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奥唑司他治疗库欣综合征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重磅发布!5个临床问题,9条推荐意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9:26 1

摘要:库欣综合征(CS)为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病症的总称,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对于不适合手术、拒绝手术或手术未缓解的患者,药物治疗、放疗、垂体手术后未缓解的库欣病患者双侧肾上腺切除术等其他治疗方法是控制皮质醇水平的重要治疗手段。

库欣综合征(CS)为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病症的总称,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对于不适合手术、拒绝手术或手术未缓解的患者,药物治疗、放疗、垂体手术后未缓解的库欣病患者双侧肾上腺切除术等其他治疗方法是控制皮质醇水平的重要治疗手段。

磷酸奥唑司他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用于治疗CS的药物,其通过抑制负责肾上腺皮质醇合成最后一步的11β-羟化酶活性而减少肾上腺皮质醇合成和分泌,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治疗内源性CS的良好疗效及耐受性和安全性。鉴于目前中国临床医生用药经验尚不丰富,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奥唑司他,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重症代谢疾病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磷酸奥唑司他治疗库欣综合征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旨在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

CS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本共识中CS指内源性CS,为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根据病因可分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依赖性和ACTH非依赖性:

前者包括库欣病和异位ACTH综合征,占病因的70%~80%;

后者是肾上腺原发疾病导致的,包括肾上腺皮质腺瘤或腺癌、肾上腺皮质大结节性增生等,占20%~30%。

此外,由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导致的类似CS的临床表现,称为外源性、医源性或类CS。长期皮质醇水平升高导致糖、脂肪、蛋白质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高血压、糖代谢异常、低钾血症等临床表现;还会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脏器功能,导致多种合并症或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精神疾病、骨质疏松和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若CS患者未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其死亡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大多数死亡原因为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治疗后仍存在持续性皮质醇增多症的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标准化死亡率(SMR)增加3.8~5.0倍。有研究报道库欣病患者治疗后总体SMR为2.5,其中高皮质醇血症缓解患者的SMR为1.9,而治疗后仍存在活动性疾病者的SMR达6.9;库欣病合并心血管疾病者的SMR高达4.2。

尽早使患者体内皮质醇水平恢复并长期维持正常是CS治疗的主要目标。当高皮质醇血症缓解后,其SMR与年龄匹配的普通人群相当。CS患者应在明确病因后进行个体化治疗。手术切除分泌过量皮质醇或ACTH的肿瘤通常是多数CS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通过手术缓解,如文献报道,有5%~35%的库欣病患者术后复发。不适合或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未缓解或术后复发患者及其他原因无法通过手术达到理想疗效的患者均需要其他方法治疗。

除手术外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放疗、双侧肾上腺切除术。其中,药物治疗可用于上述无法通过手术治愈的所有患者,也可用于患者术前控制皮质醇增多症,其适用患者类型见表1。放疗需要较长时间逐渐起效,研究报道其治疗效果可能需要3~10年才能显现,期间需药物治疗控制皮质醇增多症。双侧肾上腺切除术是所有治疗方法均无效后的最终治疗手段,术后患者须终身服用激素替代治疗,且在某些应激状态下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危象。

可用于治疗CS的药物见附表1,其中降低皮质醇水平的药物包括作用于肾上腺的皮质醇合成抑制剂[磷酸奥唑司他(文中简称为奥唑司他)、酮康唑、美替拉酮、依托咪酯]和作用于垂体的垂体靶向药物(生长抑素类似物帕瑞肽、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卡麦角林)。作用于靶器官拮抗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米非司酮,可以降低血糖和血压,但不能降低皮质醇水平,与奥唑司他作用机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及获批适应证均不相同(附表1),是不同类别的药物。其中奥唑司他治疗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证实,目前已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多个国家获批上市,并于2024年9月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成人CS(皮质醇增多症)。奥唑司他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用于治疗CS的药物,为CS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药物治疗选择,弥补了中国无获批CS治疗药物的空白。

尽管奥唑司他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研究数据和真实世界用药经验,2021年国际垂体协会发布的库欣病诊断和管理共识将其作为推荐治疗药物,但国内临床医生应用奥唑司他治疗CS的临床经验有限。为此,本共识制定小组基于奥唑司他的相关研究、国内外指南共识以及临床用药经验,并运用德尔菲(Delphi)法,制定奥唑司他治疗CS的首个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合理使用奥唑司他提供指导。

