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可这种豌豆的学问大了去了!不少种植户以为只要挖个坑、埋点土就能坐等收获,结果苗出不齐、长势弱、产量低。其实,豌豆点种真有诀窍,掌握了“3深2浅”要点,效果立马不一样。
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可这种豌豆的学问大了去了!不少种植户以为只要挖个坑、埋点土就能坐等收获,结果苗出不齐、长势弱、产量低。其实,豌豆点种真有诀窍,掌握了“3深2浅”要点,效果立马不一样。
何为“3深”?深耕、深肥、深播
深耕是基础。豌豆的根系相对较弱,喜欢疏松透气的土壤环境。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秋翻,耕深最好达到15-25厘米。这一步能打破犁底层,让豌豆的根扎得更深、更广,吸收更多养分和水分,同时减少病害发生。
深肥是关键。豌豆虽然自身有固氮能力,但对磷、钾肥的需求很高。播种前,应将腐熟的有机肥和过磷酸钙、氯化钾等化肥作为基肥深施于土壤中。坚持“基肥为主、种肥为辅”和“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原则,为豌豆全生育期提供稳稳的“后勤保障”。
深播要灵活。播种深度直接关系到种子能否顺利出苗。播种过浅,种子容易“喝不饱水”,影响发芽;播种过深,幼苗可能“无力破土”。这个“深”字,体现在要根据墒情灵活调整。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掌握在6-8厘米为宜。如果土壤偏沙性、墒情较差,可以适当深播;如果土壤粘重、湿度大,则要适当浅播。
何为“2浅”?浅覆土、浅浇水
浅覆土保出苗。播种后,覆土的厚度非常讲究,要求厚度一致。这层“薄土”既能保证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吸收水分,又不会给幼苗出土造成过大阻力。覆土后及时进行镇压,可以保墒提墒,确保出苗整齐一致。
浅浇水防涝害。豌豆是“怕涝”的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尤其是在花期至始荚期,如果土壤水分不足,需要补水时,切记 “浅浇水”原则。采用喷灌补水最佳,若采用漫灌,则水刚穿透厢面就应立即排走沟内多余积水,坚决杜绝田间出现淹积水的情况。这“一浅”是为了保证根系呼吸,防止烂根死苗。
“3深2浅”之外,还有哪些增产妙招?
光有“3深2浅”还不够,要想苗齐苗壮产量高,这几个细节也得跟上。
一是选对良种。根据你的种植目的(收干豆还是鲜食)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通过国家登记的优良品种至关重要。例如,北方干旱地区可选择苗期耐旱的品种,而南方地区则需注重对白粉病等病害的抗性。
二是合理密植。每亩保苗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干豌豆,一般亩保苗4.5-6万株;鲜食豌豆则根据品种类型(矮生、半蔓生、蔓生)进行调整,从3-6万株不等。行距、株距配置要合理,才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三是科学除草。杂草会与豌豆争夺养分和阳光。现在有高效的“封闭除草+生长期施药”模式,能有效控制草害,且成本更低。播种后3天内喷施芽前除草剂,出苗后结合松土培土进行人工或机械除草,效果更好。
记住,农业科技在不断进步。像青岛市农科院示范的“豌豆123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一播全苗、全程控草、精准供肥,让豌豆种植效益大幅提升。咱们种地也要拥抱新技术,才能种出好收成!
结语
种豌豆看似简单,实则是门精细活。牢牢记住“3深2浅”这个核心诀窍——深耕、深肥、深播;浅覆土、浅浇水,并在良种选择、合理密植和科学管理上多下功夫,何愁不出全苗、壮苗,不想高产都难!
您还有哪些种植豌豆的独门秘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
来源:稻香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