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军红军的故事长,闪闪红星耀东方,雪山草地踩脚下,嘿!革命理想心中藏。热血铸就英雄谱,红军少年是榜样。先辈奋勇打江山,红军精神放光芒……”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从9月1日起,由陕西省关心下一代
“红军红军的故事长,闪闪红星耀东方,雪山草地踩脚下,嘿!革命理想心中藏。热血铸就英雄谱,红军少年是榜样。先辈奋勇打江山,红军精神放光芒……”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从9月1日起,由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出品的英雄礼赞——“老红军的故事”55集精品短视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频、人民视频等平台播出并全网上线。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55位老红军,55座丰碑。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为观众诠释着“长征精神”——革命先辈用鲜血甚至生命守护的理想和信念。
一、 立意高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视频集《老红军的故事》作为《英雄礼赞》——“老红军的故事”宣传系列活动中的重要板块,于2024年8月在延安正式开机。该视频集以图书《老红军的故事》中55位老红军的故事为蓝本,以动画形式讲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抗战岁月的血雨腥风、和平年代国家建设的无私奉献,从不同角度再现党和国家筚路蓝缕的历史记忆。
“回首过往,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系列短视频的终极价值,在于回答了“红军精神在当下有何意义”的时代命题。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55位老红军的故事,给出了三个核心答案:
一是“信仰的力量”。如老红军田仁明面对“升官发财”的诱惑不动摇,老红军冯自根重伤后仍坚持学习,这份“革命理想心中藏”的坚定,正是当下青少年面对迷茫时的“精神灯塔”。
二是“责任的传承”。当平均年龄百岁的老红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潘皓团队从延安枣园出发,跨越24个省市区、行程5万多公里,为百位老红军画像。那些油画色块中沟壑纵横的面庞、被着意刻画的坚毅眼眸,便不再只是艺术作品——它们成为承载革命记忆的“视觉史料”,将“从子弹里漏出来”的余新元、三过草地的谭德本等见证者的长征精神,转化为可留存、可传播的物质载体。
三是“代际的对话”。当《红军精神放光芒》的旋律在校园响起,当少先队员向画像敬礼,以崇高的仪式感,完成了红色基因从“老一代”到“新一代”的传递,成为“千秋万代中国梦”的精神基石。
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从100幅油画到《老红军的故事》书籍和55集短视频出版和热播,这场历时五年的文化工程,构建起红色基因传承的“立体生态”。它不仅是革命记忆的“视觉存档”,更是一场“正在进行时”的精神接力——当00后在弹幕写下“此生无悔入华夏”,当图书和视频《老红军的故事》献礼长征胜利90周年,我们看到:红军精神从未远去,它正以新的形式,在新的长征路上,照亮无数人前行的方向。
二、叙事构建:微观生命史里的精神密码
系列短视频最动人的突破,在于摒弃了红色叙事常见“宏大说教”,转而以“微观生命史”构建情感共鸣。如来自湘西穷苦家庭的田仁明,当了红军,跟随红二方面军经历了长征。在延安教导团学习班接受文化培训,结业后,成为120师师长贺龙的警卫员。叛徒拉拢他要暗杀贺龙并许诺他高官厚禄,他一方面立即汇报,一方面智斗并稳住这伙叛徒,为成功一网打尽他们赢得宝贵时间。贺龙奖励他一把宝刀,此后他创造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钢刀英雄传奇。长征过来的老红军冯自根,在129师386旅参加了黄崖底伏击战,击毙进犯日军300多人。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在医院养伤期间,他主动学习文化,被前来慰问伤员的朱德看到,问他是否愿意当警卫员。他欣然表示愿意。之后他担任保卫朱德的警卫班班长。他从大老粗到文武双全的蜕变,这些具体可感的个体故事,让长征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温度”。
55个系列短视频的巧思更在于构建“三层互动”:主持人董少敏在画像前的情景化讲述,搭建起“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少先队员真挚的倾听与集体敬礼,完成“代际传承”的仪式;而每集片尾老红军的珍贵口述、现场采访影像,则为故事注入“真实的重量”。这种“历史见证-情感共鸣-精神传承”的闭环,让青少年不再是红色故事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当他们在画像前驻足,听田仁明“抓获叛徒”的细节,当冯自根在战友墓前的身影“定格”,艺术便成为传递精神的“最佳媒介”红军精神便从书页与画面中走出,成为可感知的“勇气教材”。
三、艺术创新:媒介融合下的红色审美表达
“让画像动起来”,是系列短视频最具突破性的艺术尝试。西安美术学院112名师生创作的1600多幅绘画,通过动态绘本技术“活”了起来;版画的刀锋力度与红军刚毅风骨形成视觉呼应,跳跃的色彩隐喻革命精神的生生不息;外景地实拍与动画叙事的交织,让“黄崖底伏击战”的硝烟、“延安宝塔山”的夜色不再是静态背景,而是可沉浸的历史场景。
这种创新绝非“形式大于内容”,而是精准契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与接收习惯:碎片化的短视频,适配快节奏的生活;AI修复的老影像、融媒体的传播矩阵,打破了红色文化的“圈层壁垒”;主题曲《红军精神放光芒》的创作者王沛,在谱曲时已身患重疾。病榻之上,他不断修改,最终留下了优美感人的旋律,便与世长辞。这首歌由中国少年广播合唱团演唱录制完成,童声与激昂旋律的结合,让“雪山草地踩脚下”的誓言,成为青少年可传唱的“精神歌谣”。
抢救性拍摄,拍摄时55位老红军尚健在,但随着拍摄制作的推进,多位老红军已离世。“必须要为国家和下一代留下珍贵的资料!”面对资料寥寥耄耋之年的老红军,创作团队翻遍旧闻、寻访邻里,从“只言片语”中挖掘闪光点;军史专家对“帽子、服装、武器”的严格审改,确保历史细节不偏差。这种对“真实”的敬畏,凸显出“平凡人做非凡事”的精神内核——正是这份“真实”,让Z世代在弹幕中自发共情,将老红军的钢铁意志转化为新时代青少年的奋进力量。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在数字媒介重构集体记忆的今天,陕西省关工委出品的《老红军的故事》系列短视频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精神传递。这组以55位老红军为主角的视觉史诗,通过叙事构建、绘画抢救、动态转化与艺术创新多重维度,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辩证统一,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范本。(王永利)
来源:笔人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