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没能在最后一刻挽救伊朗,联合国恢复制裁,哈梅内伊政权危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8:56 1

摘要:伊朗外长阿拉格齐面色凝重地离席——这意味着针对伊朗的全面制裁将在24小时后自动恢复。中俄试图将制裁豁免延长6个月的提案,在英法美等国的反对下彻底失败,这场被外界视为“挽救伊核协议最后机会”的外交博弈,以西方阵营的强硬态度画上句号。

9月26日深夜,联合国安理会大厅的灯光刺破纽约夜空。

俄罗斯代表一把推开面前的文件,桌面上中英法三国的名牌轻微晃动。

中国代表紧锁的眉头在直播镜头里闪过,这场围绕伊朗核计划的博弈已到了撕破脸的时刻。

时针指向晚上十点,俄罗斯和中国联合提出的延缓制裁提案被十五国代表按在投票板上摩擦。

15个成员国中,除了中俄之外,只有巴基斯坦和阿尔及利亚这两个穆斯林国家投了赞成票,最后结果是9票反对、2票弃权。

伊朗则警告称,西方要对接下来的一切后果负责。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面色凝重地离席——这意味着针对伊朗的全面制裁将在24小时后自动恢复。中俄试图将制裁豁免延长6个月的提案,在英法美等国的反对下彻底失败,这场被外界视为“挽救伊核协议最后机会”的外交博弈,以西方阵营的强硬态度画上句号。

这场在9月26日上演的投票,与其说是一场激烈的外交博弈,不如说是一出早已写好剧本的“法律剧”。真正的杀招,早在8月28日就已经祭出。那一天,英国、法国、德国这欧洲三驾马车悄然启动了“Snapback”机制,一个几乎无法被逆转的倒计时随之开启。

这个机制的设计堪称“完美”的霸道:一旦启动,除非安理会在30天内通过一项决议来延长豁免,否则所有旧有的制裁将自动恢复。更致命的是,想要通过这项延长决议,不仅需要9票赞成,还不能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下否决票。在今天这个大国博弈日益尖锐的格局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当中俄将那份“延长6个月至2026年4月18日”的草案摆上台面时,结局就已经注定。它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一次向世界宣告“我们努力过”的象征性行动。果不其然,投票结果壁垒分明: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站在一起,而另一边,则是由英、法、美领衔的九国反对阵营。

投票后的言辞交锋更是凸显了双方已处在两条无法交汇的平行线上。中国大使耿爽的脸上写满了遗憾,他警告这可能引爆新的地区安全危机,并重申对话远胜于单边施压。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言辞则更为辛辣,他毫不留情地指责那些支持制裁的国家在玩一种“假”外交,直言西方恐惧的根本不是伊朗的核弹,而是伊朗的独立性。

相比之下,英国代表的发言则显得程序化而冷漠。他只是反复引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那份模棱两可的报告,声称无法确认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强调国际社会对伊朗“不能再容忍”。这种对话,根本谈不上是沟通,更像是在各自宣读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判决书。

首先,看看地图就明白了。伊朗牢牢扼守着全球石油运输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这柄悬在西方能源生命线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它们如鲠在喉。一个不受控制、并且有能力随时切断这条大动脉的伊朗,是西方地缘战略家们夜不能寐的噩梦。

其次,是钱的问题。一旦对伊朗的制裁全面解除,意味着伊朗的廉价石油将重返国际市场。这对于那些习惯了高油价的西方石油巨头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维持对伊朗的封锁,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维护自身能源企业的巨额利润。

更深层次的,是伊朗作为地区“挑战者”的角色。德黑兰通过支持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一系列代理人,在中东地区持续不断地挑战着美国及其核心盟友(如以色列和沙特)的利益格局。对于西方来说,伊朗就是那根必须拔掉的“眼中钉”。

而最能揭示这场棋局虚伪性的,莫过于那面被称为“双重标准”的镜子。就在西方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像素级监控时,他们却对中东另一端的以色列选择性失明。据估计,以色列拥有一个由90到120枚核弹头组成的武库,甚至具备了“三位一体”的发射能力。

更讽刺的是,以色列至今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也从未允许IAEA的核查人员踏入其核设施半步。这种毫不掩饰的偏袒,不仅让“核不扩散”的口号显得无比苍白,也刺激着沙特、土耳其等地区大国蠢蠢欲动的核野心,为整个中东埋下了核扩散的巨大风险。

投票结束后,伊朗代表阿拉格齐表情凝重地离开了会场。此前,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还在联合国尝试发表“软话”,一再否认发展核武器的意图。但现在,这些善意和妥协的姿态,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被撞得粉碎。

面对西方筑起的这堵铁壁,德黑兰没有坐以待毙。既然通往西方的和解之路已被彻底堵死,那么唯一的航向,就是向东,再向东。那条过去只是作为战略补充的“东方路线”,如今被全面升级为伊朗的核心国策。

经济上,加入金砖国家成为伊朗的求生之路。其核心价值在于,利用成员国之间的本币结算机制(如人民币、卢布),建立一个独立于SWIFT系统和美元霸权的金融闭环。这就像在西方的金融绞索上,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而与中国签署的“石油换基建”长期协议,更是将地下的能源资源,直接转化为国家发展的长期动力。

安全上,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则为伊朗提供了急需的战略背书。与中俄等国举行“安全纽带-今年”这样的联合军事演习,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合作。这更像是一种强烈的政治信号,向世界宣告伊朗并非孤立无援。

这种战略的急转弯,从伊朗国内强硬派的表态中可见一斑。最高国安委秘书拉里贾尼在制裁恢复后立刻发出警告,如果西方一意孤行,伊朗将停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切合作。这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的姿态转变,清晰地表明,伊朗的外交天平已经彻底倒向了东方。

当然,这条突围之路也绝非坦途。联合国恢复的武器禁运,已经让伊朗采购苏-35战机和红旗-9B或S-400这类先进防空系统的计划严重受阻。国内,凋敝的经济和飞涨的物价正持续考验着民众的忍耐力,对政权的稳定构成严峻挑战。

来源:近代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