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出门随便转一圈,你会发现AI做的广告到处都是,公交站海报、商场门口广告、地铁车厢里的画面,连电梯间循环播放的都有AI的影子。
现在出门随便转一圈,你会发现AI做的广告到处都是,公交站海报、商场门口广告、地铁车厢里的画面,连电梯间循环播放的都有AI的影子。
今年更明显,AI做的视频广告也多了起来,要么插在影视剧里,要么搜东西的时候弹出来,渗透得是真快。
最让人印象深的是今年6月,NBA总决赛第三场直播的时候,谷歌用新模型做了支30秒广告。
内容特别有意思,农民泡在鸡蛋里飘着,外星人举着啤酒猛喝,还有个披国旗的老头喊“印第安纳要赢了”,看着挺荒诞,但品牌名被反复提,想忘都难。
后来制作人说,就他一个人弄,花了两三天,成本比传统广告少了95%,这成本和效率,换谁看了都心动。
国内品牌也没闲着,今年七夕的时候,一汽大众给揽境车型做了支AI视频,叫《这是什么神仙座驾》。
找的是百度的技术,居然一天就做完了,成本也降了不少。
我觉得挺聪明的是,它没硬推产品,而是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改了改,把车子的“大空间”“安全”这些卖点融进去了,既应景又不生硬。
伊利更厉害,和合作方做了个AIGC动画短剧《悠滋小羊寻鲜记》,上线才10天,全网就播了6亿次。
要知道以前做这种剧,半年都算快的,这次俩月就搞定了。
效率提上来不说,话题度也够,算是把AI营销玩明白了。
为啥现在这么多品牌凑AIGC的热闹?核心还是“快”和“省”。
以前做个广告,从想创意到拍出来,没两三周下不来,花钱还跟流水似的。
现在有了AI,前期想方案、画草稿、定风格,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能出个大概。
Aimwise的黄楚杰说过,AI能把前期工作压缩好多天,这话我挺认同的。
一汽大众的服务商大宇更直接,说AI以后会成汽车营销的标配。
你想啊,现在市场变化快,品牌得赶紧出内容抓眼球,传统方式根本跟不上,AI刚好踩中了这个痛点。
但也不是没翻车的,去年年底可口可乐弄了支全AI广告,火是火了,可画面看着有点吓人,网友吐槽说“口号叫‘真正的魔法’,做出来的东西却最假”。
还有之前的AI广告,要么是数字人多了根手指,要么是良品铺子的图里花生长在树上,闹了不少笑话。
本来想AI能直接搞定所有事,后来发现根本不行。
好多细节AI处理不了,比如汽车广告里的内饰材质,AI做出来总差点意思,还得人工再调。
而且同一个角色在不同镜头里,脸型、衣服都可能变,品牌最担心这个。
现在行业里慢慢摸出了门道,就是“AI+人工”的模式。
比如伊利做短剧的时候,AI先把人物设定、分镜草稿跑出来,然后设计师和动画师再挑、再改。
这样一来,预算没浪费,都花在创意和精修上了,钱花得也值。
黄楚杰还说过,AI不是帮着少招人,是帮着把预算分配得更合理。
而且客户临时要改需求的时候,AI能马上出替代方案,不用像以前那样从头再来。
这点我觉得特别关键,毕竟做营销,改方案是常有的事,能省不少麻烦。
现在不光是做内容,AI还能管全流程,比如一汽大众弄了个数字人直播,24小时在线讲车,用户有问题能直接问,还能引导留信息。
百度最近升级的“蒸汽机2.0”,从做视频到发出去再到变现,全给打通了。
国外的谷歌、Meta更不用说,AI都成了广告收入的主要拉动力。
不过现在行业还在试水阶段,技术是能用了,但流程、标准这些还没理顺,懂AI又懂营销的人才也少。
但趋势摆在这里,以后AI肯定会成营销的标配,那些早早就开始用AI的品牌,以后在市场上肯定更占优势。
总的来说,超半数广告主用AIGC,不是跟风凑热闹,是真能解决实际问题。
虽然现在还有不少毛病,但慢慢都会好起来。
毕竟做营销,效率和创意都不能少,AI刚好能帮着平衡这两点。
以后咱们再看广告,可能会发现越来越多“AI+人工”的好作品,这对品牌和观众来说,都是件好事。
来源:由典学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