武汉上过前线。"这不是电影桥段,这是真实发生在1980年代德国Dessau火车站旁一家中餐馆里的对话。
1934年的柏林大学,一个德国女孩走进了东方语言系的教室。
她叫奥蒂里·卡塔琳娜·弗兰克尔,出生在柏林一个犹太律师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医生,她选择学东方语言,在那个年代算是冷门到家了。
教室里坐着一个中国留学生,叫汪殿华。
江苏常熟人,清华大学化学系1933届毕业生。拿到学位后直奔柏林深造,目标明确,化学博士学位。两个人就这么认识了,一个学语言的德国女孩,一个搞化学的中国男生。
1935年,汪殿华拿到博士学位,同年,两人结婚。
婚礼上,弗兰克尔的母亲送了女儿一把银勺子,这把勺子后来跟着这个德国女孩,一路到了中国,到了武汉前线,到了枪林弹雨里。
1936年,弗兰克尔跟着丈夫回国,从这一天起,她有了中文名字汪小玲。
武汉会战打响的时候,汪小玲刚到中国两年。
她去参军了,汪殿华接到任务,调查日军毒气弹,研制防毒设备,汪小玲接受战地救护训练。一个柏林来的德国女子,穿上军装,背起药箱。
1938年6月到10月,武汉会战持续了四个半月。
汪小玲在前线抢救伤员,炸弹在身边爆炸,尘土几乎把她掩埋,军装上全是血污,她始终护着三样东西,一把手枪,一个装证明文件的皮包,还有那把银勺子。
母亲送的结婚礼物,她带上了战场。
一个德国女人,说着带口音的中文,在武汉前线的战壕里给中国士兵包扎伤口。士兵们第一次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这么近距离出现在战场上。
1940年,战线后撤,汪小玲转到后方,在遵义、重庆任军官外语班教官和学兵队医官。
遵义那段时间,浙江大学也迁到了那里,丰子恺在遵义罗庄住着,得了痢疾。来给他治病的,就是这位德国女医官汪小玲,灌肠治疗,没几天就好了。
丰子恺后来回到上海,写文章画画,汪小玲继续在战时中国奔波。
在重庆,汪小玲自己也挂了彩。
她住进加拿大教会医院,隔壁病房传来惨叫声,一个英国女人在生孩子,难产,汪小玲听到声音,背着伤走过去帮忙。
那个英国女人叫玛菊瑞,丈夫是实业家高士愚,两个外国女人在重庆的医院里成了朋友。
高士愚夫妇跟宋庆龄关系很近,宋庆龄在重庆组建保卫中国同盟理事会,筹款支援抗战。玛菊瑞在银行企业间奔走募捐,她拉上了汪小玲。
重庆有个国际妇女俱乐部,里面的外籍女性都被动员起来。德国人夏太太,德国人汪小玲,英国人刘太太,这些嫁给中国人的外国女子,都加入了募捐活动。
钱一笔笔筹到,送到前线。
汪小玲这个德国女人,在中国参加抗战的事,当局专门写了表彰文字。
1948年,常熟的《萌芽月刊》刊登她的文章时,编者按写得很清楚:"原籍德国,来华已十一载,抗战时为吾国效劳,救吾同胞,忠吾国家,叠受当局赞扬。"
抗战胜利后,汪殿华先去北京大学教书,后来回常熟老家。他在私立中山中学当校长,汪小玲也在学校任职。没多久又搬到上海,住在闸北青云路联谊新村。
上海快解放了。
联谊新村的居民都撤了,只剩汪家还在,5月28日一大早,佣人跑来报告,弄堂外马路上睡着好多解放军。
汪殿华带着8岁的儿子汪德忠出去看,一个解放军干部走过来:"我们是解放军,这里有几个伤员,能不能烧点热水?"
汪殿华赶紧让佣人烧水,汪小玲背着药箱就出来了,她检查伤口,包扎,叮嘱:"不能沾水啊。"
战士们全愣住了,这个外国人怎么会说中文?大家围上来七嘴八舌,一声喝令:"各归原处,注意纪律!"
