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武夷藏佳茗:非遗女传承黄有俤与大红袍的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5:55 1

摘要:简介:黄有俤福建武夷山诗睿岩茶厂负责人,是武夷山大红袍窠窠嘉品牌创始人。武夷山古法制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有的女性传承人之一。武夷山大红袍高端茶文化的传播者。

作者:牛伟 刘安科

简介:黄有俤 福建武夷山诗睿岩茶厂负责人,是武夷山大红袍窠窠嘉品牌创始人。武夷山古法制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有的女性传承人之一。武夷山大红袍高端茶文化的传播者。

在武夷山的云雾缭绕间,藏着一款牵动无数茶人的心的奇茗 —— 大红袍。它不仅是乌龙茶家族中的佼佼者,更是承载着千年历史与匠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而在守护这份 “茶中珍宝” 的队伍里,黄有俤这位女性传承人的身影格外夺目。她冲破武夷山制茶 “传男不传女” 的传统束缚,凭着对大红袍深入骨髓的热爱,将古老的制茶工艺与现代智慧巧妙融合,既守住了茶叶最本真的滋味,也让大红袍的文化故事飘向了更远的地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大红袍的奇妙世界,探寻它的独特魅力,以及黄有俤与这份非遗技艺之间深厚的缘分。

名品大红袍:自带传奇色彩的 “茶中王者”

若论茶界谁能称得上 “王者”,武夷山大红袍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候选!作为中国的特种名茶,它不仅品质上乘,背后还流传着几个让老武夷山人津津乐道的小故事。

相传在 1385 年,明朝洪武十八年,有位名叫丁显的举子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肚子疼得厉害,恰巧遇到天心寺的一位和尚。和尚取出自己珍藏的茶叶,泡了一杯给丁显喝,没想到喝完后疼痛立刻就缓解了。后来丁显考中状元,特意回到武夷山向和尚道谢,询问茶叶的出处。得知茶树所在后,他脱下身上的大红袍,绕着茶丛走了三圈,把红袍披在了茶树上,“大红袍” 这个名字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状元还特意用锡罐装上一些大红袍,带回了京城。

回到京城后,又恰巧遇上皇后生病,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状元想起自己带回的大红袍,就把茶叶献了上去。皇后喝了茶之后,身体渐渐康复,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了一件红袍,命令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窠” 读 kē),把红袍披在茶树上,以此彰显皇恩。同时,皇上还派人看守茶树,采摘制作的茶叶都要全部进贡给朝廷,不允许私人藏匿。从那以后,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了专供皇家享用的贡茶,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被更多人所熟知。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都会穿着大红袍,把袍子解下来挂在贡茶的树上,武夷山岩茶也因此更被人熟知为大红袍。

大红袍之所以如此珍贵,还和它的生长环境与产量有关。武夷山海拔超过两千米,属于高山地区,这里的大红袍茶树栽培起来十分困难,所以产量一直很稀少。而被大家公认的正宗大红袍,仅仅是生长在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就算在产量最好的年份,这些茶树产出的茶叶也不过几百克。现在,这几棵母株大红袍已经不允许采摘了,还专门安排了武警站岗守护。能让国家为几棵树安排武警站岗,足以看出大红袍的珍贵程度。

在民国时期,一斤大红袍就价值 64 块银元,按照当时的物价,这些银元能兑换 4000 斤大米。前几年,有九龙窠大红袍茶叶被拿到市场上拍卖,仅仅 20 克就拍出了 15.68 万元的高价,创下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即便到了现在,大红袍已经被大面积栽培种植,但高端的大红袍价格依然不菲,动辄就是万元一斤起步,有些品质更好的,甚至能达到几万元、十几万元一斤,数量依旧十分稀少。

文化大红袍:内外兼修的品质与讲究的饮茶习俗

别看成品大红袍的外形不算美观,条索紧紧缠绕在一起,颜色黑乎乎的,像烧焦的木炭一样,但一旦冲泡开来,它的 “真面目” 就显露出来了。冲泡后的大红袍,汤色橙黄明亮,茶叶呈现出红绿相间的颜色,十分好看。它品质最突出的地方,就是香气浓郁,带着独特的兰花香,香味高雅而且持久,“岩韵” 非常明显。

除了和普通茶叶一样,具有提神醒脑、帮助思考、消除疲劳、促进唾液分泌、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解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大红袍还具有预防癌症、降低血脂、延缓衰老等特殊功效。而且大红袍特别耐冲泡,就算冲泡七八次,茶汤里依然能保留淡淡的香味。

要想真正品尝到 “大红袍” 的美味,还必须按照 “工夫茶” 的程式来,用小壶小杯慢慢细品慢饮,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款岩茶之巅的禅茶韵味。品饮大红袍时,特别注重 “活、甘、清、香” 这四个字。也正因为它外表普通却价值珍贵,所以大红袍有着 “乞丐的外表,皇帝的身价” 的美誉。自古以来,大红袍大多以贡品的身份出现,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轻易品尝到的。

