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渐入真道”,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像泡一壶老茶,第一泡青涩,第二泡醇厚,第三泡方得真味。可“得道”却不是攥住了什么具体的物件,它更像清风穿堂,过了无痕,“实无所得”四字,道尽了其中玄机。就像有人学画,初时执着于技法的“得”,画得越像越得意;后来才懂,真正的“得
读“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如叩开一扇虚掩的门,在“得道”与“无得”的辩证里,触到了修行最本真的温度。
“渐入真道”,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像泡一壶老茶,第一泡青涩,第二泡醇厚,第三泡方得真味。可“得道”却不是攥住了什么具体的物件,它更像清风穿堂,过了无痕,“实无所得”四字,道尽了其中玄机。就像有人学画,初时执着于技法的“得”,画得越像越得意;后来才懂,真正的“得道”是放下对“像”的执念,让笔墨随心境流淌,此时看似“无得”,实则得了艺术的真髓。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这让我想起那些照亮他人的人。孔子周游列国,不是为了给自己挣个“圣人”的名头,而是要把“明德新民”的种子播撒出去;佛陀立誓“众生不成佛,吾誓不成佛”,也是要带着众生同登彼岸。这“得道”,从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满,而是兼济天下的担当。就像园丁养花,不是把花养在温室独自欣赏,而是让花香散入人间,这才是养花的“得道”之境。
有人把“得道”当成躲进小楼的孤僻,可文中说的“能悟之者,可传圣道”,分明是要把道的火种传递下去。就像老师教书,不是把知识锁在自己脑子里,而是倾囊相授,让学生们再去照亮更多人。这种“传布圣人心法”的过程,才让“得道”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合上书,窗外的蝉鸣正好。忽然明白,这“得道无得”的真意,就藏在生活的每一次付出与传递里。它不是占有,而是分享;不是停滞,而是流动。在这份“无得”的洒脱与“传渡”的热忱里,道,才真正活了起来。
来源:蔡驷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