共识制定方法

本共识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重症代谢疾病分会发起,组织多位来自内分泌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共识制定小组。首先以“奥唑司他”“库欣综合征”“库欣病”“Cushing’s syndrome”“Cushing’s disease”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相关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8月13日。专家组通过查阅最新循证证据,对奥唑司他治疗CS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特点、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总结与梳理,并结合国内权威专家的临床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后确定本共识所关注的5个临床问题,最终形成9条推荐意见(表2)。本共识采用德尔菲法,邀请专家就每条推荐意见进行投票得出推荐强度。投票采用李克特(Likert)5级评分法(1=非常同意、2=同意、3=保持中立或不确定、4=不同意、5=非常不同意),专家可对每条推荐意见提出修改意见。调研结束后根据专家的反馈意见对推荐意见进行修改或增补。通过投票同意率统计每条推荐意见的调研结果,同意率定义为选择“非常同意”或“同意”的专家百分比。目前德尔菲法尚无公认的共识比例,本共识将同意率≥75%视为达成共识。若某条推荐意见选择“非常同意”的专家百分比(非常同意率)>60%则为强推荐,≤60%为弱推荐。

02 奥唑司他概述

2.1 作用机制

奥唑司他是一种强效的11β-羟化酶抑制剂。11β-羟化酶为细胞色素P450酶(CYP)11B1,是催化肾上腺皮质醇合成最后一步的关键酶,奥唑司他通过抑制该酶活性可减少11-脱氧皮质醇向皮质醇转化,进而使肾上腺皮质醇合成和分泌减少,可降低所有类型CS引起的高皮质醇水平。此外,奥唑司他也是一种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抑制剂,可抑制醛固酮合成。在体外的人肾上腺皮质细胞中,奥唑司他能有效抑制皮质醇和醛固酮合成和分泌。另有体外研究显示,该药在人肾上腺皮质细胞中对皮质醇生成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美替拉酮和酮康唑,3种药物抑制皮质醇分泌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35、0.068和0.621 μmol/L。

2.2 药代动力学特征

奥唑司他单次空腹口服给药后被迅速吸收,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1 h,食物对其吸收无显著影响。奥唑司他的体内药物暴露量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增加,暴露量增加比例略高于剂量增加比例,其中位表观分布容积约100 L,蛋白结合率低(36.4%)。其消除半衰期为4~5 h,大部分(90.6%)以代谢产物形式经尿液排泄。年龄和性别对其暴露量无任何具有临床意义的影响。与其他种族相比,奥唑司他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在亚裔患者中高约20%,血浆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也相应更高。

03 奥唑司他治疗CS相关临床问题

3.1 临床问题1:奥唑司他的适用人群

奥唑司他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成人CS(皮质醇增多症)。其治疗CS(包括库欣病和其他病因所致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见表3。

奥唑司他可用于垂体手术后持续性或复发性库欣病患者及不适合或拒绝手术治疗的库欣病患者(表3)。Ⅲ期临床研究显示,奥唑司他使该类患者的平均尿游离皮质醇(mUFC)水平迅速恢复正常,LINC 3研究中96%的患者在研究期间至少有1次mUFC≤正常值上限(ULN),66%的患者在研究核心期(研究起始至第48周)维持mUFC≤ULN至少6个月,81%的患者在第72周mUFC水平正常,LINC 4研究中77.1%的患者在12周时达到mUFC≤ULN,80.8%的患者在第36周有正常mUFC水平;同时改善皮质醇增多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锁骨上和背部脂肪垫、向心性肥胖、近端肌肉萎缩、皮肤瘀斑、紫纹、面部潮红、女性多毛症)、心血管代谢指标(体重、体重指数、腰围、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胆固醇水平)及生活质量。LINC 3和LINC 4研究扩展阶段结果表明,奥唑司他长期治疗[中位暴露时间130周(LINC 3研究)和87.1周(LINC 4研究)]可维持mUFC水平在正常范围,持续带来临床获益。LINC 2研究扩展阶段结果也表明奥唑司他长期治疗(达6.7年)可持续维持库欣病患者mUFC水平正常。

