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坡村的“共富密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7:19 1

摘要:秋日的阳光洒在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小坡村的民族文化广场,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各民族村民汇聚在一起,友好往来,守望相助,绘就一幅生动和谐的民族交融画卷。

秋日的阳光洒在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小坡村的民族文化广场,苗族、彝族、布依族等各民族村民汇聚在一起,友好往来,守望相助,绘就一幅生动和谐的民族交融画卷。


小坡村聚居着苗族、布依族、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比达93%。针对社区群众多民族融合的特点,该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民族乡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文化引领、民生实事等方面下功夫,先后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国家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呈现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民族团结是小坡村发展的‘根’与‘魂’。我们始终把各族群众拧成‘一股绳’,让大家在共富、共享、共融、共乐、共美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小坡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刘韩说。

走好自立自强的产业互兴“路子”

“抓好民族团结工作,首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在刘韩眼里,民族团结不是喊口号,而是更应该体现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

带着这样的目的,小坡村党支部千方百计地发展村集体经济。

“我们大力发展以家禽养殖为主导、以种植蔬菜为辅、以水果种植为特色的‘一主一辅一特’产业,走出一条各民族共富之路,实现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刘韩介绍,采取“龙头企业+产业链+村集体+公司+养殖主体+基地”的“六位一体”多种市场运营模式,引入贵阳农投集团投入资金7600余万元,建成3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

除了养殖基地,该村还促成村民与温氏公司合作,采取公司提供鸡苗、药物、饲料、技术和统一回收、确保合理利润“四提供一回收一确保”模式,发展30万羽肉鸡养殖项目,年产值1500万元。

“以前靠零散种植勉强糊口,加入养殖合作社后,公司提供鸡苗、技术和饲料,出栏时还上门回收,去年光养鸡就赚了10多万元。各族乡亲互相帮衬,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宋元福笑着说,如今村里像他这样的种养大户有7户。

同时,该村还大力发展96.67公顷优质蔬菜、48.53公顷精品水果,助推共富渠道多点开花。

2024年,小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41.7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达122.195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万元,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迈好稳扎稳打的乡村治理“步子”

“以前,村民有问题需要主动找村干部解决,而今变了,村委会干部总是主动下到基层,靠前为乡亲们解难事。在前不久举办的‘坝坝会’上,我们反映村道硬化问题,村里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村民王秀珍赞叹说,如今,村党支部坚强有力,真正把群众的心聚到了一起,乡亲们干劲十足。

小坡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着力在“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治理机制”上发力,构建各民族共治共享新格局。“我们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坝坝会’收集群众意见、解决难题,今年已召开20余场,解决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等问题30余个。”刘韩说,还创新“136”网格工作模式,推行积分制管理,设置“积分超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村规民约》,组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评选出“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小坡人”等促进小坡村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引导各族群众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两清两改两治理”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一环。“我们从环境整治、设施提升、生态治理等入手,让村民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共享发展成果,在互帮互助中凝聚团结力量。”刘韩说,村里发动200余人次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400余处,拆除残垣断壁17处;完成387户卫生厕所改造并建立长效运维机制,实施人畜分离工程;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年内清理生产废弃物10余吨,守护绿水青山。

搭好多姿多彩的文化互融“台子”

富起来的小坡村群众没有满足于眼前富足的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村党支部把办好村集体活动提上重要日程,切实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芦笙吹起来,山歌唱起来!”每到节庆,小坡村民族文化广场上总是热闹非凡。如今的小坡村,“支部活动+民俗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活动已成为全村群众提升文明、展示风采的重要载体。

“我们搭建多样化交往交流平台,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互动中增进感情。”刘韩说,村里根据各族群众的爱好特长,组建涵盖芦笙、布依山歌、苗族舞蹈、锣鼓舞等多元化的“小坡文艺队”,参加清镇“路边音乐会”两场次,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六月六”风情节等活动10余场次。

“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村集体活动提升了凝聚力,消除了隔阂。近几年,通过开展活动,村里和睦友爱氛围十分浓厚。”刘韩说。

除了搭建民族多元化交往交流平台,小坡村还大力传承弘扬小坡村老红军杨顺清“勇挑重担 一往无前”的“挑夫”精神。2024年以来,小坡村杨顺清事迹展陈点迎来4000余人参观学习。“我们把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出版了《平凡的圣人》《老红军杨顺清的故事》,录制了广播剧《脊背》,让村民在红色传承中增强认同感。”刘韩说。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更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生。“小坡村红线苗服饰”成功申报清镇市级非遗项目,“杨顺清的故事”被列入贵阳市级非遗项目。2024年以来,邀请贵阳、清镇非遗传承人到小坡村开展特色手工艺培训两期,80余人次参训。

记者 易颖


来源:贵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