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首歌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故作词人陈彼得曾说:“我当时帮凌峰写过这个歌,如果有轮回,我愿意投生再回到中国,这是我心里所想,我这一辈子,就是要做中国人。”
2025年“湾区升明月”晚会的舞台上,80岁的凌峰唱响《吾爱吾国》。
这首歌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故作词人陈彼得曾说:“我当时帮凌峰写过这个歌,如果有轮回,我愿意投生再回到中国,这是我心里所想,我这一辈子,就是要做中国人。”
2025年“湾区升明月”晚会,凌峰在演唱中忍不住潸然泪下,他回望大屏幕上同步播放的“九三阅兵”场面,抬手敬礼。
图源:中国日报 邓永安
“我舍不得她,因为她是我心爱的祖国”,这句话是歌词,也是台湾歌手凌峰一生的羁绊和信念。
从眷村孩童到两岸文化摆渡人,凌峰用镜头、歌声与步履,书写了最赤诚的篇章。
对祖国的思念镌刻在血液里,“我要回家”
凌峰本名王正琛,1945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4岁随父迁台。凌峰自幼居住在台北眷村,他见过父辈唱着《我的家在松花江上》泪流满面的场景,也曾陪父亲在香港踮起脚尖远眺大陆。凌峰回忆起在自己眼中“霸道”的父亲第一次回到家乡,八尺男儿长跪在祖坟上嚎啕痛哭。
上世纪八十年代,凌峰在岛内的事业蒸蒸日上,他凭借《出外人》、《船歌》等歌曲在台湾走红,其主持的综艺节目也创下了高收视率。然而,凌峰却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到大陆拍摄纪录片。“我要回家,我决定要拍《八千里路云和月》”,凌峰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我希望能够借此慰藉台湾眷村人对故乡的思念”。
"I want to go back to my motherland," Ling Feng said. “So, I've decided to make a documentary called 'The Journey of Poetic China'. I hope this work will bring solace to the residents of the 'Juancun' villages, who yearn for their homeland.”
1987年,凌峰与中新社伙伴一起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图源:中新网
1987年,凌峰冲破重重阻挠,毅然来到大陆拍摄电视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亦成为首位到大陆拍片的台湾艺人。两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敦煌壁画到黄河涛声,从市井烟火到文化古迹,他用镜头记录下300多集素材。
1989年6月2日,《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台湾播出,每周五晚,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节目里的大陆风情,老人们互相打听:
“今天播哪里?”
“该播你的家乡了吧!”
这个纪录片一度掀起了台湾老兵到大陆寻根的热潮,成为一部以文化力量推动两岸交流的作品。它是台湾第一个介绍大陆风土民情的电视节目,播出了六年之久。
“是多少磨练和多少眼泪,才能够站在这里”
凌峰不仅是第一位到大陆拍片的台湾艺人,还是第一位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台湾艺人。
1990年,凌峰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演唱《小丑》。演唱开始前,他主动走近现场观众,还特意对拍摄团队说:“90年代,我觉得海峡两岸的距离应该更近一点”。
1990年春晚舞台上,伴随着《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片段,歌声响起,这一幕成为打动一代人的经典记忆。“节目结束后我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叫‘小丑’‘小丑’,我高兴地蹦起来了”,凌峰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动情地回忆当时的情景。
正如《小丑》歌词所唱,“是多少磨练和多少眼泪,才能够站在这里”。凌峰说:“经历了很多磨难,但最后收获的是喜悦,是两岸的信赖。”
"I have been through many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but what I gained in the end was joy. What matters most is to build trust across the Strait."
“对祖国的归属感是刻在我们骨子里”
从少小离家到耄耋之年再度唱响《吾爱吾国》,他深情演绎的歌曲,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两岸年轻人。
晚会主持人、台湾艺人苏有朋回忆道,“当年我第一次来到大陆演出,是凌峰带我过来的。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台湾艺人来到大陆演出,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图源:中国日报 邓永安
同场表演的台湾艺人邱胜翊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看到凌峰的表演,自己觉得很感动。
同场表演的内地青年歌手、舞者刘宇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吾爱吾国》将两岸情感紧密相连;对祖国的归属感,深深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骨子里,无需向任何人证明。
"The song strengthens the ties that bind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This shared connection to the motherland is something every Chinese person feels deeply — this is not something that needs to be proven to anyone."
图源:中国日报 薛婧琪
凌峰用镜头记录过山河,用歌声吟唱过深情,用步履丈量过乡愁。这份跨越海峡的赤子之心,早已超越个人命运,成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更照亮了后人继续前行的道路。
记者:薛婧琪 倪雪纯 杨子锐
文案:李想 郑宛莹
编辑:史小凤
跟着China Daily
精读英语新闻
“无痛”学英语,每天20分钟就够!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