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倂心阴、心阳在人体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平衡,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机体的阴阳对立统一态势一旦遭到破坏,体内便产生了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就会出现诸多的症候。归纳起来有虚证和实证两大类。虚证有: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气虚。实
倂心阴、心阳在人体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平衡,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机体的阴阳对立统一态势一旦遭到破坏,体内便产生了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就会出现诸多的症候。归纳起来有虚证和实证两大类。虚证有: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气虚。实证有:痰火扰心,痰蒙心窍,心火上炎,心血瘀阻八个症候群,各症候有别,其治疗方法则也不同,必须详细辨别属之何证,才能正确的树立治疗法则。 在临床上才能真正的达到治疗目的,使疾病得到康复。
一、 心气虚
本证涵盖现代医学中某些虚弱症状、神经官能症、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只有出现以下症状的患者,方可接受治疗。
本证的成因主要为:随着年龄增长,脏器功能逐渐衰退,风湿性损伤导致心气受损。汗液作为心之液,若因某些原因导致大量出汗,会损伤阴液,进而导致气虚,形成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心悸、自汗、气短,且在活动后症状加重。舌质淡、苔薄白、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脉象虚弱无力。
本证的病理机制为: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心气不足会导致鼓动无力,气血无法正常运行。心气内虚,导致心无所主,感到心中慌乱,仿佛有所失落,因此出现心悸。"动则气耗",所以活动后心悸症状加剧。清代医家成无己指出:"气虚者,由于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心气虚弱,心血不足,血不能上冲于面,故面色苍白;心开窍于舌,心气不足则舌淡苔白;心合于脉,心虚则脉亦虚,或气来不匀,气血运行不畅,不能连贯于脉,故见脉结代。
二、心阳虚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的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律不齐,休克等中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由于脏衰日久,导致气虚,气虚则阳气不足,可发为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悸,自汗,气短,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或结代。
本证的机理是:心气虚损,日久导致阳气不足,阳气不能输布温煦,故见形寒肢冷。阳气不达于面则面色无华。心液失阳之敛,则卫阳不固,津液外泄而为自汗,心阳虚则胸阳不振,心脉闭阻故心胸憋闷;瘀阻不通,不通则痛,瘀阻心中则心前区疼痛。口唇紫暗,为淤血之象。心阳虚之严重者,上证加重,气短发为喘不得卧,心悸。心阳虚弱,阳不振则气血运行不畅,甚则凝滞于脉道,故脉结代,舌紫暗。
三、心血虚
本证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证,慢性肾功能不全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由于产后失血,崩漏或外伤出血等因,或七情伤及心脾,血无生化之源;或见久病虚弱,阴血暗耗所致。
本证的症候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无华,眩晕健忘,唇舌色淡,脉细。
本证的病机是:由于产后失血,或其他原因失血。心主血,主神志,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故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血不足,不能上冲于面,故面色无华,唇舌色淡。《灵枢.决气篇》:“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脑失所养则眩晕,此属,“无虚不作 眩也”。血虚不能充盈于脉故见脉细弱。
四、心阴虚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结核,神经官能证,更年期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久病体虚,七情暗伤阴血,致营血亏虚所致。
本证的临床表现:心神不宁,心悸,心烦,五心烦热,多梦盗汗,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本证的病机:心主血,血主阴,阴血不足则心悸,心神失养则心神不宁,血不养心则心悸,心烦,口干。《证治汇补》:“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神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擎端也”。心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低热,五心烦热,潮热;因为入睡以后阳附于阴,阴虚则阳无所附,故见以上烦热。心阳虚阳无所附,心液随阳外溢而为盗汗,舌红脉数乃心阴不足之证。
