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在南京老门东的石板路上,被一阵若有似无的肉香勾着脚步?立冬后的清晨,明城墙下的汤包铺刚掀开第一笼屉,白汽裹着皮冻的润、鲜肉的鲜漫过青砖墙 —— 最妙的是那盏 “薄皮汤包”,指尖捏着褶子提起来,琥珀色的汤汁在皮里轻轻晃,咬开小口吸汤时,鲜得人忍不住眯起眼
你有没有在南京老门东的石板路上,被一阵若有似无的肉香勾着脚步?立冬后的清晨,明城墙下的汤包铺刚掀开第一笼屉,白汽裹着皮冻的润、鲜肉的鲜漫过青砖墙 —— 最妙的是那盏 “薄皮汤包”,指尖捏着褶子提起来,琥珀色的汤汁在皮里轻轻晃,咬开小口吸汤时,鲜得人忍不住眯起眼,老食客总带着搪瓷碗来:“王师傅,两笼鲜肉的,多搭碟姜丝!”
这口 “先喝汤,再吃肉” 的讲究,藏着金陵灌汤包独有的淮扬风雅。作为 “稷小主寻味中国” 的江南暖食特辑,我们循着这缕香气翻开南京的饮食记忆:看它如何从明代御膳房的 “汤包雏形”,变成老巷里的市井美味,再到如今能登大雅之堂的淮扬代表,把 “一口鲜醇” 的温柔,变成每个食客心中的江南印记。
一笼藏典故:从明代御膳到市井烟火,汤包的千年风雅
金陵灌汤包的根,能扎到 600 多年前的明代。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御膳房为讨其欢心,将 “蒸饺” 改良 —— 把猪皮熬成的皮冻拌进肉馅,蒸后皮冻化成汤汁,咬开瞬间鲜汁四溢。这道 “御膳汤包” 后来随御厨流落民间,在秦淮河边的小摊上扎了根。
早年间的南京汤包铺,藏着最地道的 “慢功夫”。师傅们凌晨一点就开始备料:选南京本地的黑猪肉,肥瘦比必须是 “三肥七瘦”,剁馅时要 “剁而不烂”,保留肉粒的嚼劲;熬皮冻得用老母鸡吊汤,加猪皮慢炖 5 小时,直到汤汁浓稠如蜜,放凉后切成细丁,和肉馅顺时针搅打半小时,让肉与皮冻完全融合,这样蒸出来的汤包,每一口都有满溢的汤汁。
那时的汤包铺,是秦淮河边的 “社交场”。茶客们提着鸟笼来,点一笼汤包、一壶雨花茶,先用筷子轻轻夹起汤包,在皮上咬个小口,把汤汁吸得一滴不剩,再蘸点醋和姜丝吃馅,连骨头都舍不得吐;小贩们挑着担子路过,也会停下买两笼,揣在怀里赶工,烫得直呵气也舍不得放下;孩子们最盼着赶早市,踮着脚看师傅包汤包,看那细密的褶子在指尖绽放,总忍不住问:“爷爷,什么时候才能吃呀?”
一馅藏四季:金陵汤包的 “时令密码”
南京人吃汤包,讲究 “顺时而食”。不像北方汤包多是固定的鲜肉馅,金陵灌汤包跟着四季变花样,每个季节都有专属的 “鲜”。
春日・春笋鲜肉包:春分后,南京本地的春笋刚冒头,师傅们就把春笋去皮切丁,焯水去涩后拌进肉馅。春笋的脆嫩混着肉香,一口下去满是春天的清爽,配杯明前雨花茶,解腻又开胃。
夏日・虾仁马蹄包:盛夏时,长江的白虾正肥,剥出虾仁剁成泥,加马蹄丁增加脆感。这道汤包的汤汁带着虾的鲜甜,马蹄的清爽中和了肉馅的油腻,夏天吃着也不觉得腻。
秋日・蟹黄汤包:霜降后,阳澄湖大闸蟹上市,金陵汤包就到了 “最金贵” 的时候。师傅们手工拆蟹,把蟹黄、蟹肉拌进肉馅,蒸好的汤包泛着金黄,咬开满是蟹的醇厚,连汤汁都带着蟹香,是南京人秋日的 “必吃清单”。
冬日・腊味糯米包:冬至前后,南京人爱做腊味,师傅们就把腊香肠、腊鸡腿切丁,和糯米拌在一起当馅。这道汤包带着腊味的咸香,糯米软糯入味,冬天吃着暖身又顶饱,是老南京的 “御寒神器”。
就连搭配的蘸料,也跟着季节变。春天配姜丝,驱寒;夏天配醋,解腻;秋天配蟹醋,提鲜;冬天配辣油,暖身。这些细节里,藏着南京人对美食的极致讲究。
一技传三代:汤包手艺里的 “守与变”
在南京,不少汤包铺都有 “三代传承” 的故事。老门东的 “李记汤包”,如今的掌勺人李师傅已是第三代传人,他仍守着祖辈的规矩:包汤包必须 “十八道褶”,少一道都不行;擀皮要 “中间厚、边缘薄”,这样才能兜住汤汁又不破皮;蒸汤包的时间必须是 “8 分钟”,多一秒皮就老,少一秒馅不熟。
但守旧不代表不变。李师傅的儿子,把现代工艺带进了老店:用智能蒸锅替代了传统的煤炉,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让每笼汤包的口感都一样;推出 “真空包装”,把汤包分成 “4 个装”,方便游客带回家,蒸 8 分钟就能吃到和店里一样的味道;还在网上开了直播,教网友在家做汤包,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手艺。
年轻创业者们也玩出了新花样。在南京的网红街区,有人推出 “芝士蟹黄汤包”,把芝士碎拌进蟹黄馅,咬开时芝士拉丝,甜香混着蟹香,成了年轻人打卡的 “新宠”;还有人把汤包做成 “迷你版”,一口一个,配着咖啡当下午茶,打破了 “汤包只能当早餐” 的刻板印象。
一口藏乡愁:汤包是南京人的 “情感纽带”
对南京人来说,汤包不只是食物,更是乡愁的载体。在外打拼的南京人,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老汤包铺吃一笼;逢年过节,家人团聚,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笼汤包,看着孩子们吃得满脸汤汁,长辈们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样子。
住在明城墙下的张奶奶,每年都会给在上海工作的孙子寄汤包。她把汤包冻好,装在保温箱里寄过去,还附上一张纸条:“蒸的时候记得水开后蒸 8 分钟,蘸点醋和姜丝,跟家里的一样。” 孙子收到后,加热完咬开,瞬间就想起了小时候在奶奶身边吃汤包的日子,眼泪都差点掉下来。
就像南京人常说的:“没吃过金陵灌汤包,就不算到过南京。” 这一笼汤包,藏着南京的历史、四季的味道,更藏着南京人的温情。它从明代的御膳房走来,在秦淮河边的烟火里长大,如今又带着新的花样走向更远的地方,把江南的温柔,送到每个食客的舌尖。
稷小主说
寻味金陵灌汤包,寻的不只是一口鲜,更是一份藏在食物里的文化与温情。它不像川菜那样热烈,也不像粤菜那样清淡,而是带着淮扬菜的 “鲜、嫩、清、醇”,在一口一吸间,让人感受到江南的风雅。从御膳到市井,从四季时令到现代创新,金陵灌汤包的故事,是南京的故事,也是每个食客心中关于 “家” 与 “温暖” 的故事。
#纸皮烧麦#速食餐点#南北烧麦#稷小主#寻味中国
来源:稷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