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弘源|第二十二期文物藏品鉴研会 灼灼韶华 昂昂向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9:29 1

摘要:2025年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阵地,以“民主”与“科学”为刃,用振聋发聩的文字唤醒国人,为青年点亮求索的方向,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9月29日,中共一大纪念馆特举办“灼灼韶华 昂昂向新”——第二

2025年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阵地,以“民主”与“科学”为刃,用振聋发聩的文字唤醒国人,为青年点亮求索的方向,更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9月29日,中共一大纪念馆特举办“灼灼韶华 昂昂向新”——第二十二期格物弘源藏品鉴研会,研读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革及历史影响,探寻近代中国思想文化革新与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

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乔丽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国斌,群益书社老板陈子沛后人陈振东,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阮竣共同出席活动,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热心观众及中共一大纪念馆职工热情参与。

本次鉴研会围绕《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主题,精选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40余件珍贵文物藏品,包括《新青年》各卷期杂志、1920年10月出版的《社会主义史》、1921年1月出版的《阶级争斗》、1923年12月出版的《独秀文存》、1939年4月出版的《守常全集》,以及近年新征集到的1921年北大学生会平民夜校奖品铜墨盒、“新青年”奖杯等。

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韩晶主持活动。

这些珍贵的文物藏品展示了革命先辈们在灼灼韶华之时,以昂昂向新的勇气和姿态,冲破旧思想的枷锁,勇敢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

在鉴研会上,不少珍贵的藏品首次展示在专家和观众面前。那些拥抱觉醒与革新的话语,那些凝聚朝气与智慧的思想,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了110年前。“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飘扬在眼前,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潮的摇篮,孕育出全新的先进文化。时至今日,追寻真理的脚步从未停歇。

观摩结束后,交流发言环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雍强调在百余年回首间,《新青年》是各种近代中文期刊中,最为耀眼的一份杂志。他从点亮黑暗旧中国的火种、指明革命道路的灯塔和开创者的战斗号角等方面,剖析了《新青年》引领舆论改天换地的历史定位。

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乔丽华分享的主题是“《新青年》:中国文化的新起点”,从白话文对文学的改良入手,强调了《新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通过对李大钊、鲁迅、胡适的作品赏析,进一步明确《新青年》是文化革命的重要阵地,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崛起。

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韩晶以“新时代的参与者:《新青年》与商务印书馆”为题,透过商务印书馆从保守到革新的成功转型,探讨了《新青年》从“独人杂志”到思想旗帜,从而引领文化新风向的社会作用。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国斌老师以《新青年》等珍贵文物为切入口,通过深刻理解红色资源育人的重要价值、精准把握红色资源育人的丰富内涵以及持续探索红色资源育人的有效途径,与大家分享如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群益书社老板陈子沛后人陈振东讲述了《新青年》和群益书社的若干往事,从群益书社与《新青年》之间的缘起、发展,到创刊过程中一波三折共度难关等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先辈和同道中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活动现场气氛活跃,来自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学们仔细观摩,积极发言,纷纷表示能亲临活动现场,近距离研读藏品,尤其是走近这份《新青年》,是对年轻人的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迪,表示今后将更加勤学苦练,树立文化自信,接力民族复兴之任,赓续青年使命担当。

中共一大纪念馆将继续保存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物藏品,通过举办“格物弘源”等活动,更好地发掘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根脉,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南路374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版权说明:

中共一大纪念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图文作品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他纸媒、网站、客户端、微信平台等媒体或个人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中共一大纪念馆”。谢谢合作!

来源:中共一大纪念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