五、 痰火扰心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癔病,狂躁型精神病,具备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久化痰,肝气夹痰上涌,发病更为急骤而严重。若气郁日久不解,不仅停湿生痰,还可气郁化火,痰与火互结,则成痰火,痰火扰心窍则致本证。故《证指南医案》一书中说:“狂由大惊大怒……故火炽而痰涌,心窍为之闭塞。”
本证的临床表现:狂燥不安,哭笑无常,语无伦次,打人骂人,心悸,心烦,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红口赤,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苔黄腻舌红,脉弦滑而数。
本证的病机:肝经郁火,炼液成痰,或素体痰盛,痰于火结,而成痰火。痰火扰心,心神失养,致心神失常,故神志错乱;火为阳,阳主动,故表现兴奋状态,打人骂人是心火亢盛的表现。故《经.阴阳脉解》篇“四肢者,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登高而歌,热盛于身,故弃衣而走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不避亲疏”。舌脉乃为有实热之证。
六、痰蒙心窍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抑郁型精神病,癔病,癫痫、等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由于精神刺激,如抑郁,过度思虑,伤及肝脾,脾不运湿,湿滞生痰;一则是由于肝气抑郁,郁火内生,肝热偏亢,热灼津液成痰,是为痰热,即痰火,痰生即成,不可转化,与风相结合,成为风痰;与寒痰结成为寒痰;与火相合成为痰火等。痰之为病甚杂,这里仅介绍湿痰阻心,心神受扰,而出现精神错乱,或意识不清等证。
本证的症候:神志错乱,意识不清,自言自语,低吟慢唱,旁若无人,举止失常。甚则昏倒于地,不醒人事,喉中痰鸣,漉漉有生,舌苔白腻,脉沉弦滑。
本证的机理:湿为阴邪,湿痰扰心,心窍被蒙而出现的一系列精神失常的病理表现。故《哀中参西录》说:“癫者……心与脑相通之窍络尽皆瘀阻,是神明扰乱也”。若本证见意识不清的同时兼有抽搐者,为有风痰。因抽搐一般属于肝风内动,风性动,善行之,故神昏为痰,抽搐为风,故认为本证和风痰相搏有关。
肝阳素盛之体,兼有痰湿者,痰可随肝气上逆,肝阳上升,引起气血逆乱,复兼情绪变动,心神突然受扰被蒙,而发为骤然昏倒,不省人事,痰声漉漉之“中风”证。
七、心火上炎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舌炎,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舌体糜烂,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吐血,尿血等具备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由于过食辛辣,过服或误服温热药,或由于情志郁结,气郁化火;或因六淫内郁化火而成。
本证的临床表现:心中烦热,急燥失眠,舌体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甚则发生吐血。
本证的病机:心火内盛,则心中烦热,火扰心神,则烦躁失眠;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故舌体糜烂,疼痛;心火炽盛,灼伤津液则口渴;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可移至小肠而尿黄,重则火犯阳络则尿血;心主血,血热可妄行而吐血;舌红脉数概属心火上炎之证。若舌体溃破,反复发作,久久不愈者,要考虑阴虚火旺之可能。
八、心血瘀阻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或其他具备本证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在心气虚弱,或心阳虚,推动血液无力的前提下,再加上其他原因,如:情绪激动,劳累受寒,或过食肥腻,饮酒等,致使气血瘀滞而成。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胸痹而痹者,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今阳虚在上焦,所以胸痹痛者也”。《医门法律》:“胸痹总因阳虚,故阴乘之,所以阳虚是本病的根据”。由此可见,心阳不足是引起心血瘀阻的前提。心血瘀阻虽是一个实证,但其成因是由于气虚或阳虚而引起,故称之本虚标实之证。
本证的症候:心悸,胸痛,牵及两肩,时发时止,尤以牵引左臂痛为常见,重者面唇指甲青紫,四肢厥冷,自汗出,舌质暗红,或有紫色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本证的病机:痰浊阻碍胸阳,胸阳不通,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心血瘀滞,脉络阻塞,故心悸,心痛(瘀血重者则刺痛,痰浊重者则闷痛);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肩臂,心与小肠相表里,经气相互影响,故痛势可牵引肩臂(以左侧常见)。心血瘀阻,血流不畅故面唇指甲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心血瘀阻,阳气不能达于四肢,体表,故全身四肢厥冷,自汗出。
来源:张德蕴主任中医师8i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