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刷医药板块走势,有个细节特别扎眼:创新药指数近一个月涨了18%,比创业板指多涨了10个百分点,好几只龙头股悄悄站上年内高点。再翻后台数据更惊喜:北向资金近三周净买创新药板块52亿,公募基金持仓占比从2.8%回升到4.1%,连平时冷清的创新药论坛都挤满了人。
今天刷医药板块走势,有个细节特别扎眼:创新药指数近一个月涨了18%,比创业板指多涨了10个百分点,好几只龙头股悄悄站上年内高点。再翻后台数据更惊喜:北向资金近三周净买创新药板块52亿,公募基金持仓占比从2.8%回升到4.1%,连平时冷清的创新药论坛都挤满了人。有人说“创新药的苦日子熬到头了”,有人问“这是真机遇还是假反弹”,还有老股民晒出三年前的持仓叹“终于看到点希望”。这轮创新药行情,不是瞎炒概念,是政策、业绩、资金凑齐了“三驾马车”,得把A股创新药的“真东西”扒透,才知道怎么抓机遇。
先别被“历史性机遇”的说法冲昏头,得先搞懂:创新药为什么现在能“翻身”?不是突然冒出来的风口,是之前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终于松了,每一座都和咱们的持仓直接相关。
第一座松绑的山是“医保谈判的温度”。前几年一提医保谈判,创新药企业就头疼——动辄50%以上的降价,虽然能快速进医保放量,但利润薄得像纸。比如某款抗癌药,年销售额从8亿涨到25亿,可净利润反而降了10%,就是因为降价太狠。但今年不一样,医保谈判明确“对全球首创、临床价值高的创新药,降价幅度适当放宽”,甚至有两款PD-1抗体(抗癌药)降价不到20%就进了医保。这不是“不砍价”,是“给创新留利润”——企业有钱赚,才敢投10亿、20亿搞研发,这是行业回暖的根基。
第二座松绑的山是“出海的突破”。以前国内创新药出海,大多是卖到东南亚、拉美这些新兴市场,赚点“小钱”;今年不一样,好几家公司敲开了欧美日的“大门”。比如某生物药企的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在欧洲获批治疗乳腺癌,单药年销售额预计能破20亿美元;还有家公司的降糖药,在美国通过一致性评价,直接进入沃尔玛、CVS这些连锁药房。更厉害的是“海外授权”——某公司的双抗药刚进入二期临床,就被国际巨头以5亿美元预付款+销售分成拿下授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出海能赚钱,企业的业绩就有了“第二增长曲线”,不是只靠国内市场“内卷”。
第三座松绑的山是“资金的回流”。2022年到2023年,创新药是“弃子”——公募基金持仓占比从5.2%砍到2.8%,不少创新药基金规模拦腰砍,股票跌了60%以上。但今年三季度开始,资金悄悄回来了:北向资金近三个月净买创新药板块52亿,重点买的是有出海订单、研发管线扎实的龙头;私募也在加仓,某百亿私募的医药基金,创新药持仓占比从15%提到30%。资金回来不是瞎买,是看到了“业绩反转”的信号——今年上半年,A股创新药企业平均营收增长18%,净利润增长25%,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这才是资金敢进场的底气。
三座大山一松,创新药的“机遇”就不是空话了。但A股创新药公司有120多家,不是所有都能抓住机遇,得学会分“真创新”和“蹭热点”,这才是关键——买对了是机遇,买错了还是坑。
先看“真创新”的三类公司,每一类都有明确的“业绩抓手”:
第一类是“出海龙头”。不是简单“卖药出去”,是“技术被国际认可”。怎么判断?看两个指标:一是海外收入占比,至少要超过15%,而且是欧美日市场的收入,不是新兴市场;二是海外授权金额,有没有拿到过1亿美元以上的预付款,授权的是不是“全球权益”(不是只授权某一个地区)。这类公司的业绩有“确定性”,比如某出海龙头,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28%,净利润增长32%,股价虽然涨了不少,但估值还没到历史高位,还有空间。
第二类是“研发管线扎实的公司”。不是一年推一个“me-too”药(跟仿别人的药),是有3-5个“全球首创”(first-in-class)或“中国首创”(best-in-class)的管线。怎么看管线?别只看“有多少个在研药”,要看“在研药的临床阶段和适应症”——比如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晚期肺癌这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而且已经进入三期临床的管线,才是“硬通货”。某公司在研的阿尔茨海默病药,全球还没同类产品,现在进入三期临床,一旦成功上市,就是百亿级别的市场,这类公司的“未来价值”值得等。
第三类是“产业链上游的刚需品”。创新药研发、生产离不开CRO(研发外包)、CDMO(生产外包)公司,这些公司不用承担研发失败的风险,只要行业研发投入增加,它们的业绩就稳涨。怎么选?看“海外订单增速”——比如某CRO公司,今年上半年海外订单增长50%,主要帮辉瑞、罗氏这些国际巨头做临床试验;某CDMO公司,拿到默沙东的新冠口服药代工订单,产能利用率满负荷。这类公司是“创新药行情的缓冲垫”,就算个别创新药企业研发失败,它们的业绩也不会受太大影响,适合稳重型投资者。
再看“蹭热点”的公司,得避开三类坑:一是“转型创新药的传统药企”,以前做仿制药,近几年才喊着“转型创新”,但研发投入占比不到5%(真创新公司一般超15%),管线里全是“me-too”药,这类公司涨得快跌得更快;二是“只有一个早期管线就炒概念的公司”,某款药刚进入一期临床,就喊“全球首创”,连临床数据都没公布,股价先涨50%,这类是“空中楼阁”;三是“出海只靠东南亚市场的公司”,海外收入全来自越南、印度这些地方,单价低、回款慢,算不上“真出海”,只是蹭热点。
有人会问:“现在上车创新药,晚不晚?”其实不用纠结“早晚”,要纠结“买什么”。如果买的是前面说的“三类真创新公司”,就算短期回调,长期也能跟着行业成长;如果买的是“蹭热点的公司”,就算现在涨,也可能套在山顶。就像老股民说的:“创新药是慢赛道,不是赚快钱的地方,得看3年、5年的研发管线,不是看3天、5天的股价涨跌。”
还有个更实在的提醒:创新药研发有“高风险”,就算是“真创新公司”,也可能出现研发失败、临床数据不及预期的情况。比如某龙头公司的某款抗癌药,三期临床数据不如预期,股价一天跌了20%,这就是行业风险。所以别满仓押一只创新药股,最好选3-5只不同细分领域的(比如一只出海龙头、一只CRO、一只研发管线公司),分散风险——机遇要抓,但风险也得扛得住。
说到底,创新药的“历史性机遇”,不是“所有公司都涨”,是“真创新公司的价值回归”。前几年行业跌得狠,是因为“预期太满、业绩没跟上”;现在行业回暖,是因为“预期落地、业绩能兑现”。咱们小散抓机遇,不是跟着喊口号,是学会看“医保谈判的幅度”“出海的订单”“研发的投入”,这些实打实的东西,才是股价的“压舱石”。
你们手里有没有创新药股?是买的龙头还是细分赛道?觉得这轮机遇能持续多久?欢迎在评论区聊一聊,互相给点选标的的底气。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