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个月前,我刷到那条“奶奶拿52度白酒冲奶粉”的视频,手一抖,手机直接砸脸上。
三个月前,我刷到那条“奶奶拿52度白酒冲奶粉”的视频,手一抖,手机直接砸脸上。
138mg/100ml,这数字我熟——醉驾标准80,他直接飙到138,才六个月的小人儿,被灌得比醉汉还狠。
当时评论区全是“气到发抖”,我抖点不一样:我娃也六个月,同款奶粉罐,同款农村婆婆,连“散装白酒泡米汤去胎火”的说法都一字不差。
那一刻,我不是看客,是幸存者。
后来呢?
孩子没死,但也没完全活过来。
贵阳妇幼的复查报告我托朋友打印出来,薄薄三页,纸比刀狠:
“神经传导轻度异常,建议持续康复至36月龄。
”
翻译成人话:以后会不会走路、说话、考试、谈恋爱,全得打问号。
婆婆在妇联调解室里写“操作失误”四个字,写完补一句“我们这边都这么带”。
调解员让她签安全承诺书,她按手印,按完顺手在围裙上擦,那围裙上印着“宝贝金孙”,刺眼得很。
老公从头到尾一句话:
“她毕竟是我妈。
”
卢女士说,听完这句,她连夜抱着孩子搬去闺蜜家,路上订了离婚律师。
法院把案子排进“涉婴快审”,听证时间定在明年一月,刚好是孩子周岁,讽刺拉满。
我把报告单塞进抽屉,里面还躺着上个月社区发的“科学隔代养育”宣传册,封面是奶奶和孙子笑成一团。
真想撕,忍住了,留着,等我妈下次说“米汤比奶粉有营养”时,直接甩她脸上。
专家说酒精对婴儿大脑的潜伏期有半年,现在看不出,不代表三年后不爆发。
我算了算,三年后,我娃上幼儿园,卢女士的孩子做康复训练,同一个教室门口,两个妈妈擦肩而过,一个递绘本,一个递药单。
最黑色幽默的是,抖音同款白酒空瓶居然涨价了,标签被炒成“辟邪神器”,直播间里一堆人刷“想给婆婆买十斤”。
我默默点举报,理由选“宣扬危险行为”,系统秒回“已受理”,但我知道,没用。
社区今天又来敲门,发新的安全贴纸:红底黄字“禁止酒类入厨房”。
我贴完拍照发家族群,十分钟没人回,倒是二舅发了张“艾叶煮蛋”的图,说“这才是老祖宗的智慧”。
我直接退群,退完想起,卢女士也退过群,那一刻,她是不是跟我一样,后背全是冷汗?
孩子睡了,我守在旁边,把奶粉勺换成最小的0.5克,水烧到45度,先滴手腕,再滴舌尖,确认没味,才敢摇瓶。
每一步都像安检,我知道,我防的不止是酒精,是那句“我们这边都这么带”。
事情到这儿,道理已经说烂:
迷信带不大孙子,只会带走孙子。
谁再拿“习俗”当护身符,就让谁去监护室门口蹲一夜,听听里面的哭声是不是也带口音。
孩子不会说话,但体检单会说话;
奶奶不会改,但法院传票会让她改。
卢女士把婚离掉,就是把“孙子是我的”这句话,从婆婆字典里,生生抠掉。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白酒还是那瓶白酒,
区别是:
有人继续舀给孙子,有人永远锁进柜子。
钥匙在我这儿,也在你手上。
来源:妈育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