最让武夷山人骄傲的,就是大红袍有别于其他乌龙茶的特殊功效。它是高端茶、生态茶、健康茶、品牌茶,更是名贵茶。大红袍中富含钾、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还能分离出草酸、单宁酸和懈皮黄等对人体有益的混合物,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也正因如此,武夷山地区患恶性肿瘤的人很少,百岁老人却随处可见,而且这些老人的身体都十分硬朗。

说到大红袍的饮茶文化,就不得不提武夷十八道茶艺,每一道都充满了讲究。首先是 “焚香静气”,点燃檀香,营造出幽静、平和的氛围;接着是 “活煮山泉”,泡茶最好用山溪里的泉水,煮到刚刚沸腾的时候最合适;然后是 “孟臣沐霖”,也就是烫洗茶壶,“孟臣” 是明代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家,后来人们就常用 “孟臣” 来指代名贵的茶壶;之后是 “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 是清朝初期擅长制作茶杯的人,后人也把名贵的茶杯称为 “若琛杯”。

接下来是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进紫砂壶里;“悬壶高冲”,将盛着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往壶里冲水,高冲能让茶叶充分翻动;“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茶汤表面的白色泡沫,让茶叶保持清新洁净;“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这样既能洗净茶壶外表,又能提高茶壶的温度,“重洗仙颜” 还是武夷山的一处石刻;“游山玩水”,把茶壶底部沿着茶盘边缘旋转一圈,刮掉壶底的水,防止水滴进茶杯里;“鉴赏三色”,认真观察茶杯里茶水从上到下呈现出的三种不同颜色;“喜闻幽香”,细细嗅闻岩茶散发出的香味;“叶嘉酬宾”,把武夷岩茶拿给客人观赏,“叶嘉” 是宋代苏东坡对武夷茶的称呼,意思是茶叶品质优良。

之后便是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个茶杯里斟茶水;“韩信点兵”,当壶里的茶水剩下不多时,就往每个茶杯里一点点斟满;“初品奇茗”,在观察完汤色、闻过茶香之后,开始品尝茶的味道;“游龙戏水”,选一条条索紧致的干茶放进杯中,再斟满茶水,看起来就像乌龙在水中嬉戏;最后是 “尽杯谢茶”,起身把杯中的茶水喝完。喝茶不仅对健康有益,还能让人少生病、脾气变好,更有助于长寿。

茶女黄有俤:让大红袍文化走向远方的非遗传承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它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制作最复杂的茶类之一。大红袍的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而精制过程主要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这些复杂的工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男人的 “专利”,制作过程既耗费体力,又非常考验火候和制茶的手艺。

也正因为如此,在武夷山地区,制茶师傅一直是 “重金难聘” 的人才。大红袍制作工艺复杂,价格又居高不下,所以对大红袍品质的把控非常重要。而且,制茶师傅们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手艺轻易传给别人,因为一旦掌握了这门手艺,在武夷山地区就相当于有了 “金饭碗”,能拥有稳定且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武夷山地区的大红袍制作工艺,还一直有着 “传男不传女” 的习俗。一方面是觉得女人的体力相对较差,而大红袍的制作过程需要不少体力活;另一方面则是担心把手艺教给女孩后,女孩出嫁时会把这门手艺带到外姓家族,导致自家的技艺外流。

但生于武夷山地区的黄有俤女士,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她自小就对武夷山的大红袍有着刻入骨髓的热爱,每天都会在近千亩的茶园里,跟着祖父和父亲学习采茶、制茶的工艺,即便过程辛苦,也乐在其中。黄有俤的祖父现年已近百岁,是首批国家级古法制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今身体依然硬朗,还经常奔波在茶园之中。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黄有俤从小就开始潜心钻研制茶工艺,在祖父等老师傅的悉心传授下,她刻苦练习古法制茶工艺,同时还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尝试适应现代人的饮茶习惯,开发出了诸如高山水仙、野生肉桂、心头肉桂、坑涧肉桂、百年老枞生态肉桂等多个系列的产品,让大红袍的品类更加丰富,满足更多人的口味需求。

不仅如此,黄有俤还积极地推动大红袍文化的传播,她不断地从茶园走向茶楼,从福建武夷山走向全国的各个地方。在新疆、山西、云南、东三省、广东、深圳、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都留下了她的足迹。黄有俤女士不辞辛劳,主动拜访政界、军界、文化界、演艺界、企业界等各个领域的名人名家,向他们详细讲述大红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故事,热情地宣传她所热爱的大红袍茶文化。

黄有俤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饮茶历史的国度,饮茶是一种优雅的行为,代表着中庸平和的和平文化,这与喝咖啡所代表的浪漫文化不同,也与喝冰水、吃冰淇淋所代表的 “野蛮” 文化有着明显区别。经常喝茶的人,不仅会培养出更高雅的气质,还容易练就不急不躁、不争不抢的高贵品质,这与喝烈酒、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所代表的霸道文化截然不同。

黄有俤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在武夷山地区看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关于大红袍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宣传出去。她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来到武夷山,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这里的茶文化,品尝到正宗的大红袍,让每一个她认识的人都能健康平安、少生病,并且拥有长寿的人生。

作者:牛伟 书法家、资深媒体人、知名文化学者

刘安科 独立文化学者、中青锐评专栏撰稿人

来源:中青品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