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 “差一步统一”,最先想到的必是项羽。这位 “力能扛鼎” 的楚将,曾凭巨鹿之战一战封神 —— 率 5 万楚军破釜沉舟,打垮 40 万秦军主力,亲手终结了秦朝的统治。彼时的他,手握天下最精锐的军队,分封十八路诸侯时 “政由羽出”,连刘邦都得乖乖接受 “汉王”
提到 “差一步统一”,最先想到的必是项羽。这位 “力能扛鼎” 的楚将,曾凭巨鹿之战一战封神 —— 率 5 万楚军破釜沉舟,打垮 40 万秦军主力,亲手终结了秦朝的统治。彼时的他,手握天下最精锐的军队,分封十八路诸侯时 “政由羽出”,连刘邦都得乖乖接受 “汉王” 封号,退守巴蜀。可短短四年后,他就被逼到垓下自刎,连 “江东子弟多才俊” 的翻盘机会都放弃了,问题到底出在哪?
核心是两点:战略短视 + 用人偏执。首先是丢了关中这块 “龙兴之地”—— 秦朝能统一,靠的就是关中沃野千里、四塞之固(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进可攻退可守。可项羽灭秦后,满脑子都是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执意把关中分给章邯等降将,自己回彭城(今徐州)当 “西楚霸王”。要知道,彭城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后来刘邦还定三秦后,每次进攻都能直逼项羽腹地,这都是项羽亲手埋下的隐患。
更致命的是用人。项羽出身贵族,骨子里看不起基层人才:韩信早年在他麾下当 “执戟郎中”,多次献计都被无视,最后转投刘邦;陈平原本是项羽的谋士,只因替好友说情就被猜忌,不得不逃到汉营。反观刘邦,连 “胯下之辱” 的韩信、“盗嫂受金” 的陈平都敢用,这一对比,项羽的人才流失就成了必然。等到垓下之围时,身边只剩钟离眜、季布几人,连范增都被他气走,这样的团队,怎么跟刘邦的 “汉初三杰” 抗衡?
其实项羽不是没机会翻盘 —— 鸿门宴上若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或在彭城之战后乘胜追击(当时刘邦已溃不成军,连父亲妻子都被俘虏),天下早就是他的了。可他既放不下 “贵族身段”(鸿门宴上觉得杀刘邦 “不义”),又没看透刘邦 “能屈能伸” 的本性,最终只能在乌江边感叹 “天亡我,非战之罪”,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东汉末年,能真正有实力统一天下的,只有曹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灭吕布、破袁绍、征乌桓,用十年时间统一北方,占据了当时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人口、兵力都是孙刘两家的总和。公元 208 年,曹操率 20 万大军(号称 80 万)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一路逃亡,眼看江东就要唾手可得 —— 可就是赤壁这一战,让他彻底失去了统一的机会,从此形成 “三国鼎立” 的格局。
曹操的失败,不是输在兵力,而是输在骄傲轻敌 + 战术盲区。首先是心态飘了:破荆州后,他给孙权写了封信,说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字里行间全是蔑视。当时贾诩劝他 “先巩固荆州,安抚百姓,再图江东”,他根本不听 —— 毕竟此前他灭袁绍、平北方,从来没打过这么顺的仗,觉得孙刘联军不过是 “以卵击石”。这种骄傲,让他忽略了两个致命问题:
一是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的军队多是北方人,到了长江上晕船呕吐,战斗力大减。为了稳定军心,他听了庞统的 “连环计”,把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虽然士兵能在船上行走了,却给了周瑜 “火攻” 的机会。二是疫病爆发。史书记载,赤壁之战时,曹军 “大疫,吏士多死者”,这跟南方湿热的气候有关 —— 北方士兵没接触过当地的病菌,免疫力低下,军队减员严重。可曹操当时满脑子都是 “速战速决”,根本没把疫病当回事,等到黄盖的 “火船” 冲过来时,连撤退都乱了章法。
