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摊摊手,回答挺简单:挺好啊,算是成年人世界的“常识代言人”。但常识这东西,保质期短得跟超市货架上的牛奶一样,眼睛一眨可能就过期。
有人跑来问我,对张雪峰怎么看。
我摊摊手,回答挺简单:挺好啊,算是成年人世界的“常识代言人”。但常识这东西,保质期短得跟超市货架上的牛奶一样,眼睛一眨可能就过期。
今天的真理,明天就能被改写成段子。
想想土木神话。当年谁敢说它会坍塌?十年前工地一开,彩带飞舞,老板发烟发表讲话,排场不比婚礼差。那时候喊一句“学土木前途光明”,就是顺应现实的常识。如今看回去,才觉得笑话。
人们都有个毛病,事后诸葛亮。
真让你穿回去,当年敢大声提醒别人别报土木?未必。
如今大家口口声声AI、芯片、大数据,仿佛捧着未来的金饭碗。可几年后呢?万一它们摇身一变成下一个土木呢?问题根本不在于张雪峰说得对不对,而在于:
今天的对,将来还算数吗?
很多人骂他功利主义。
说实话,没毛病。他确实拼命劝年轻人往好就业的地方靠,劝人绕开天坑。可你想想,普通家庭的孩子,哪有资本赌一把“高风险高回报”?十几年苦读,结果一脚踩空,满盘皆输。
那种风险,普通人根本消化不起。
对于他们来说,选择热门专业不是功利,是风险规避。想的不是发财,而是别饿死。职场就像零和博弈,你不往好就业的地方冲,难道还报个冷门,等着奇迹?
这年头,神佛都忙着打工,没空给你开挂。
可尴尬的是,就算你小心翼翼,也未必能避开风险。热门能烂尾,冷门能翻红。计算机当年多火?扩招几年后,程序员满大街,前浪一个个躺平。社会逻辑不是象棋,讲究布局和算计,而是骰子,讲究运气和概率。
你能做的,只是别把自己逼进绝境。
“深谋远虑”听起来很高级,可现实里,作用有限。再缜密的计划,也挡不住命运出老千。自然界早就告诉我们:有R型繁殖和K型繁殖。
前者量大随机,后者少而精致。
教育选专业,家长通常是K型——铺路、设计、谨慎。可社会变幻无常,十年就翻一次盘。你精挑细选的专业,几年后可能跌下神坛;你随手选的爱好,反倒成了风口。
不少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回过头一看才发现,当年的选择压根不是现在的路。命运就是喜欢拐弯,偏不按你的规划走。
规划像GPS,能给你指路,但保不了不堵车。要想活得舒服点,得多点R策略,敢试、敢乱撞、敢折腾。
所谓走弯路,有时恰恰是下一个机会的开端。
还有个老问题:大学到底在干嘛?
很多人吐槽大学不教技术,好像没教“立马能用”的东西就等于白上。真得问一句:你把大学当编程培训班了吗?
大学从来就不是职业速成所。它的任务,是锻炼你的思维肌肉,教你推理、质疑、学习、沟通。就业只是副产品,根本不是全部。
学哲学的,难道全去当哲学家?
学计算机的,也不是人人都会写代码。
大学的真正价值,是让你拥有不断重启和转向的能力。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行业更迭比短视频还猛。靠选对一个专业来一劳永逸,是奢望。真要稳,不是赌哪条赛道,而是让自己具备“切换”的能力。
能再学习,能再转向,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所以别再为填志愿焦虑不堪,不如先想想两个问题:我真正擅长什么?我愿意在哪个方向长期打怪升级?热爱才是能撑过周期的燃料。
一个人要在讨厌的地方硬撑成功,那是对生命的消耗。
说到底,张雪峰的建议,我能理解一部分。
他提供了一张“当下最优解”的地图,帮助普通人少走弯路。问题是,这地图有有效期。传播得越广,失效得越快。
因为当所有人都往同一个出口挤,那就不再安全。
真正的智慧,不在地图,而在导航。你要知道,今天的真理,明天可能就是陷阱。能做的,就是在不确定里保持学习,在随机里寻找方向。
因为命运没有剧本。选专业也好,选行业也罢,别想着“一选定终身”。
别怕随机,别怕变化。
赢家不是能预测未来的人,而是能在未来随时重新出牌的人。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