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据 YOLE 预测数据显示,全球 CIS 市场预计将以 4.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从 2024年的 232亿美元增长到2030 年的301亿美元,智能手机仍为目前市场最大的下游应用。手机厂商对影像性能的持续投入推动 CIS 市场发展,消费者对手机拍照、视频拍
思特威-W
重点机构:交银施罗德基金、兴全基金、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天弘基金
调研摘要:
1、公司如何看待目前手机 CIS市场趋势?
答:据 YOLE 预测数据显示,全球 CIS 市场预计将以 4.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从 2024年的 232亿美元增长到2030 年的301亿美元,智能手机仍为目前市场最大的下游应用。手机厂商对影像性能的持续投入推动 CIS 市场发展,消费者对手机拍照、视频拍摄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促进智能手机 CIS 技术不断升级。
2、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的兴起,移动影像对视频拍摄需求的提升,公司在 LOFIC 技术上有哪些优势?
答:公司创新研发推出 Lofic HDR 2.0 技术 (原 SuperPixGain HDR?,即 LOFIC 第三代高动态技术),即利用单次曝光下实现LOFIC/LCG/HCG 三帧融合,能够保障超高动态范围,有效解决逆光、局部强光、明暗交织等传统痛点场景的拍摄难题,还能够抑制运动伪影的产生,让拍摄高速运动物体时的照片与视频画面清晰无拖尾。公司将持续创新、不断升级核心技术,通过不断提升产品的动态范围、帧率,降低噪声,优化功耗等性能,为智能影像系统带来出色的成像表现。
3、公司在智能手机领域 5000万像素产品有怎样的布局?
答:公司智能手机业务目前已成为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与多家客户的合作全面加深、产品满足更多的应用需求。公司针对智能手机领域 5000 万像素市场推出了符合不同场景需求的多矩阵产品:针对高阶旗舰手机,公司已推出应用于旗舰手机主摄、广角、长焦和前摄镜头多颗 5000 万像素手机应用CMOS 图像传感器产品,能够赋予旗舰智能手机光影生动、画质卓越的专业级影像能力,显著提升手机高动态视频拍摄效果;基于国产 Stacked BSI 平台,公司推出多款5000万像素手机应用 CMOS 图像传感器产品,不断丰富国产高性能系列化 CIS 产品矩阵,可提供手机摄像头 CIS 全套解决方案,相较单芯片产品,具备了性能与成本优势,赋予智能手机主摄光影生动、色彩真实、高清细腻的卓越影像质感,全面提升主流智能手机影像性能;同时公司单芯片集成式 5000 万像素手机图像传感器产品,同样具备高动态范围、超低噪声、PDAF 相位检测对焦、低功耗等优势,为主流智能手机影像系统带来高品质影像捕捉。公司始终坚持"研发一代、量产一代、预研一代"的产品开发理念,保持行业领先的迭代效率,继续深化客户合作,努力提升产品交付能力和产品品质。
4、公司在智慧安防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对公司汽车电子领域的开拓有哪些助力?
答:汽车电子领域相较于智慧安防领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良好的夜视成像性能;尽可能的低噪声;应对明暗环境的快速变化,需要高动态范围(HDR);宽温度范围要求;高标准的冗余设计等。公司在智慧安防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帮助公司迅速切入了汽车电子领域。同时相较安防、消费终端的 CIS,车载 CIS 更需要通过严苛的车规级认证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因此,自入局车载领域以来,公司始终坚持以安全为基石,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建立起高质量研发管控体系,以完善的车规级芯片研发与质量管理体系,为车载 CIS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保驾护航"。随着汽车智能化趋势和车企智驾平权方案的不断渗透,汽车电子业务也将成为助力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5、公司此前和晶合签署了长期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有哪些积极影响?
答:公司与晶合集成在工艺开发、产品创新、产能供应等方面加大了合作力度,国产 Stacked BSI 平台已成功量产多款兼顾性能与成本优势的5000万像素手机应用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如SC532HS、SC562HS 等。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强协作,共同推动国产 CIS 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6、公司新兴机器视觉全局快门技术的优势如何?