对于接受垂体放疗的库欣病患者,因垂体放疗具有延迟效应,显著起效需要一段时间,国内外共识均指出垂体放疗后仍有皮质醇增多症的患者需进行辅助药物治疗。此外,研究表明CS患者术前接受药物治疗降低皮质醇水平可减少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降低术中出血和术后感染风险,改善术后恢复和伤口愈合及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库欣病患者术前药物治疗使血清皮质醇水平降至正常范围可能与术后远期缓解率增加相关。因手术排期或外部因素导致手术延迟的患者、术前严重并发症(如精神性、心血管性、代谢性、严重感染或血栓栓塞)需要快速降低皮质醇水平的患者可考虑术前药物治疗。奥唑司他能快速降低皮质醇水平至正常范围的特点使其成为CS患者术前或放疗起效前皮质醇增多症治疗的有效药物。

奥唑司他也可用于治疗非垂体病因所致CS,包括异位ACTH综合征和ACTH非依赖性CS(表3)。日本一项Ⅱ期研究结果显示,奥唑司他可有效使肾上腺腺瘤/增生或异位ACTH综合征引起的所有CS患者的mUFC水平恢复正常,安全性特征与既往针对库欣病患者进行的奥唑司他研究中所观察到的安全性特征一致。法国一项纳入33例异位ACTH综合征伴严重皮质醇增多症患者(24 h-UFC≥5×ULN)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奥唑司他单药治疗的11例初治患者中,mUFC水平迅速降低,其中9例患者24 h-UFC水平恢复正常;既往接受过典型类固醇生成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100%的24 h-UFC恢复正常(或持续缓解,10/13例既往未得到控制;3/13既往得到控制);接受奥唑司他联合治疗的患者中67%(6/9例)的24 h-UFC恢复正常(或得到维持);同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随着高血压、高血糖和低钾血症的改善而显著改善,且总体耐受性良好。此外,针对肾上腺腺癌所致CS患者,已有病例报道奥唑司他治疗使所有患者的皮质醇水平均得到控制。

推荐意见1:奥唑司他作为强效11β-羟化酶抑制剂,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数据均证实其对于所有类型CS治疗有效,可用于治疗所有类型的内源性CS(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1.1:对于库欣病患者,奥唑司他适用于治疗垂体术后未缓解或复发、不适合或拒绝手术治疗、术前并发症严重或等待手术时间较长、放疗起效前的库欣病患者。但需注意,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随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1.2:对于异位ACTH综合征患者,奥唑司他适用于术前严重皮质醇增多症或未找到原发病灶的患者以及术后复发患者,以控制高皮质醇血症,并积极寻找原发病灶进行手术治疗(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1.3:对于ACTH非依赖性CS,术前严重皮质醇增多需要及时降低皮质醇水平的患者可选择奥唑司他进行治疗。待症状控制后积极寻求手术治疗(推荐强度:强推荐)。

3.2 奥唑司他用药方案

奥唑司他用药方案主要包括剂量调整和围用药期的安全性监测及处理,见图1。

3.2.1临床问题2:奥唑司他的用法用量及剂量调整

奥唑司他的推荐起始剂量为1 mg,每日2次口服给药,伴餐(包括富含脂肪的食物)或不伴餐服用均可。随后应根据临床疗效和皮质醇水平、个体耐受性及症状进行剂量调整,包括剂量滴定期和剂量维持期,最终维持剂量以达到正常的皮质醇水平为准。对于皮质醇水平,首选24 h-UFC作为疗效监测指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连续监测2~3次24 h-UFC,取平均值。在检测方法上,建议采用质谱法。临床上若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发光法,应考虑到受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体(奥唑司他治疗期间可能增加)交叉反应的影响,测量值可能高于实际皮质醇水平,建议谨慎解读其检测结果,并动态观察、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判断。当无法测定24 h-UFC时,可考虑检测血清/血浆皮质醇水平,并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来判断药物治疗有效性。

