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忠骨今犹在,白发归来祭英魂——写在第12个烈士纪念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9:34 1

摘要:四十六年了。四十六年,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脊背微驼的中年人;足以让满头青丝,熬成苍苍白发;足以让许多记忆渐渐褪色、风化,最终湮没在时光里。然而,有些东西,时间却无可奈何。比如,烙在灵魂深处的炮火轰鸣;比如,凝结在胸膛里的战友情谊;比如,眼前这片沉默的

这里是广西凭祥,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我军指战员,就是从这里开赴战场的。

四十六年了。四十六年,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脊背微驼的中年人;足以让满头青丝,熬成苍苍白发;足以让许多记忆渐渐褪色、风化,最终湮没在时光里。然而,有些东西,时间却无可奈何。比如,烙在灵魂深处的炮火轰鸣;比如,凝结在胸膛里的战友情谊;比如,眼前这片沉默的青山,以及青山之下永远沉睡的青春。

这群年过花甲、鬓发如霜,但腰杆依然挺直的长者,是当年那场自卫还击战中,某部工兵营的老兵。岁月在他们身上刻下了年迈的印记,战时留下的伤痛随着年岁的增长,也益发频繁发作了。可每年,他们总要像候鸟一样,执着地回到这里,回到这片浸透了鲜血与记忆的土地。

他们坚持这样做,为的是什么?

不为封赏,不为虚名。他们说,是为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来此招魂,来此铸魂。他们说,这片土地沉积的精神,对今日之中国,至关重要。他们说,这里镌刻着的,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不散、遭受万般劫难而愈加强韧的魂魄——那是不屈的自信、不折的尊严、不息的自强。

站在这条古老的战道上,风声中仿佛依然回荡着当年的冲天厮杀。

你听——“车辚辚,马萧萧”,这何止是杜甫的诗句?这分明是千百年间,一代代中华儿郎为了身后的家园,从此地奔赴沙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慷慨悲歌。那刀光的寒意,那炮火的灼热,那硝烟的浓烈,那鲜血的腥咸,似乎从未真正散去。它们沉入了泥土,融入江河,渗入了每一个后来者的血脉之中。那喷洒的热血,曾如一场漫天的红雨,一遍又一遍,染就并守护着我们脚下这片大中华的完整版图。

一位老班长,用他那布满老茧、微微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冰凉的纪念碑基座。他的目光,越过层叠的青山,望向历史的深处。他或许想起了秦始皇时代,大将赵佗率领五万秦军由此南下,将文明的火种带入百越之地的滚滚烟尘;也或许想起了此后千百年,每逢中原动荡,此地便燃起的烽火与狼烟。叛乱与平叛,分裂与统一,在这条通道上反复上演。鲜血,流了又干;民族之魂,却在淬炼中愈发坚韧。直到“越南”之名被册封定下,这片土地的血脉,便与北方那个庞大的文明母体,再也无法彻底割断。

“历史是一面镜子啊。”他喃喃自语,声音沙哑,却带着金石般的坚定。这面镜子,照见过清王朝末年气数将尽时的荒诞——老将冯子材在此地大败法军,换回的却是一纸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这面镜子,也照见了人心叵测的悲愤——中国给了法国巨大好处,收获的竟是法国射来的冷箭——法国殖民越南后,却是在越南处心积虑地深埋“仇华”的种子,法国将将历史的叛逆者奉为英雄,让那“二征庙”的香火,烧成了蛊惑人心的毒焰。

这遗毒,老兵他们这一代人,在那场战争中,是用血肉之躯亲身领教过的。那不再是两军对垒的堂堂之阵,而是弥漫在每个角落、无孔不入的凶险。你递给越南老百姓的一块干粮,可能换来一声冷枪;你搀扶起的一个越南孩童,袖中或许就藏着利刃。许多在枪林弹雨中所向披靡的勇士,没有倒在冲锋的路上,却倒在了这秉持“人道”的瞬间,死得那般委屈,那般令人心碎。

这血的教训,比任何史书上的文字都更加刻骨铭心。当老兵们站在这浸透千年鲜血的疆土上,遥望大洋彼岸的纷争与推诿,心中怎能不感慨万千?

