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AI圈出了个实打实的突破,瑞士有家叫Corintis的公司,用微流体技术把GPU温度降了不少,连英特尔CEO陈立武都专门加入他们董事会了。
最近AI圈出了个实打实的突破,瑞士有家叫Corintis的公司,用微流体技术把GPU温度降了不少,连英特尔CEO陈立武都专门加入他们董事会了。
这事说起来不算冷门,但背后藏着AI芯片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一算力上去就变热”。
要说现在AI有多依赖算力,看芯片功耗就知道,以前训练早期ChatGPT的GPU,功耗大概400瓦,现在的AI加速器,功耗直接翻了十倍还多。
芯片一热就容易出问题,要么运行速度变慢,要么直接影响寿命,传统的风冷、液冷根本扛不住。
这就跟夏天用小风扇吹大功率游戏本似的,表面凉快了,里面核心温度还是下不来,时间长了肯定出毛病。
Corintis这技术不是光说不练,已经跟微软合作做过实测了。
测试的是运行Teams会议的服务器,结果挺让人意外,散热效率直接是现在最先进液冷技术的三倍,GPU内部的硅芯片最高温度降得特别明显。
为啥选Teams会议的服务器做测试?其实很简单,大家开Teams会总爱凑在整点或者半点,这时候服务器突然就忙起来,芯片可能因为超频变得更热。
这种“突然加负载”的场景,最能试出散热技术到底行不行这种贴近实际使用的测试才靠谱,不像有些技术只敢在实验室里摆数据,到了真实场景就掉链子。
传统的散热方式有个大问题,就是“一刀切”,不管芯片哪里热哪里凉,都用一样的力度散热,结果就是热点没压住,温度低的区域还浪费了资源。
Corintis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的散热通道设计特别有意思,学了自然界的样子,做得跟叶脉、蝴蝶翅膀上的纹路似的。
粗一点的“主干道”负责输送冷却液,细一点的“毛细血管”就专门覆盖芯片的热点区域,如此看来,这种“针对性散热”比“全面覆盖”要高效得多,也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光有仿生设计还不够,Corintis还有个叫Glacierware的平台,专门用AI算最优的通道布局。
以前工程师要算这个,可能得花好几天时间,现在用这个平台,几小时就能出结果,还能应对特别多的通道布局可能性。
毫无疑问,AI在这一步帮了大忙,毕竟芯片型号一直在更,要是光靠人手动算,根本赶不上芯片更新的速度。
更关键的一步,是他们把这些微通道直接刻在了硅芯片上,以前散热要靠导热硅脂和铜质均热板,这俩东西看着有用,其实会增加热阻,相当于热量传递的时候多了两层“阻碍”。
现在把通道直接刻在芯片上,冷却液能直接接触到发热的硅晶体管,这两层“阻碍”就没了,热阻一下就降了不少。
搞不清的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小改动,其实这才是打破传统散热瓶颈的关键,从根源上减少了热量传递的环节。
Corintis能走到现在,钱和人也都跟上了最近他们刚完成了24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加上之前的资金,总融资已经有3340万美元,公司估值也到了4亿美元。
领投的是BlueYardCapital,还有好几个投资机构跟投,能拿到这么多投资,也能看出行业对这技术的认可。
这笔融资打算用在三个地方:一是扩团队,从现在的55人加到70人以上,重点招半导体制造和流体动力学算法的人才。
二是搞全球布局,在美国设办公室服务北美客户,在德国慕尼黑建工程中心。
三是提产能,现在已经出货了一万多套冷却系统,目标是2026年做到年产一百万片微流控冷板。
这个产能规划挺实在,既没盲目扩张,也能满足未来的需求。
最让人关注的,还是英特尔CEO陈立武加入了Corintis的董事会。
他可不是刚加入,早在今年3月出任英特尔CEO之前就进来了,最近才官宣。
陈立武在半导体圈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不管是资源还是经验都很丰富,有他背书,Corintis后续的商业化肯定能顺利不少。
更何况英特尔本身就是半导体巨头,说不定未来还有更多合作的可能。
Corintis的核心团队也很有料,CEO雷姆科·范·厄普,之前在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读了硕士,又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拿了博士,2020年还凭两篇芯片散热相关的论文,拿了THERMINIC和IEEEITherm两个顶级会议的最佳论文奖。
公司的技术也源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实验室,科学顾问埃利森·马蒂奥利还是那个实验室的主任,如此看来,这公司从根上就有技术基因,不是那种靠概念圈钱的企业。
总的来说,Corintis这微流体技术不光解决了现在AI芯片的散热难题,还改变了一个行业惯例,以前芯片设计和散热设计是分开的,现在能同步进行了。
以后可能芯片刚设计的时候,就把散热方案想好,不用等芯片做好了再补散热,这能省不少事。
对AI行业来说,这也是个好消息,毕竟算力再强,要是散热跟不上,也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
相信再过两年,等这技术大规模量产了,咱们用的AI产品说不定能跑得更快、更稳定。
来源:由典学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