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水利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加快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水利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加快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对防汛抗旱工作构成严峻考验。请问,“十四五”以来山东防汛抗旱形势如何,在防范应对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文林:正如您所说,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多发频发态势,春旱、伏旱、秋汛、旱涝急转、连旱连涝时有发生,气候变化导致的洪涝干旱灾害比预期更加深远和强烈。从三个方面简要介绍:
从近年情况看,山东防汛抗旱形势极为严峻复杂,2021年遭遇历史罕见严重秋汛,黄河干流、金堤河、漳卫河、东平湖等多线告急。2022年、2023年连续遭遇台风“梅花”“杜苏芮”。2024年先旱后涝、旱涝急转,一度有1266万亩农作物受旱和农田缺墒,汛期连续遭遇15场大范围强降雨过程,7月份有4个市、27个县的月降水量,以及25个国家基本雨量站的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多条骨干河道发生超警或超保洪水。今年主汛期,降雨“面弱点强”的极端性特征十分明显,多处雨量站小时雨量、累计雨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全省1小时降雨量超过80毫米、100毫米的站点数量达189个、32个,分别占1966年有详细降雨记载资料以来对应极值站点总数的1/6、1/7,有3个站点的小时雨量位列60年来前10位。
从防范应对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每年召开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进行部署,每逢台风、强降雨等关键节点都会专门调度安排。省防指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紧密衔接防、抢、救责任链条,协同各级各有关部门同向发力、严防死守。一是以完善的责任体系夯实工作基础。全省共落实防汛责任人及预警人员4.1万人,组建防汛救援队伍495支、6.87万人,储备防汛物资规模21.4亿元。通过队伍前置、物资预置、加强巡查,有力确保了大中型水库、骨干河道、重要湖泊无一出险。二是以及时的预警响应掌握防御主动权。基本建成包含9部测雨雷达、10198处雨量站、6455处水文站在内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累计启动防汛抗旱应急响应25次,发布洪水预报预警285期、山洪灾害气象预警94期,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6.6万人次。三是以科学的工程调度减少灾害损失。精细调度河道、水库、闸坝等水利工程,累计拦蓄洪水264亿立方米,减淹耕地190.6万亩,避免人员转移47.6万人次;累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649万亩,挽回因旱粮食损失83万吨。同时,加强汛末雨洪资源拦蓄利用,当前全省水利工程蓄水量95.39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多蓄25.28亿立方米,为今冬明春城乡居民用水和农业生产提供可靠水源保障。
从未来形势看,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可能会导致更多颠覆传统认知的极端天气频繁发生,超强台风、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已由“非常态”变为“常态”。省水利厅将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坚持预字当先、以防为主,切实提高风险预见和处置能力,全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山东法制报记者:
请问,聚焦“十四五”规划水资源管理重点任务,山东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实效?
刘文林:大家知道,山东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不仅严重短缺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98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4,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持续增长,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山东始终坚持把节水作为长期战略、治本之策,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通过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推动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山东在国务院202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继续保持优秀等次,并取得第1名的成绩。
一方面,从严管住用水。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着力完善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链条管控机制。“十四五”期间,全省年用水总量稳定控制在国家下达的241.1亿立方米控制目标以内。加快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先后制修订《山东省水资源条例》《山东省节约用水条例》,配套出台地下水超采治理、再生水配置利用等一系列文件,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深入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格执行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取水许可限批政策,完成黄河水资源超载治理任务,沿黄25个县(市、区)实现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全覆盖。强化取用水监测监管,积极推进农灌机井“以电折水”取水计量,规模以上非农业取水单位和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实现在线计量监测,通过常态化排查违规取用水问题线索,有效整治了一批无证取水、不按规定取水行为。
另一方面,精细推进节水。持续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聚焦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农业节水方面,协同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喷灌、滴灌以及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30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三。工业节水方面,严格火电、钢铁等高耗水企业取水许可、计划用水和用水定额管理,鼓励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2%,较“十三五”提高2.2个百分点。城镇节水方面,加快城市供水管道和设施更新改造,在公共机构普及更新节水器具,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7.9%,累计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25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132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此外,注重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将每年的3月22日至4月22日设为全省“节水宣传月”,组织开展节水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系列活动,推动节水理念深入人心,共建节水型社会已成为全民行动。
新黄河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安排,请问,山东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
崔培学:山东水情复杂,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十四五”以来,围绕破解这些瓶颈问题,省水利厅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努力破解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特别是将2025年作为全省水利系统“改革攻坚年”,部署推动“10+N”重点改革任务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因时间关系,重点介绍四项改革任务。
着力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坚持“两手发力”,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金融支持、N项政策配套的“1+1+N”水利投融资格局。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在全国率先出台水利工程建设省级贷款贴息和运行管护保险政策,指导各地用足用好专项债券支持政策。联合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节水贷”“规划合作贷”等政策,重点支持节水企业、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连续三年举办先导区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72个、投资金额944亿元。2023年、2024年全省水利项目利用金融和社会资本599亿元,由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1位;2025年已落实220亿元,同比保持增长态势。通过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有力保障了大规模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着力深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改革。坚持从政策、制度、规划等多个层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培育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在全国率先将规划水资源论证作为工业园区等扩区调区前置条件,严控“两高”项目取水许可审批,有效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将再生水、淡化海水等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推动非常规水利用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利用量达到20.52亿立方米。建立用水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以水权余量有偿转让激发用水户节水内生动力,累计开展水权交易9.3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位。2024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21.28%、19.69%,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着力深化水价形成机制改革。针对全省主客水不同价、同源水不同价等问题,积极推动多水源供水区区域综合水价改革,遴选18个县(市、区)探索形成“异进同出、同地同价”的水价形成机制,实现多源配置能力、社会节水意识、公平用水权益“三提升”。针对农业用水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积极推动19处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通过重新核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机制等,既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又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节水效果。试点区域节水灌溉面积覆盖比例由60.6%提升至81.8%。
着力深化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改革。工程建设领域,重点构建覆盖勘测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实现进度、质量和安全相统一。山东在全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考核中连续4年获得最高A级等次,有83个水利项目获得“大禹奖”“泰山杯”等重要奖项。工程运管领域,建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系统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大力推广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模式,充分运用AI智能视频监控、大坝安全监测、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运行管理效能,有力保障了水利工程防洪、供水、灌溉、生态、航运等多重功能发挥。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山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