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送爽,桃李芬芳。今年的 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新时代信阳市广大教师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甘为人梯的精神风貌。我们特推出《铸魂强师 致敬最美筑梦人》专栏
金秋送爽,桃李芬芳。今年的 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新时代信阳市广大教师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甘为人梯的精神风貌。我们特推出《铸魂强师 致敬最美筑梦人》专栏,为您讲述优秀教师们以教育家精神为舵,以立德树人为帆,引领学子在学海扬帆远航的育人故事,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崇德向善、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今天为您展播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中心小学教师陈雪梅的教育故事——《画笔为媒 童心作画》。
2022年的秋天,河南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陈雪梅,怀揣着些许忐忑与满心期待,走进了绿荫环绕的平桥区龙井乡中心小学。彼时,她未曾料到,三年时光会将她从一个初登讲台、被安排教授“非本行”语文的青涩新人,淬炼成肩负大队辅导员职责、执着于用美育点亮乡村校园的探索者。她的故事,是画笔与粉笔的交织,是在乡土沃土上,与孩子们共同发现美、创造美的温暖旅程。
画笔下的语文课“跨行”教师的独特路径
初入龙井乡小,当校长告知学校语文教师紧缺,希望她能顶岗时,陈雪梅着实懵了。教语文?她大学学的可是画画!拼音、生字、段落大意……这些知识对她而言,比调色盘更为陌生。然而,看着校长殷切的目光,再望望走廊里那些眼神充满好奇又带着懵懂的孩子们,她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她的龙井乡小故事,便从这“赶鸭子上架”的三年级语文课开始了。
站上三年级讲台的第一天,陈雪梅至今记忆犹新。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生字,教案里需要条分缕析的段落,还有课后那些“说说”“想想”的问题……她坦言,当时的自己比台下的学生还紧张。照着教案念,声音干巴巴的;想提问活跃气氛,问题抛出去却如石沉大海,换来一片安静的茫然。
那段时间,备课成了她最痛苦的事。伏在案头,对着语文书和教参,她感觉它们像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如何把课文讲生动?如何让孩子们记住复杂的字词?如何引导他们理解微妙的情感?这些问题如小锤般敲打着她的信心。她甚至一度怀疑:一个学画画的,真的能当好语文老师吗?
转机发生在一个略显沮丧的下午。那堂课教“燕”字。陈雪梅反复强调结构:“上面是‘廿’,下面是‘北’字加四点水……”可仍有孩子写得歪歪扭扭。看着他们困惑的眼神,她下意识的拿起粉笔,转过身,在黑板上飞快地勾勒出几笔流畅的线条,一只轻盈灵动、尾巴似剪刀的小燕子便跃然“板”上。她指着画说:“看,这就是‘燕’子!它飞起来的样子多美,‘廿’像它的头,‘北’字是展开的翅膀,那四点多像它掠过水面的剪刀尾巴呀!”教室里瞬间安静了。紧接着,“哇!”“好像啊!”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像被点燃的小灯笼。他们兴奋地讨论着:“老师,我找到翅膀了!”“那四点真的是尾巴呀!”更神奇的是,再写“燕”字时,大部分孩子都写得像模像样了!那一刻,仿佛有一道光穿透了迷雾。陈雪梅豁然开朗:原来,画画并非她的“短板”,而是她手中最独特的“魔法棒”!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的关键期,孩子们普遍发怵。陈雪梅果断祭出法宝:“咱们先画后写!”写《我的植物朋友》就先观察校园里的大槐树或自己养的小多肉,把它画下来,标出最特别的地方。画完了,看着自己的画,描述它的样子、变化以及它的故事,文字便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看着孩子们课堂上因图画而闪亮的眼睛,作文本上日益丰富的表达,语文成绩单上实实在在的进步,陈雪梅心中那份最初的忐忑与怀疑,终被满满的成就感和笃定取代。画笔,不仅助这位“外行”教师在讲台站稳了脚跟,更让她开辟了一条连接童心、点亮语文之光的独特路径。
红领巾与调色盘美育融入学校血脉
2024年秋,学校委任陈雪梅担任大队辅导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她心里却燃起了一团更旺的火——终于有了更大的舞台,能将热爱的美育带给更多孩子!她暗自决心,要让龙井乡小的校园活动,都深深烙上“美”的印记。
校园操场边有面灰扑扑的墙,陈雪梅每每路过都觉得可惜。当校长提议“用我们的画笔让校园变个样”时,她立刻响应。画什么呢?一次语文课上,讲到《节气歌》,她灵光乍现:何不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24节气,搬上这面墙?让它成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活日历”和“自然课”!