剂量滴定期若尿皮质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高值且患者可耐受,建议向上滴定增加剂量,应每1~2周上调1次剂量,每次增加1~2 mg bid;若患者不耐受、尿或血皮质醇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时,应考虑降低剂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剂量滴定期建议每1~2周检测24 h-UFC和血清/血浆皮质醇直至维持充分的临床缓解,之后可根据临床指征考虑降低监测频率。在达到维持剂量后应至少每1~2个月监测1次皮质醇水平。

剂量维持期奥唑司他使用剂量需个体化。奥唑司他在亚裔患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比非亚裔患者高约20%,体内药物暴露量也相应更高。在LINC 3和LINC 4研究中,亚裔和非亚裔患者采用相同的起始剂量和剂量调整标准,但合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裔患者(包括中国患者)接受的治疗剂量较低,而疗效与全球研究数据一致。中国患者在研究中的平均维持剂量为4.1 mg/d(范围:1~10 mg/d),其最大维持剂量未超过10 mg/d,仅为西方人群的一半左右,与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有关。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建议小剂量1 mg每日两次起始,逐步滴定。奥唑司他用药剂量高度个体化,需要临床医生依据治疗有效性和患者耐受性对剂量进行判断和调整,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奥唑司他治疗期间若漏服1次剂量,直接在原定的下一次服药时间继续服用原剂量,无须剂量加倍。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若奥唑司他用于周期性CS,由于患者皮质醇水平的周期性波动,治疗过程中应更加密切监测皮质醇水平,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推荐意见2:奥唑司他的起始剂量为1 mg,每日2次口服给药。开始用药后,每1~2周调整1次剂量,如需增加剂量,每次增加1~2 mg,根据临床疗效和皮质醇水平以及耐受性逐渐调整奥唑司他剂量,直至皮质醇水平恢复正常。当患者皮质醇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且患者可耐受,维持用药剂量,降低皮质醇监测频率,至少每1~2个月监测1次皮质醇水平(推荐强度:弱推荐)。

3.2.2临床问题3:奥唑司他的安全性监测及处理

现有前瞻性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表明,奥唑司他治疗的总体耐受性良好,安全性特征符合预期。此外,LINC 3研究中垂体肿瘤体积较基线缩小≥20%或增大≥20%的患者比例相似,表明奥唑司他对垂体肿瘤体积无明显不利影响。但需注意的是,奥唑司他作为强效皮质醇合成抑制剂,使皮质醇水平降低的同时,可能导致皮质醇水平下降的相关症状、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体蓄积和性激素水平增加相关的不良事件及QT间期延长等,可通过在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情况合理干预,将上述不良反应的风险降至最低。对于库欣病患者,建议在开始治疗后6~12个月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根据临床情况每隔几年进行1次复查。

3.2.2.1 低皮质醇症

皮质醇水平下降导致的相关事件包括皮质醇撤退症状(出现皮质醇水平降低的症状,但皮质醇水平>正常值下限)、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皮质醇水平<正常值下限),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为恶心、呕吐、疲劳、腹痛、食欲减退、头晕、头痛等,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可能引发低血压、电解质水平异常(低血钠、高血钾)和低血糖。LINC 3和LINC 4研究表明,皮质醇水平下降相关事件主要发生在奥唑司他剂量滴定期,多为轻至中度,可通过调整剂量、暂停给药和(或)补充皮质类固醇进行管理,随着奥唑司他治疗时间延长,其发生率逐步降低。

在开始奥唑司他治疗时应提前告知患者,若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剂量滴定阶段,出现疑似低皮质醇的症状(恶心、呕吐、疲劳、腹痛、食欲减退、头晕等),需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奥唑司他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液/尿皮质醇水平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当患者存在皮质醇水平下降的诱因或皮质醇需求增加的情况时,应特别注意低皮质醇症的风险,如感染、身体或心理应激、可能影响奥唑司他暴露的合并用药变化等。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监测是否出现低血压、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低血糖等。对于出现肾上腺危象(症状包括严重虚弱、腹痛、恶心、呕吐、脱水、肢端湿冷、精神状态改变、背痛等)的患者,须及时就医进行医疗干预。若患者出现低皮质醇症状,或皮质醇水平迅速下降(由于受皮质醇前体或代谢产物影响,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UFC的结果偏高),或清晨血皮质醇水平降至正常范围以下,应降低药物剂量或暂停治疗,必要时给予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醋酸可的松)替代治疗。若在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的情况下皮质醇水平高于正常值下限,可在患者症状缓解后以较低剂量重新开始奥唑司他治疗。

