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再现致癌物质,5款降压药被召回!高血压患者需要停药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6:40 1

摘要:药吃了一半,新闻炸了锅:“5款降压药因检出致癌杂质被紧急召回!”这事儿听起来就像吃饭吃到一半,突然被告知锅里有老鼠。可问题是,高血压不是说停就能停的病,药又不能随便不吃,那到底该怎么办?

药吃了一半,新闻炸了锅:“5款降压药因检出致癌杂质被紧急召回!”这事儿听起来就像吃饭吃到一半,突然被告知锅里有老鼠。可问题是,高血压不是说停就能停的病,药又不能随便不吃,那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降压药“出事”了。早在几年前,沙坦类药物就曾因含有亚硝胺类杂质被召回过一次。这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药物虽是救命的工具,但也不是全然无害的“仙丹”。它是严格控制下的“风险与收益”平衡,关键看怎么用、怎么理解。

很多人一听到“致癌物”三个字就谈药色变。致癌物并不等于“吃了就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东西,比如腌制食品、烧烤、甚至太阳光中紫外线中,都含有某种等级的致癌因素。关键在于剂量、频率、暴露时间和个体差异。

这次被召回的药品中,主要是部分批次的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和奥美沙坦。这些药物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生产过程中一些杂质控制不到位,特别是亚硝胺类杂质。这个杂质的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它在我们腌菜、腊肉里也常见,只是剂量更低。

关于“停药”,真正需要做的,不是自己拍脑袋决定,而是回归最靠谱的一件事:用药安全不能靠感觉,必须依赖医生的判断。高血压是慢性疾病,不吃药可能导致血压失控,风险远大于这点可控的杂质暴露。

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一个概念:药物的安全性并不是“零风险”,而是“可接受风险下的最大获益”。这就像是开车,永远有事故的可能,但你不会因此就一辈子走路吧?关键看有没有系好安全带和遵守交通规则。

如果你正在服用这些药物,别慌。先看自己手头的药是不是召回批次。包装盒上有生产批号,看不懂可以拿去社区医院或者药店请人帮忙查。药品批号就像身份证号码,只有特定批次才有问题,别一刀切地全扔了。

中国药监体系对药品的监管已经越来越严格,这种召回机制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纠错”的健康机制。它说明系统在运转,而不是出了问题才知道慌。药品召回制度就像是食堂的“回锅检验”,不是坏事,是好事。

另外一个误区是,很多人一听到药物问题就想“转向保健品”,觉得“天然的就是安全的”。这可真是个大坑。保健品不等于药品,它们没有治疗作用,监管也不一样。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本不可类比。

还有人问,既然药有风险,那是不是可以靠“食疗”降压?这话听着舒服,可现实是,高血压的核心不是吃啥,而是控制血压数值的稳定性。你可以吃再多芹菜、喝再多苦瓜汁,血压照样飙高。饮食辅助可以,但不能替代药物。

当然了,日常生活中,控制血压也不是光靠药。限盐是个很有力的手段。中国人普遍吃盐多,很多酱油、豆瓣酱、咸菜,都是隐形“钠弹”。有研究发现,每日摄盐量减少3克,收缩压就能降低2-3毫米汞柱。

除了盐,体重控制也是关键。每减轻1公斤体重,血压大约下降1毫米汞柱。别小看这1毫米汞柱,对心脑血管的压力可是实打实地减轻了。所以饭少吃一口、每天多走两站地,都是在给血压“松绑”。

规律作息也别忽视。熬夜、应酬、情绪暴躁,都是血压的“推手”。别总盯着药片不放,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个“无形的处方”。睡得好、心态稳,是任何降压药都比不上的“天然利器”。

不过话说回来,降压药的问题为什么会反复出现?根源在于原料药的生产环节。这部分通常是全球供应链的一环,很多原料不是一个国家独立完成。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影响到的就是全球的药品质量。

别把“药品问题”看成是某个国家的错。它是一个全球性挑战,就像疫情一样,没有谁能独善其身。我们能做的,是提升整个社会对药品质量的理解与监督能力,全民健康素养是一剂长效“疫苗”。

说到底,药物的风险从来都不是“有没有”,而是“知不知道”“控不控制得住”。对患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一听风声就乱,而是学会基本的健康判断力。信息辨识能力,是现代人最需要的“健康技能”。

别忘了,真正让人受害的,往往不是药物本身,而是“恐慌后的盲目行动”。比如有些人一停药,血压飙升,最后反而进了医院。与其恐惧,不如学会“冷静识别”。健康决策能力,是你对自己负责的第一步。

一个有趣的对比:古代人靠望闻问切判断病情,现在的我们,信息那么多,却常常判断失准。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我们缺少基本健康常识的武装。知识越多,恐慌越少,信任越多,焦虑越少。

如果你是正在吃这些药的患者,第一时间别乱停药,第二时间去核对批次,第三时间咨询专业人士。不要在朋友圈里找答案,科学信息来源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还有一点很现实:心理压力也会让血压“无声上调”。每一次焦虑、每一条负面新闻、每一次自我怀疑,都是看不见的“升压剂”。学会稳定情绪,比盯着药盒发愁更重要。

最后说一句,药品问题不是“怕就不吃”,而是“知而慎用”。就像坐飞机不是没有风险,但你也不会因此天天走路去外地。风险接受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成熟。

一句话总结今天的事:不是所有“召回”都要恐慌,不是所有“致癌物”都等于癌症,不是所有“停药”都是明智。保持理性、提升认知、行动谨慎,是对健康最好的呵护。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丽.药品中亚硝胺类杂质的控制与检测方法研究[J].中成药,2021,43(6):1365-1370.
[2]张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健康教育干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9):119-121.
[3]魏巍.降压药物安全性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4):145-147.

来源:药师健康指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