部队要出发了,那个干部掏出小本子,抽出几张钞票:"这是茶水钱。"
汪殿华说什么也不收,对方说:"这是我们的纪律!"
最后汪殿华收了票面最小的一张,大约华北票两分钱。回到家,他找出硬面会计本,把钞票贴在首页,旁边写了一行字:"这张钞票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1970年,汪小玲调到复旦大学外语系教书。
那时她已经53岁,学生们叫她"德国老太太",她穿着跟别人不一样,走在校园里很显眼。夹着讲义,走在光华大道上,成了复旦一景。
1972年,她接到翻译任务,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克尔的《宇宙之谜》。汪小玲朗读,同事口译,另一位同事记录,翻译完成后,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量47万册。
直到1975年底,他们才知道这本书是谁要看的,原来是毛主席要读这本书,还出了大字本,政治局委员人手一册。
学生们记得她跳舞,那时复旦有舞会,学生会楼上挤了上百人,大家不太会跳,场面尴尬。突然,这位胖胖的德国老太太站出来,有人笑她这么胖,能跳吗?
她一起步,舞步轻盈,跳得特别好,掌声响起来。
1987年,汪殿华去世。1988年,汪小玲退休后回到德国,住进柏林老人公寓。她常常想念复旦,学校每年寄贺卡,谢希德校长亲笔写英文信,她都仔细看,珍藏起来。
这是汪小玲的孙子汪培德讲的故事。
他去柏林看望奶奶,两人去Dessau看她的表妹,Dessau火车站旁边有家中餐馆,进去吃饭。
结账时,汪小玲用中文问服务员:"你从中国哪里来的?"
小姑娘愣住了,这个德国老太太会说中文?她回答:"武汉。"
汪小玲眼睛一亮:"是武昌的还是汉口的?"
小姑娘彻底呆住了:"这个……这个您也知道啊?您去过那里吗?"
汪小玲笑了,语气很平淡:"对,当年抗战时,我在武汉上过前线。"
汪培德说,他一辈子记得那个小姑娘的表情,惊讶,不敢相信,然后是敬佩。
这一幕发生在1980年代的德国,距离武汉会战已经过去了将近50年。那个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的德国女子,晚年回到祖国,在一家中餐馆里,偶然遇到武汉来的服务员。
她说起那段往事,语气轻松,好像在说一件平常事。可那是1938年的武汉啊,是四个半月的会战,是无数次炮火轰炸,是满身血污的军装,是插在马靴里的那把银勺子。
1997年10月24日,汪小玲因急腹症在德国去世,享年80岁。
消息传回复旦,学校专门举行追思会,她在中国生活了50年。从1936年跟着丈夫回国,到1988年退休回德国,整整半个世纪。
她参加了武汉会战,在遵义给丰子恺看病,在重庆为抗战募捐,在上海迎接解放军,在复旦教了十几年书。这个柏林犹太律师家的女儿,把人生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中国。
现在想想那个场景,80年代德国的一家中餐馆,一位白发苍苍的德国老太太,一位年轻的武汉服务员,老人说:"我在武汉上过前线。"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在最不经意的地方,露出它的真实面目,不需要宏大叙事,不需要慷慨陈词。只需要一句简单的话,一个惊讶的表情,一段被时间掩埋的往事,就这样浮出水面。
那把母亲送的银勺子,汪小玲一直带在身边。从柏林到上海,从上海到武汉前线,从前线到重庆,从重庆到常熟,从常熟又回到上海。最后,它跟着主人回到德国。
这不是一把普通的勺子,它见证了一个德国女子在中国的50年。见证了战争,见证了和平,见证了一个外国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2021年,中国作家网刊登了关于汪小玲的详细报道。文章作者走访了汪小玲的家人,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那个Dessau餐馆的故事,就是她的孙子汪培德亲口讲述的。
参考资料:
中国作家网2021年10月14日刊文《复旦校园里的"德国老太太"》,详细记载了汪小玲的生平事迹及Dessau中餐馆相遇的真实故事
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2025年7月9日报道《抗战的中心城市之一》,记录了武汉会战期间国际友人参战的历史
参考网2021年报道《复旦校园里的"德国老太太"》,引用汪小玲家人第一手回忆资料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