3.2.2.2 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体蓄积

奥唑司他抑制皮质醇合成,可能增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阻断位点前端的皮质醇和醛固酮前体(11-脱氧皮质醇和11-脱氧皮质酮)水平。LINC 3研究中平均11-脱氧皮质醇水平从基线至第48周升高至33.5 nmol/L,随着奥唑司他治疗时间的延长(超过72周),水平较第48周有所下降,其末次测定值为25.6 nmol/L。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体蓄积相关不良事件最常报告为低钾血症和高血压,分别有17%和14%的患者发生,多为轻至中度。肾上腺皮质激素前体蓄积可能使性激素合成增加,如睾酮和雌二醇。研究显示女性患者睾酮水平增加,可表现为多毛和痤疮,多为轻至中度,均未因此而终止奥唑司他治疗。随着治疗、随访时间延长,睾酮水平趋于恢复至基线水平并处于正常范围;男性患者未观察到与睾酮或雌二醇相关的不良事件。

在开始奥唑司他治疗前,纠正低钾血症,并提前告知女性患者,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与雄激素增多相关的症状,建议联系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低钾血症、高血压恶化和水肿。若出现低钾血症,可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口服或静脉补钾治疗。若补钾后低钾血症仍持续存在,可考虑加用盐皮质激素拮抗剂。必要时,可考虑降低奥唑司他剂量或暂停治疗。

3.2.2.3 QT间期延长

奥唑司他有剂量依赖性QT间期延长风险,研究显示其在剂量30 mg bid时的平均最大估计QTcF间期(采用Fridericia法校正的QT间期)增加了5.3 ms,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在LINC 3和LINC 4研究中分别有5例(3.6%)和3例(4.1%)患者发生QTc间期延长。

在奥唑司他治疗前,建议进行心电图检查以获得基线QT间期,并纠正低钾血症、低钙血症或低镁血症。在治疗开始后1周及后续定期进行心电图和电解质水平监测。若患者存在QT间期延长的风险因素,如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严重心血管疾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高度心脏传导阻滞和具有临床意义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或在使用已知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应慎用奥唑司他且仔细权衡获益风险。若存在上述风险因素的患者使用奥唑司他,建议增加心电图监测频率。奥唑司他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电图检查的QTc间期增至480 ms以上,建议心内科就诊,可能需考虑降低药物剂量或暂时停止治疗。

推荐意见3:奥唑司他治疗前告知患者,由于治疗引起的皮质醇水平下降可能出现皮质醇撤退症状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剂量滴定阶段。当患者每日使用剂量大于4 mg时,应特别关注安全性。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疑似低皮质醇症症状,需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不能及时就诊的患者,应备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醋酸可的松)。开始治疗前应纠正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钙血症,并进行心电图检查(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4:患者应定期随访,剂量滴定期每1~2周随访,监测皮质醇水平、电解质、血糖、血压水平,定期监测心电图,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并监测安全性;剂量稳定后的维持期,至少每1~2个月随访1次并监测皮质醇水平(推荐强度:强推荐)。

3.3 临床问题4:奥唑司他药物相互作用

奥唑司他通过多个CYP酶系(CYP3A4、CYP2B6和CYP2D6)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代谢,但每种酶介导的代谢占总清除率均不超过25%。此外,奥唑司他在体外显示出较高的固有渗透性、较低的外排率和抑制剂对外排率的影响有限。这些均表明奥唑司他与抑制转运蛋白、单一CYP酶或UGT的合并用药发生临床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低。然而,当奥唑司他与多个CYP酶系(CYP3A4、CYP2B6和CYP2D6)的强效抑制剂或诱导剂同时使用时需谨慎,具体情况见表4。

此外,奥唑司他与其他影响QT间期延长的药物联合给药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包括帕瑞肽、酮康唑、部分抗抑郁药(如西酞普兰)、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鲁卡因胺、胺碘酮),合并用药时需慎重,以减少心律失常患者发生QT间期延长的风险。当从其他已知影响QT间期的药物(如帕瑞肽、酮康唑)转换为奥唑司他治疗时,应考虑药物效果叠加和洗脱期。