画画不是凭空想象。陈雪梅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搜集资料:每个节气的时间、特点、物候现象、传统习俗、相关诗词农谚。她欣喜地发现,惊蛰时分,茶园里第一批嫩芽悄悄萌动;谷雨前后,正是播种瓜豆的好时节;小满,田里的油菜籽渐渐饱满……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细节,也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原来节气并非书本上冷冰冰的字眼,它就鲜活地流淌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
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打底稿、调颜料、涂色彩……历时近一个月,当最后一笔象征着“大寒”尾声、孕育着新春希望的淡绿色被点上墙时,整面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从“立春”的嫩绿萌芽,到“大暑”的蝉鸣荷香,再到“大寒”的静谧雪意,24个节气如同24幅流动的画卷,生动铺展在校园的阳光里。这面墙,不再仅仅是一幅画,它成为了师生共同书写的校园文化史诗,是看得见的乡土记忆,更是美的创造力与传统文化自信的生动课堂。
夏日的“绘”别用画笔定格成长的仪式感
转眼,又到了栀子花开的季节。五年级的孩子们即将结束小学中段的学习,步入关键的毕业年级。看着他们一天天拔高的个子,褪去稚嫩的脸庞,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陈雪梅心中涌动。他们是她在龙井乡小第一批看着长大的“青苗”。她思忖,该为他们做点什么,让这个夏天成为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一份充满仪式感的温暖告别。
这个念头一起,便像一颗种子在心里生了根。陈雪梅决定亲手为孩子们策划一场特别的结业仪式,并用心布置举行仪式的教室。
黑板是仪式的主舞台。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陈雪梅独自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拿起彩色粉笔,她在巨大的黑板上精心创作。中间是醒目的主题——“最好的我们”。
除了精神的仪式感,陈雪梅还想给每个孩子一份触手可及的、带着温度的纪念。学校经费有限,她决定自掏腰包,为他们准备一份小礼物。为此她精挑细选,又买了精美的包装袋。在课下“偷偷地”,她把每一份礼物仔细包装好。每一份包装,都包裹进了她对孩子们深深的不舍和祝福……
仪式当天,气氛温馨而略带感伤。“同学们,”陈雪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今天,我们五年级的学习生活就要画上一个逗号了。在你们踏上新的旅程前,老师想请你们,在这块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欢笑的黑板上,留下你们的名字,记录我们曾共同拥有的时光。”话音刚落,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学习委员第一个走上来,工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接着,一个,两个,三个……那一刻的黑板,这块知识的载体、师生共同奋斗过的“阵地”,承载了比任何知识都更厚重的情感。
当最后一个名字落下,黑板已变成一片星光熠熠的名字海洋。“孩子们,来!”陈雪梅笑着招呼他们,“让我们和这块写满名字的黑板,和我们的五年级,合个影吧!”
孩子们欢呼着涌到陈雪梅周围。她站在孩子们中间,和他们肩并肩。调皮的诗语在她背后比了个“耶”,平时害羞的国洋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快门按下,镜头定格。照片里,他们像一群亲密无间的伙伴,身后是共同书写的时光印记。那一刻,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用心,都化作了陈雪梅心中无价的满足。
此心安处 画笔未央
回望在龙井乡小的这三年,从初上讲台的忐忑,到如今在语文教学和大队活动中的自如探索,陈雪梅深深感恩这片校园和这里的孩子们。是他们的纯真和潜力,不断激发着她的灵感;是乡村教育的需要,推动着她将美术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她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因为“跨行”而退缩,反而在挑战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陈雪梅老师说:“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愿继续做那个手握画笔的“点灯人”,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和孩子们一起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成长画卷。因为,看着孩子们在色彩和线条中自信地笑、勇敢地梦,这已成为我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最深的幸福和坚守的意义。”
来源:时代报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