答:在机器视觉领域,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全局快门 CIS 产品研发的厂家之一,具备单帧 HDR 功能和超高的快门效率和感光性能。作为机器视觉领域的先行者与引领者,公司的机器视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显著的技术影响力和市场地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包括以智能制造、智能筛检和智能物流读码等为代表的工业制造及物流领域,以及无人机、扫地机器人、工业和多种形态机器人、刷脸支付、电子词典笔和 AR/VR 等为代表的新兴应用领域,并与多家头部客户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券商研报:
博瑞医药
重点机构:富国基金、嘉实基金、睿远基金、高毅资产、中欧基金、交银施罗德
调研摘要:
1、针对超重和肥胖的长期体重管理方面的临床需求,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首先在体重控制方面,公司目标是让患者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相对合适的体重范围;其次在体重的长期管理过程中,临床关注重点是减少脂肪量,同时尽可能减少肌肉的流失。针对体重管理,临床还关注与之相关的合并症的治疗,例如骨密度问题及肥胖、超重人群合并的其他临床表现;最后,针对体重反弹的问题,会涉及到不同的药物组合。此外,也会考虑到减重过程中的差异化,包括给药方式和给药频率等不同因素。
2、BGM0504 在降糖、减重领域布局的进展情况
BGM0504 注射液在中国降糖、减重的 III 期临床在稳步推进中;在东南亚降糖的 III 期临床也在稳步推进中。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BGM0504 注射液减重适应症在美国开展的 USbridging 临床研究已完成,并与 FDA 召开 End-of-Phase II 会议并收到正式纪要,公司将根据 FDA 的建议完善 III 期临床方案并提交,FDA 可能需要 3 至 6 个月进行审查。截至目前,BGM0504 注射液减重适应症在美国的后续临床计划具有不确定性。
在降糖领域,主要关注点是稳定的降低血糖,使患者尽快达到血糖指标。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更关注发生低血糖的几率,并确保其体重不会大幅下降。下一步公司还会针对 2 型糖尿病并发症以及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抵抗的改善等方面做探索研究。
在减重领域,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及比较剂量的递增,BGM0504 注射液在临床 II 期呈现的数据较竞品更加积极。在 III 期临床过程中,公司把血压指标作为核心的指标(美国工业指南在今年 1 月份把血压指标作为核心的测量指标)。其次,肌肉流失也是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通过肝脏脂肪等相关指标的探索性考察,GLP-1/GIP 双靶点分子针对肝脏脂肪的能量消耗或降低有非常好的临床契机。
BM0504 片剂减重适应症在中国和美国都已拿到 IND 批件,目前已经进展到第二个阶段组的给药。整个 BM0504 片剂,公司使用了奥礼生物授权的口服制剂平台,提升了整体生物利用度,预期可以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
3、BGM1812 产品布局的具体情况
amylin 靶点的注射液和口服制剂在同步开发。BGM1812 注射液减重适应症在中国和美国都提交了 IND 申请,BGM1812 注射液除了每周一次给药外,下一步就会考虑根据 I 期的数据做更长周期的给药。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整个抗击纤维化的能力提升和整个 PH 值维持在中性水平后相对比较稳定。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口服 BGM1812 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此外,BGM0504 与 BGM1812 的复方制剂 BGM2102 也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这个解决的是大体重人群,主要针对体重需求超过 25%的重度肥胖人群的临床需求。BGM1812、BGM2102 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其后续临床规划具有不确定性。
4、展望未来 3-5 年,公司产品管线差异化和 BD 潜力
差异化的本身要体现优势。从 BGM0504 单药注射来讲,II 期临床过程中,表现出安全性、药效都优于已有的竞品。但最终数据要等到三期揭盲之后才能展示。除了 BGM0504 单药,公司还有 BGM0504 与 BGM1812 的复方制剂 BGM2102,它相当于 GLP-1 类产品不断在迭代,这样的组合在全球看来也是相对独特和差异化的,目标是把 amylin、GLP-1/GIP 双靶点分子组合再迭代形成独特的三靶点。其次口服平台可以把单靶点、双靶点甚至amylin 这种多肽变成口服,生物利用效率提高,使其成为临床上可用、商业上可行的方向。这对全球的药企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公司口服平台的情况
公司投资奥礼生物且持股比例 30.17%,它由海归团队创立,在口服多肽、口服抗体耕耘多年,积累丰富经验后回国创业的团队。公司和奥礼生物因为 BGM0504 多肽而有了交集,口服平台技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很好的解决原来多肽口服里面不能克服的关键问题。这个技术的特点就是药物从消化道到进入血液的多个环节均有技术关注,包括:1.通过上皮细胞朝外的细胞膜实现透膜(非打开细胞间紧密连接);2.促进药物从第一层细胞反面膜释放至消化道组织;3.推动药物在组织中扩散以更快进入毛细血管,通过各环节技术手段提高口服递送效率。
券商研报:
闻泰科技
重点机构:交银施罗德基金、泉果基金、兴证全球基金、中欧基金、睿郡资产
调研摘要:
1、请介绍一下公司模拟芯片产品的收入情况及产品进展?
