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肯定能发现一个信号——存储芯片的缺货情况比之前更明显了。不是说某个环节缺,而是从上游的原厂到中游的模组厂,再到下游的应用端,整个链条都在喊“不够用”。三星美光这些头部厂商的库存已经降到了历史低位,威刚这类模组龙头甚至直接停了部分产品报价,机构更是直接给出“四季
要是最近有关注科技产业链的消息,肯定能发现一个信号——存储芯片的缺货情况比之前更明显了。不是说某个环节缺,而是从上游的原厂到中游的模组厂,再到下游的应用端,整个链条都在喊“不够用”。三星美光这些头部厂商的库存已经降到了历史低位,威刚这类模组龙头甚至直接停了部分产品报价,机构更是直接给出“四季度必涨”的判断。但这次和以前的周期不一样,背后的逻辑要是没搞懂,很容易错过真正的机会。
先得弄明白,这次缺货到底是短期供需失衡,还是长期趋势的开始。从数据来看,9月底的时候,全球DRAM市场的现货价已经开始抬头,DDR5 32GB服务器内存的价格单周涨了5%,NAND闪存的涨幅也快跟上了。更关键的是供应端,海外的存储原厂现在都在把产能往高端产品转,比如HBM和服务器用的高端内存,把DDR4这些传统产品的产能压得很低。但传统市场的需求并没降,反而因为AIoT设备和汽车电子的增长,需求还在往上走,供需一下就错开了。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HDD硬盘厂商还在持续减产。希捷西部数据这些大厂,今年已经把HDD产能砍了15%以上,这直接导致传统存储市场出现供应缺口。很多原本用HDD的客户,比如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没办法只能转用SSD,又进一步加剧了NAND闪存的需求压力。有机构测算,光是HDD减产带来的NAND需求增量,就能让四季度的NAND供需缺口扩大到8%,这种缺口不是一两个月能补上的。
但最核心的原因,还是AI带来的算力需求爆发。以前存储芯片的周期主要靠消费端拉动,比如手机电脑卖得好,需求就起来了,一旦消费电子遇冷,周期就会往下走。但这次不一样,AI服务器成了最大的推手。一台普通服务器的SSD配置大概是32TB,而AI服务器直接要拉到96TB甚至128TB,英伟达谷歌这些大厂建数据中心,对存储的需求是成倍数增长的。美光在最新的财报里就说,AI相关的存储需求已经占了公司总营收的20%,而且还在快速提升,有预测说2027年AI应用会吃掉全球一半的存储市场,这种需求的持续性可比消费端强太多了。
除了AI服务器,AI手机和智能汽车也在贡献需求。现在新出的AI手机,为了支持本地大模型运行,内置存储基本都要512GB起步,1TB的机型越来越多,这直接拉动了移动存储的需求。智能汽车更不用说,自动驾驶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对车载存储的要求也从GB级升到了TB级,一辆高端智能汽车的存储容量,抵得上几十部普通手机,这种增量是以前没见过的。
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整个存储产业链都会跟着受益,但不同环节的逻辑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结合近期的行业动态和机构调研,这11家核心公司覆盖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它们的受益逻辑都很扎实,不是简单的跟风上涨。
第一家是中芯国际,作为国内芯片制造的龙头,它在成熟制程的存储芯片代工上有明显优势。现在海外原厂把产能往高端转,中芯国际刚好能承接国内模组厂商的DRAM和NAND代工订单,随着下游需求爆发,它的产能利用率已经稳定在90%以上,后续业绩增长有很强的确定性。
第二家是北方华创,国内半导体设备的领军企业。存储芯片缺货必然会带动行业扩产,不管是DRAM还是NAND的生产,都离不开刻蚀沉积这些核心设备。北方华创的产品覆盖了从28nm到14nm的成熟制程,能满足国内存储厂商的扩产需求,行业上行周期里,它的订单量和业绩弹性都会很突出。
第三家是澜起科技,全球内存接口芯片的龙头企业。内存接口芯片是DDR内存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内存的性能和稳定性。现在DDR5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从去年的30%涨到了今年的55%,澜起科技的DDR5接口芯片市占率超过40%,随着DDR5需求增长,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润都会跟着提升,这是最直接的业绩支撑。
