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丰收·和美临泽】临泽玉米制种基地的“13%传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7:11 1

摘要:秋风吹过,黄绿相间的田野绘出一片“丰景”,临泽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丰收季。在连片的制种玉米田里,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金黄的果穗倾泻入仓;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内,自动化分拣设备以每秒10粒的速度筛选种子,发往全国20多个省市……

秋风吹过,黄绿相间的田野绘出一片“丰景”,临泽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丰收季。在连片的制种玉米田里,联合收割机穿梭作业,金黄的果穗倾泻入仓;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内,自动化分拣设备以每秒10粒的速度筛选种子,发往全国20多个省市……

数据显示,临泽县年均生产玉米种子1.5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13%——这意味着,全国每播下100粒玉米种子,就有13粒来自临泽这片“种业黄金地带”。这份“13%”的分量,不仅是市场份额的象征,更是临泽从“自然禀赋”到“产业标杆”,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的产业振兴答卷。

临泽的制种优势,始于大自然的馈赠。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临泽,“两山夹一川”的盆地地形形成天然隔离屏障,年均3022小时的充足日照、15℃的昼夜温差,让玉米干物质积累更充分,种子发芽率稳定在95%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祁连山冰川融水形成的灌溉体系,搭配土层深厚的灌淤土,让种子具备了“籽粒饱满、耐贮藏”的独特优势。

    临泽县种子管理局局长孔新民说:“主要是地势平坦,昼夜温差大,种出的玉米制种光泽度比较好,纯度、芽率都比较高,在全国都比较出名,也是天然的玉米制种生产车间,特别是能抗病虫害。”

自然禀赋是“传奇”的起点,产业集群则是“传奇”的支撑。2010年,临泽抓住国家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的机遇,投资建设临泽县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在玉米制种研发方面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如今,产业园已聚集中种国际、三北种业、甘肃中作等26家企业,建成30条成套加工生产线、50条小包装生产线,年加工能力突破30万吨,逐步形成从种子研发、田间制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科技赋能让“13%”更具含金量。在临泽县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技术员正操作设备对种子进行DNA检测。以前靠肉眼分辨品种,容易出错,现在通过DNA比对,24小时就能确定种子纯度,准确率达99.9%。该中心是西北地区首家与国家级玉米DNA数据库互联的县级质检机构,2024年,临泽种子质量追溯码覆盖率达100%,假冒伪劣案件同比下降82%,种业市场秩序持续净化。

科技的赋能,不止于质量检测。在鸭暖镇小鸭村的玉米制种基地,几台大型玉米收割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大片制种玉米应声倒下,成熟的玉米棒被收进了收割机的粮仓里,承载起农人的希望。

鸭暖镇小鸭村党总支副书记蒋自光说:“今年开春签订制种面积3960亩,机收每亩地320元,从9月21日开始,赶月底收完。去年是人工掰玉米的,今年我们签订机收协议,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降低了劳动成本,机收的效果非常好。”

如今的临泽制种田,早已告别“看天吃饭”,该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种子产业质量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五化”制种基地建设,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6.38万亩,其中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27.99万亩。

“这几年玉米制种面积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每亩地纯收入都在两千左右,60%的老百姓收入来源于玉米制种,60%的老百姓参与玉米制种,60%的耕地用于玉米制种。”临泽县种子管理局局长孔新民介绍。

“三个60%”,是临泽制种产业惠民的生动注脚。为了让农民更稳地分享红利,临泽县还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发放种粮补贴、提供技术培训等方式,保障农户收益。

站在新起点,临泽制种玉米的“13%传奇”仍在续写。临泽县将聚焦全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产业从“卖种子”向“育品种、强服务”延伸。随着22条新改建的种子生产线全部投产,这片种业沃土将继续为中国粮仓注入“芯”动力。(李伟丽、陈虹)

来源:临泽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