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岁就该退役”的宫氏铁律,被两位昨晚合计扔进10记三分的老将当众撕碎,屏幕那头的球迷一边鼓掌一边后背发凉:原来自己熬夜看的不是球,是教练脸被打得啪啪响的直播。
“28岁就该退役”的宫氏铁律,被两位昨晚合计扔进10记三分的老将当众撕碎,屏幕那头的球迷一边鼓掌一边后背发凉:原来自己熬夜看的不是球,是教练脸被打得啪啪响的直播。
东莞女篮95-67把日本富士红波打成背景板,最扎眼的是数据栏里那俩名字——黄思静20分、杨力维16分,俩加起来快60岁的人,三分线外20投10中,命中率比队里00后还高。
要知道,三个月前宫鲁鸣在集训名单公布时甩过一句“她们该给年轻人让路”,话音没落,就被这通炮火轰上热搜。
更尴尬的是训练账本。
宫导推崇的“日投一万次”和高原拉练,东莞主力集体缺席,结果决赛三分50%全队在线;反观2023年昆明集训,女篮姑娘跑吐在海拔三千米跑道,回来首战罚球命中率掉到58%,FIBA报告白纸黑字写着“疲劳指数超标”。
数字不会说谎,它把“苦练”和“傻练”分得清清楚楚。
有人翻出旧账:2015年宫鲁鸣带男篮,郭艾伦每天投完1000球后冰敷到凌晨,联赛开打就拉大腿;新华社那篇《胜利背后的灰色》至今还挂在网上,评论区清一色“看着都疼”。
原来“魔鬼”二字,早就从励志标签滑向伤病催命符。
郑薇走的另一条路。
她把手表换成心率带,训练量按颜色分区:红色封顶,黄色缓冲,绿色加练。
黄思静们不用刷夜,只需在APP里输入睡眠时长,第二天计划自动下调。
2023年亚洲杯决赛,同样的日本对手,中国女篮末节还轰出24-12,FIFA官网赛后标题干脆写成“Science beats age”。
科学赢了,年龄只是数字。
最给老将撑腰的是WCBA官网的“高阶正负值”:黄思静在场百回合赢25.3分,联盟第一;杨力维的助攻失误比3.8,仅次于李梦。
换句话说,她们不仅没拖后腿,还把年轻人带飞。
球迷调侃:这叫“老将堵车”,堵的是对手的求生通道。
那“28岁该退”到底从哪来?
翻遍中国篮协文件,找不到一条白纸黑字,它只是教练圈口口相传的“安全线”——怕受伤、怕高薪、怕占坑。
可NBA刚落幕的总决赛,35岁库里还在绕掩护,38岁保罗还在指挥交通;别人算的是“剩余价值”,我们算的是“剩余工龄”,一念之差,差点把两块奥运奖牌级别的战力直接埋了。
真正该被淘汰的不是老将,是“一刀切”的尺子。
年龄只能告诉球队他打过几年,不能告诉他还能打几年。
把心率、睡眠、投篮热区、对抗效率统统拉进表格,再决定谁上车谁下车,这才是职业体育该有的样子。
毕竟,球迷买票进场,是想看赢球,不是看教练秀权威。
昨晚终场哨响,黄思静把比赛用球塞给替补席的小将,杨力维对着镜头比出“3”的手势。
没人再提退役,话题广场飘着的只有一句——“科学训练,几岁都能飞”。
屏幕前的上班族忽然懂了:职场里那个“35岁危机”,和“28岁该退”一样,都是别人给的公式,要不要照抄,得看自己的数据表。
来源:跳水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