幻想与委曲,从来求不来全,只会遗祸无穷。历史这面镜子,照出国家民族不受人就,就必须“自身硬”。

四十六年前,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逝世,国内国际阴云密布,虎狼环伺之际,那一声斩钉截铁的“还击”,是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退无可退的绝地反击。

胜,要战!败,亦要战!个人的生命已不属于自己,胸膛里燃烧的,是护卫家国的烈焰。那时的他们,是扑向敌人的猛虎,是枪林弹雨中不屈的闪电。

这是一场硬仗、恶仗。越南的山林是天然屏障,曾让强悍的蒙古铁骑折戟沉沙,也让装备精良的美军苦战二十载无奈退去。所有的天时、地利,似乎都在对方那边,更何况,还有那层由外人培植、深入骨髓的仇视。敌人曾狂妄叫嚣“打到凭祥吃早饭,打到南宁过春节”,气焰何等嚣张。

然而,他们错了。他们低估了一个古老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所能爆发出的那种摧枯拉朽的力量。

那不是最先进的武器,也不是最高明的战术。那是一股气,一种神,一个魂!是中华儿女血脉中奔涌了数千年的、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仅仅十九天,我们便打到了谅山,兵锋直指河内。灭国,易如反掌。但我们没有。战略目标既已达到,便翩然撤军。这,是胜利者的从容,更是“仁义之师”的煌煌气度。

“当年,我们的装备那么差,好多娃娃兵,入伍不到四十天,连枪都没摸熟,有的连队,五分之一的人没有枪……”另一位老兵望着远方,眼中有泪光闪动,“可大家怕吗?不怕!就这么喊着,冲上去了……”

他的声音哽咽了。不是悲伤,是一种澎湃到极点的自豪,混杂着对逝去战友的无尽思念。

这就是“自身硬”。它是万众一心的团结,是威武不屈的血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坚硬的骨气!

四十六年弹指而过。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成了古稀、耄耋老人。他们揣着功勋,归隐乡里,过着平凡的生活,从未将当年的壮烈当作炫耀的资本。在他们心中,“子卫母尊”,天经地义。能为祖国重建和加固一座“打铁必须自身硬”的精神丰碑,启迪后世,便是他们生命的最高意义。

他们将战争的惨烈与胜利的沉重,深深埋进了心底。直到今天,直到他们再次列队,站在这片熟悉的青山之前,面对那一排排、一列列整齐肃穆的墓碑。

轰然一声,记忆的闸门被彻底冲开。

生命的豪迈与生命的巨痛,如同钱塘江潮,并驾齐驱,狂澜般拍打着他们不再年轻的心脏。所有的坚强,所有的克制,在这一刻,土崩瓦解。他们跪了下来,像孩子一样,失声痛哭。那哭声里,有对“小张”、“小李”的深情呼唤,有对烽火岁月的无尽追忆,更有四十六年不曾消减一分一毫的刻骨思念。

“军魂永驻,英烈千古!舍身卫国,浩气长存!”

鲜红的横幅,在青松翠柏间拉起,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也像一道划破历史长空的闪电。他们用军人最庄重的仪式,向长眠的战友致敬。他们知道,躺在这里的人,配得上这最高的礼赞。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他们一字一句,捧出心声。这声音,没有媒体的喧嚣,没有刻意的宣传,却自然而然地穿山越岭,弥漫在天地之间。

当年的乡亲们听到了。他们载歌载舞地迎出来,如同迎接当年凯旋的子弟兵。他们拿出珍藏的佳肴,秘制的佳酿,拉着老兵的手,依旧用当年的称呼:“小张,小李……敬你一杯,当年没有你们的舍生忘死,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光景啊!”

“我喝,我喝……”老兵们泪光闪烁,一饮而尽。这酒,早已不再是酒,是穿越了四十载时空的过命交情,是军民鱼水情沉淀出的、人性中最醇厚的琼浆。

“哥,让我喂你一匙羹汤吧。当年,你就是这样一匙一匙地把重伤昏死的我喂醒的……”

“好,我喝,我喝……”

汤匙递到嘴边,时光仿佛倒流。这一刻,山河为之动容。

戍边的部队也听到了。营门大开,年轻的官兵们整齐列队,接受前辈的检阅。“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口号声,响彻云霄。老兵们走在军营里,看着先进的装备,看着他们当年挖掘的战壕、坑道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战备状态,他们刻满岁月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舒心、灿烂的笑容。有人动情地抚摸堑壕壁,有人不顾年迈,笨拙却又认真地比划起当年的战术动作……

和煦的阳光,一泻千里,将这片多娇的江山,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老兵们的身影,深深地融入了这幅壮丽的画卷之中,他们,便是这如画江山最英俊、最不朽的灵魂。

老兵们从共和国的历史深处走来,用青春和热血铺就了通往今天的道路。如今,为了民族的复兴,他们又一次俯下年迈的身躯,甘作基石,呼唤着一个伟大时代的铿锵足音。

我们深信,这青山之间的铸魂之行,这白发与忠魂的对话,必将得到历史最深沉、最广泛的回响。因为,那沉睡的东方巨龙,已然觉醒,它的鳞爪飞扬,它的声震寰宇,它所承载的,正是由无数这样的老兵、这样的英烈,用生命之火熔铸而成的——那永不磨灭的中华魂。

来源:上官茂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