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时刻的八婺之南,一座700年历史的古村落稻叶金黄,当孩童用稚嫩乡音吟唱起《不插电的童年》,首届浙江方言文化研讨会暨婺州方言馆开馆仪式和《浙江方言常用字典》《浙江方言资源典藏》新书发布会在武义县履坦镇范村顺利举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方言文化汇成美丽的交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笔下的千年喟叹,恰是今日浙江方言保护的生动注脚。
秋分时刻的八婺之南,一座700年历史的古村落稻叶金黄,当孩童用稚嫩乡音吟唱起《不插电的童年》,首届浙江方言文化研讨会暨婺州方言馆开馆仪式和《浙江方言常用字典》《浙江方言资源典藏》新书发布会在武义县履坦镇范村顺利举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方言文化汇成美丽的交响。
首届浙江方言文化研讨会参会人员
新书揭幕仪式
在与会浙江语保人的见证下,浙江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二级巡视员朱鸿飞、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莉宁、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管理项目负责人叶晗、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王洪钟、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黄娟琴共同为“浙江方言资源典藏”(第二辑)丛书揭幕。
“浙江方言资源典藏”(第二辑)揭幕仪式
丛书首次系统收录杭州、嘉兴、平湖、海宁、安吉、临安、分水、绍兴、余姚、普陀、温岭、金华、兰溪、江山、云和、宣平、温州、建德18个浙江方言调查点,从方言资料的收集,到整理、修改并最终汇编成书,它以统一的规格,掬起一瓢瓢浙江大地上的方言之水善加保存,其出版是一种致敬母语的深情回馈。
“浙江方言资源典藏”(第二辑)赠书仪式
两大创新突破
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黄娟琴介绍,“浙江方言资源典藏”(第二辑)丛书一方面采用“音视频+国际音标+方言转写”三维记录模式,堪称“会说话的浙江方言博物馆”;另一方面,丛书还补充收录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规定要求以外的浙江乡音材料,如歌谣、谚语、俚语、民间故事等。这些新增的语料,是我们了解浙江省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的重要窗口。通过研究这些语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抢救性保护
面对浙江“十里不同音”的濒危现状,丛书主编之一叶晗表示:自2018年岁末,“浙江方言资源典藏”(第一辑)在金华顺利举办新书发布会,编纂团队和时间赛跑,实时动态升级规范体系。团队2019年启动第二辑编写,2020年专项指定“音视频文件编制方案”,发布“交稿体例”和“编辑提要”,确定参考范本,2023—2024年形成体例调整说明,2024—2025年建立“主编预审—出版社三审三校”的双重质控流程,从严把控每一处细节,确保18个调查点语料学术纯度,准确性、规范性和一致性。正如履坦镇党委书记陈常红所言:“方言馆让孩子摸得到乡愁,这套书让学者读得懂乡音。”
文化基因库
另一位丛书主编,同时也是婺州方言馆馆长王洪钟说,“2015年起实施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积累了海量的方言资源,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需要‘走出深闺’,服务社会、回馈大众,有鉴于此,我们筹建了这座以婺州方言为主题的乡音体验馆”。同样的,“浙江方言资源典藏”这套丛书中暗藏诸多文化密码,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富媒体传播形式,让浙江方言资源得以全面、系统地呈现,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多活力。
留下乡音,就是留下我们精神的根;记住乡愁,是为了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浙江省语保团队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在发布会上宣布,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完成包括“武义”点在内的全部调查点的出版工作,为我国和浙江的语言资源研究和保护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积极探索方言数字化应用新路径,让这份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更多活力,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活动现场,婺州方言馆获赠“浙江方言资源典藏”(第二辑)全套丛书。就像馆内陈列物品提供的互动体验一样,扫一扫书中的二维码,就能让人听见纯正的浙江各地方言,看见地道的浙江本地曲艺。恰似贺知章诗中“乡音无改”的当代诠释——这些被二维码定格的声波,终将成为未来游子最珍贵的回乡密码。
“浙江方言资源典藏”(第二辑)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