公司 2025 年上半年逻辑 IC 与模拟 IC 的收入占比 17.63%,其中逻辑 IC出货量全球第二,2025年上半年通过国产替代显著提升了份额,公司希望未来能够做到全球第一市占率。模拟 IC则是目前公司重点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隔离 IC、I2C、信号处理和电源 IC,针对车载和 AI的应用做了大量布局,也是公司未来几年收入增速最快的领域之一。
在汽车模拟芯片领域的新产品,主要应用于域控制器、车灯、智能座舱和三电领域:新推出的 NCA953x 系列用于 I2C 和 SM 总线提供 16 比特通用输入/输出(GPIO)扩展。其中 NCA9535是业内第一个通过车规认证的同类产品。另外 NXU产品系列用于 UART, SPI, JTAG 及通用 I/O接口的固定方向电平转换更加可靠。与 NXU953x 系列配对的 NXU954x 多路复用器解决了 I2C接口各类限制问题。同时配对的 NCA6416提供I2C GPIO 电压转换。三类产品为最新汽车电器架构从 DCU 到 ZCU+CCU 过渡的架构接口方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汽车智能座舱领域,基于 USB PD3.2 标准最高可支持 240瓦的双口快充车规控制器 IC在头部汽车客户实现量产。包含的具有强差异化的智能双口功率动态分配和基于温度与电池电压的功率管理,业界领先,达到系统功耗最优化及可靠保护系统与电池。在汽车车灯领域,12、16、24通道 LED驱动器实现量产交付,且全系列均满足 ISO26262 ASIL-B 功能安全等级,与我们已经量产的 LDO,DCDC,MOS组成了车灯整体解决方案。另外推出业内领先的超低待机静态电流通用低压差(LDO)稳压器,可为MCU、CAN/LIN 收发器等需持续待机运行的元器件提供高效供电解决方案,适用于汽车信息娱乐系统、辅助驾驶系统、远程信息处理及照明系统、车身控制模块、区域控制单元、动力系统等汽车及工业应用。所有用于汽车的新IC均符合 AEC-Q100 标准并在头部厂商批量使用。
在 AI电源模拟芯片领域,公司主要布局了 Hot-swap、E-fuse、POL、DC-DC 和 SPS 等核心产品,目前通过云厂商、XPU 厂商进行送样,在 2025年PCIM Asia上海展会中,展示了公司在 AI服务器电源中模拟 IC、MOS与保护器件的完整解决方案,满足 AI服务器的可扩展性、高可靠性等需求。公司新推出NEX82016数模混合 LLC原边控制器和 NEX8191X LLC 副边同步整流控制器两大系列产品,支持从一百瓦到一千瓦左右的电源设计,非常适用于工业电源、医疗电源、服务器电源、TV电源和消费类电源等应用场合。
2、能否分享公司宽禁带、IGBT及模组(WIM)等高压业务的进展,如何展望公司 WIM产品线未来的发展趋势?
公司半导体业务长期发展战略是"从低压向高压,从功率向模拟"不断拓展产品,通过高 ASP、高性能的新产品快速提升收入,GaN、SiC和 IGBT等高压产品是未来增长的重要方向,2024年起我们对公司高压产品团队进行了整合,也补充了更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无论是产品研发量产进度还是客户推广进度都显著加快,2025 年公司 GaN、SiC 的新产品不断发布,也在汽车、工业和消费客户中都获得了 design in、design win的订单。
目前公司半导体业务已经完成了40-700V 新型低压和高压E-mode GaN FET产品组合、1200V车规级SiC MOS的正式发布,SiC Trench(沟槽型)MOS 已经完成研发,性能和转化效率提升明显,量产后会实现 SiC MOS 的弯道超车,将成为未来公司 SiC MOS 的拳头产品。目前公司 SiC MOS 在 Tier1 客户 OBC 中开始量产交付,并送样北美、欧洲和国内新能源汽车客户,反馈良好,也获得了头部 AI电源客户的design in 订单。
GaN 芯片已经在北美云厂商的新一代手机、头部通信设备厂商的通讯基站设施中实现量产出货,并且在和头部车企战略合作推进 GaN 上车,同时也在向头部服务器电源客户送样。
2024年投资2亿美金建设的汉堡的 GaN、SiC产线进展顺利,预计 2025年底通线,工艺能力和自主化进一步提升。
IGBT产品方面,现有产品我们已经顺利量产到国内的空调压缩机项目,并且导入了电机和家电客户的空调控制板和马达项目,预计 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交付。预计 2025年底将在临港晶圆厂实现 12吋 IGBT新一代产品通线量产,将会比现有产品更有竞争力。
我们预计高压产品从 2026 年起高压产品会进入量产放量期,公司半导体业务目前在中低压功率器件销售中全球排名第三、中国排名第一,未来公司希望高压功率器件的销售也能位于全球前列。
3、如何展望公司半导体业务第三季度及下半年增长趋势,各个下游市场如何展望?
从第三季度订单情况看,公司半导体业务的收入环比持续增长。目前订单能见度下,各个下游的景气度趋势较好:
汽车方面中国区的增长势头延续,更重要的是欧洲汽车客户的库存健康,从第二季度逐步进入补库周期,欧洲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显著,考虑到欧洲区汽车收入占公司汽车业务整体收入接近 4 成,这一趋势将有力带动公司汽车领域收入的环比增长。
工业方面,上半年公司半导体业务工业和 AI电源相关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6%,全球性工业复苏的趋势比较明显,国内的设备更新政策、全球各个地区的再工业化以及数据中心建设需求旺盛,都带动了工业订单的上升,第三季度从订单看,工业和电源相关的订单环比仍在延续增长。
消费类方面,上半年消费领域(家电等)收入同比增长逾 50%,计算设备受AIPC、AI服务器出货增长带动,收入同比增长超 25%,移动及可穿戴业务符合终端出货趋势,同比增长约 10%,下半年将持续受益于消费电子新产品旺季、消费补贴政策延续等因素。
券商研报:
来源:一地基毛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