第四家是兆易创新,国内存储芯片设计的龙头。它在NOR Flash领域的市占率全球前三,现在AIoT设备和智能汽车对NOR Flash的需求快速增长,公司的NOR Flash业务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兆易创新还在布局DRAM业务,已经推出了自研的DDR4产品,随着国内DRAM需求爆发,这部分业务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第五家是长电科技,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封测企业。存储芯片生产的最后一步就是封测,不管是原厂还是设计公司,都需要依赖专业的封测服务。长电科技在存储封测领域的技术很成熟,能提供从封装到测试的一站式服务,随着存储芯片出货量增长,公司的封测订单会持续增加,业绩增长有保障。
第六家是深南电路,国内半导体封装基板的龙头。封装基板是存储芯片封装的关键材料,尤其是高端存储芯片对基板的要求更高。深南电路已经实现了存储封装基板的量产,能满足国内封测厂商的需求,随着存储芯片产能扩张,封装基板的需求会快速增长,公司的业务也会跟着放量。
第七家是华虹公司,在特色工艺制造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力。它在存储芯片相关的代工领域布局很早,尤其是在NOR Flash和专用存储芯片的制造上,能对接国内设计公司的需求。现在国内存储国产替代加速,华虹公司的订单量持续增长,产能利用率也在不断提升,业绩弹性很可观。
第八家是中微公司,专注于刻蚀设备的研发制造。刻蚀是存储芯片生产的关键环节,不管是DRAM还是NAND的制造,都需要大量的刻蚀设备。中微公司的刻蚀设备已经能适配14nm制程,在国内存储厂商的扩产中,中微公司的设备采购占比越来越高,随着扩产推进,公司的业绩会持续受益。
第九家是紫光国微,国内存储控制芯片的龙头。存储控制芯片是SSD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SSD的读写速度和稳定性。现在SSD需求爆发,尤其是AI服务器和AI手机对高性能控制芯片的需求增长,紫光国微的控制芯片产品已经通过了多家模组厂商的认证,订单量快速增长,这会直接带动公司的营收提升。
第十家是屹唐股份,国内半导体工艺设备和材料的重要厂商。它的产品在存储芯片的制造和封装环节都有应用,尤其是在薄膜沉积和清洗设备上,能满足国内存储厂商的需求。随着存储行业扩产,屹唐股份的设备订单会持续增加,同时公司的材料业务也在快速发展,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
第十一家是江波龙,国内存储模组的龙头企业。它的模组产品覆盖了消费级工业级和车规级多个领域,能对接不同客户的需求。现在存储芯片涨价,江波龙作为模组厂商,能通过产品提价传导成本压力,同时公司的自主主控芯片业务也在发力,能提升产品的毛利率,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很强。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公司的上涨是不是短期炒作?其实只要看清楚两点,就不会有这个疑问。第一,需求端的增长是长期的,AI带来的算力需求不会昙花一现,数据中心AI手机智能汽车的发展,会持续拉动存储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短期脉冲,而是长期趋势。第二,国产替代在加速,以前国内存储产业链的市占率很低,很多环节依赖进口,但现在国内厂商在制造设计封测等环节都有了突破,能逐步替代进口产品,这种替代带来的增长,会持续支撑公司的业绩。
不过也要注意,不同公司的受益节奏不一样。上游的设备和材料企业,受益于行业扩产,业绩释放会比较稳定;中游的设计和模组企业,对价格更敏感,随着存储芯片涨价,业绩弹性会更大;下游的应用企业,可能会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需要区分看待。所以在关注的时候,要结合公司的具体业务,不能盲目跟风。
另外,价格涨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是后续海外原厂调整产能,或者AI需求不及预期,价格可能会出现波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四季度的涨价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2026年的供需缺口也很明显,短期的波动不会改变长期趋势。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关键是看懂背后的逻辑,而不是只盯着短期的涨跌。
总结一下,这次存储芯片缺货不是简单的周期轮回,而是AI需求驱动的结构性机会,加上供应端的调整和国产替代的加速,整个产业链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1家核心公司覆盖了从设备制造到设计封装的关键环节,它们的业绩改善有实实在在的供需支撑,不是空谈概念。
现在市场已经开始关注这个方向了,你觉得这次存储芯片的行情能持续多久?这11家公司里,你更看好上游的设备材料企业,还是中游的设计模组企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