推荐意见5:奥唑司他是多种CYP酶的底物,对于同时服用多种酶的强效抑制剂/诱导剂的患者,应关注合用药物对奥唑司他代谢的影响;奥唑司他是CYP2D6和CYP3A4/5的轻度抑制剂、CYP1A2的中度抑制剂、CYP2C19的轻至中度抑制剂,建议谨慎与治疗窗较窄的CYP2C19或CYP1A2敏感底物合用(推荐强度:强推荐)。

3.4 临床问题5:特殊人群用药

目前尚无妊娠期使用奥唑司他的临床研究数据,但基于动物实验数据,奥唑司他可能导致胎儿损害。对于妊娠期女性患者,不建议使用奥唑司他;同时建议有生育需求的育龄期女性患者在启用奥唑司他前,进行妊娠试验检测,并告知该药对胎儿的潜在危害,在奥唑司他治疗期间和末次给药后至少1周应采取避孕措施。尚未评估奥唑司他是否存在于人乳汁中以及对乳汁分泌和母乳喂养婴儿的影响。鉴于母乳喂养可能导致婴儿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建议哺乳期女性患者在奥唑司他治疗期间和末次给药后至少1周停止母乳喂养。没有证据表明≥65岁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尚未在儿童患者中评估奥唑司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表明,奥唑司他给药后在轻度肝功能损伤(Child-Pugh A)患者的暴露量与肝功能正常者相似,中度(Child-Pugh B)和重度肝功能损伤(Child-Pugh C)患者的暴露量分别为肝功能正常者的1.4倍和2.7倍,消除半衰期分别延长至9.3和19.5 h。因此,对于轻度肝功能损伤患者,无须调整奥唑司他剂量;中度肝功能损伤患者的推荐起始剂量为1 mg,每日1次;重度肝功能损伤患者的推荐起始剂量为1 mg,每2日1次,于傍晚时服药。在随后剂量滴定时,中度和重度肝功能损伤患者应分别首先增量至1 mg,每日2次和1 mg,每日1次,同时应频繁监测皮质醇水平。此外,LINC 3研究显示,奥唑司他治疗后患者可出现肝酶升高[5例患者(4%)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ULN],且常为轻度,可自行逆转或在剂量调整后逆转。

在不同程度肾功能损伤和肾功能正常受试者中的研究显示,奥唑司他在重度肾功能损伤和终末期肾病受试者与肾功能正常受试者的全身暴露量相当,故肾功能损伤患者无须对奥唑司他进行剂量调整。在中重度肾损伤患者中,由于UFC排泄减少,因此应谨慎解读检测的UFC水平。在这些患者中应考虑采用其他替代方法监测皮质醇水平。

推荐意见6:不推荐妊娠期女性患者使用奥唑司他;育龄期女性患者在接受奥唑司他治疗时应采取避孕措施;没有证据表明≥65岁患者需要调整剂量;轻度肝功能损伤患者使用奥唑司他无须调整剂量,中重度肝功能损伤患者建议降低起始剂量;肝功能损伤患者在奥唑司他剂量调整期间,应增加皮质醇水平监测频率。各种程度的肾功能损伤患者使用奥唑司他无须调整剂量,但中至重度肾功能损伤患者的UFC排泄降低,需谨慎解读在治疗期间监测的UFC水平(推荐强度:强推荐)。

总结与展望

奥唑司他是一种强效皮质醇合成抑制剂,可使内源性CS患者皮质醇水平快速恢复并长期维持正常,可改善皮质醇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心血管代谢指标及生活质量,且总体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为成人内源性CS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共识基于奥唑司他现有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和用药经验,对奥唑司他的适用人群、用法用量及剂量调整、安全性监测及处理、药物相互作用和特殊人群用药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了推荐意见,以期为奥唑司他在我国的规范化临床应用提供参考。鉴于国内奥唑司他相关临床研究数据相对较少,随着奥唑司他在我国的上市和临床研究数据的不断积累,临床医生的用药经验将不断丰富,本共识也将作出适时更新。

参考文献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5年3月第45卷第2期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重症代谢疾病分会《磷酸奥唑司他治疗库欣综合征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专家组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