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工业软件厂商与全球巨头试水“生态型”合作 对话浪潮数字企业副总裁付长友:破解离散制造转型难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9:23 1

摘要:研究数据显示,研发设计类高端工业软件市场约八成被达索、西门子等欧美巨头垄断。随着工信部《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2025版)》的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本土企业的破局路径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工业软件市场正迎来新一轮变革。

研究数据显示,研发设计类高端工业软件市场约八成被达索、西门子等欧美巨头垄断。随着工信部《场景化、图谱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指引(2025版)》的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本土企业的破局路径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近日,浪潮数字企业(00596.HK,股价9.33港元,市值107.57亿港元)与法国达索系统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推出面向离散制造业的整合解决方案。浪潮数字企业副总裁、浪潮捷云董事长付长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此次合作首次实现了中外工业软件在底层数据层的打通。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折射出中国工业软件市场的新动向:海外巨头与本土厂商的关系正从单纯竞争转向竞合共生。

本土厂商与国际巨头竞合关系生变

中国工业软件市场长期以来被几家国际巨头主导。IDC数据显示,达索、西门子、PTC等公司在中国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浪潮、用友等本土厂商则在ERP(企业管理系统)领域表现强劲。

“和达索的合作是中国工业软件市场合作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付长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与以往仅限于模块或产品单元的合作不同,此次合作实现了两大关键创新,一是基于BOM(物料清单)底层数据层的打通,二是实现了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ERP及业财一体的全链路闭环方案。

在他看来,工业软件真正的核心并非软件本身,而是工业经验与数据的贯通。“过去大量中国成长型企业面临‘信息孤岛’问题,数据无法跨系统流通。现在可以从底层实现数据同源,让上层应用基于统一数据运行,为后续推进人工智能、数据资产化奠定基础。”他表示,这套“研发即可生产、生产即可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覆盖企业核心业务流,旨在帮助企业构建数据驱动决策的闭环体系。

不过从另一维度来看,浪潮与达索的携手,也意味着单纯的产品竞争正在被生态合作所取代:国际厂商需要本土化落地能力,本土厂商则需要核心技术积累。

工业软件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也正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工信部明确提出,要突破一批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建设自主创新的工业软件体系。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其他国内厂商同样在寻求突破。用友网络今年发布了新一代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华为云此前也推出了工业软件云发展计划,试图通过云服务模式切入这一市场。

瞄准离散制造业 数字化转型意愿最强烈

记者注意到,离散制造业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战场。据中国智能制造研究院报告显示,中国离散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率不足30%,远低于流程工业的45%。

“离散制造具有产品品类多、工艺复杂、批量小的特点,对数字化改造的需求更为迫切。”付长友直言,过去3年浪潮与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合作,收集了全国16000多家企业数据,结果显示,研发设计类和生产制造类企业是数字化转型意愿最强烈的两个模块。

“流程制造像流水线,产品标准化、工艺固定,对系统要求相对较低;而离散制造如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等领域,每个订单都是定制化的,对全流程协同的需求更迫切。”付长友表示。

而浪潮与达索的合作,正是瞄准了这一痛点。值得一提的是,在AI(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双方还通过“垂域大模型+AI Agent(智能体)+工具链”的路径,将人工智能深度集成到具体业务场景中。

不过,技术融合之路并不平坦。付长友坦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统一调度、管理这些智能体的‘超级智能体’。”

当然,这一挑战不仅限于浪潮,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西门子最近发布的Industrial Copilot、PTC的Generative Design解决方案,都在尝试解决类似问题。

数据安全与投资回报成合作关键考量

选择与国际巨头携手,市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在于:如何平衡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可能存在的冲突。

记者注意到,在工业软件领域,数据安全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的深入实施,工业企业对核心数据出境保持高度警惕。

“在与达索谈判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基于物料清单BOM层打开。”付长友强调,“只有打开这层数据,我们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这一要求反映了数据安全已成为企业决策的核心考量。不仅国际合作如此,当前更涌现出以国产AI大模型进行私有化部署的强劲趋势,如涟钢、温州工业与能源集团等企业在2025年落地部署DeepSeek模型,为核心数据安全提供了国产化解决方案。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业绩贡献问题,付长友保持了理性预期:“工业软件合作属于中长期投入,不会立即反映为销售额的爆发式增长,相信未来对公司业绩增长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他坦言,企业数字化改造不仅是系统替换,更涉及管理方式与组织架构的深度调整,需要时间沉淀。

这一判断得到了市场数据的支持。据统计,工业软件项目的平均回报周期为18~24个月,且前期需要大量相关投入。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