更关键的是,他低估了孙刘联盟的韧性。孙权原本还有 “降曹” 的想法,可周瑜、鲁肃力主抗曹,诸葛亮又亲自过江游说,最终形成了 “孙刘联手” 的局面。曹操以为刘备是 “丧家之犬”,孙权是 “孺子可教”,却没料到周瑜能在赤壁打出 “以少胜多” 的经典战役。赤壁之后,曹操退回北方,虽然还能保住 “魏王” 的地位,但孙刘两家趁机壮大 —— 刘备占了荆州、益州,孙权巩固了江东,三国的格局就此定型。曹操后来多次南征,都没能突破长江防线,直到去世都没能实现 “统一天下” 的愿望,只能感叹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东晋十六国时期,苻坚是最接近统一的君主。他在位时,重用王猛,励精图治,用二十年时间统一北方 —— 灭前燕、吞前凉、平代国,甚至把西域都纳入版图,前秦的疆域东起辽东,西到西域,南抵淮河,是当时最强大的政权。公元 383 年,苻坚率 87 万大军南征东晋,想一举结束 “南北分裂” 的局面,可淝水一战,前秦大军全线崩溃,他自己也中箭逃亡,最后被羌族姚苌杀死,前秦也随之灭亡。
苻坚的失败,根源是民族矛盾 + 战略冒进。首先要明白,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而北方当时还有鲜卑、羌、羯等多个民族 —— 这些民族都是被苻坚武力征服的,表面臣服,心里根本不服。王猛临终前反复叮嘱苻坚:“东晋虽偏安江南,但君臣和睦,不可急于南征;要先清理国内的鲜卑、羌人势力,巩固氐族统治。” 可苻坚没听 —— 他觉得自己统一了北方,就等于 “天命所归”,根本没看清前秦 “表面统一、内里松散” 的本质。
87 万大军看似人多,其实是 “乌合之众”:里面有鲜卑慕容氏的军队,有羌族姚氏的军队,还有汉族的降兵,这些人根本不想为苻坚卖命,甚至盼着前秦战败。比如鲜卑慕容垂,表面上支持苻坚南征,暗地里却等着趁机复国;羌族姚苌,后来直接杀了苻坚,建立后秦。淝水之战时,前秦军队稍微后退,就有人喊 “秦军败了”,结果全军大乱,士兵争相逃跑,连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都成了溃逃的借口 —— 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一场 “集体逃亡”。
苻坚的悲剧,在于他混淆了 “武力征服” 和 “人心归附” 的区别。他以为只要占领了土地,就能统一天下,却没意识到 “民族融合” 需要时间 —— 刘邦统一天下后,用了几代人的时间才巩固汉朝统治;李世民灭东突厥后,也用了多年时间安抚少数民族。可苻坚急于求成,既没解决内部的民族矛盾,又没看清东晋的实力(东晋有谢安、谢玄这样的贤臣良将,北府兵战斗力极强),最终只能落得 “身死国灭” 的下场,北方也重新陷入 “五胡十六国” 的战乱。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是寒门出身的 “逆袭典范”。他从北府兵的普通士兵做起,灭桓玄、平孙恩、讨卢循,一步步掌控东晋政权,后来又四次北伐,最远打到长安,收复了洛阳、长安等中原故都 —— 要知道,自 “永嘉之乱” 后,中原已经沦陷 100 多年,刘裕是第一个把旗帜插回长安的南方政权统治者。可就在他准备继续北伐、消灭北魏统一北方时,却不得不紧急南归,最后长安得而复失,统一的机会也彻底没了。
刘裕的遗憾,源于权力根基 + 时代局限。首先,刘裕的权力根基在南方 —— 他是靠北府兵和南方士族的支持才掌权的,而北府兵的家属大多在江南,士兵们长期北伐,思乡情绪严重。更关键的是,公元 417 年,刘裕北伐打到长安时,留守建康(今南京)的核心谋士刘穆之突然去世。刘穆之是刘裕的 “左膀右臂”,负责后方的政务、后勤和权力稳定,他一死,东晋朝廷里的反对势力就开始蠢蠢欲动 —— 有人想趁机夺权,有人想扶持其他宗室,刘裕要是不回去,辛苦打下的权力就可能 “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次,当时的北魏已经崛起。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虽然实力不如前秦,但战斗力极强,而且占据了山西、河北等地,正好卡在刘裕北伐的侧翼。刘裕在长安时,北魏就多次派兵骚扰,试图切断他的粮道。如果刘裕继续北伐,不仅要面对北魏的主力,还要担心后方的权力真空 —— 一旦建康出事,他就会变成 “无家可归” 的孤军。权衡之下,刘裕只能选择南归,留下儿子刘义真和几员大将守长安。可刘义真年轻无能,将领之间又互相猜忌,最后被匈奴赫连勃勃的军队打败,长安再次沦陷,刘裕北伐的成果也毁于一旦。
刘裕不是不想统一,而是现实不允许。他出身寒门,在东晋那个 “士族掌权” 的时代,能爬到权力顶峰已经很不容易,必须牢牢抓住权力才能保住自己和家族的安全。如果他为了北伐放弃后方,就算真的统一了北方,也可能被南方的士族推翻 —— 这是寒门子弟的无奈,也是时代的局限。后来刘裕虽然建立了南朝宋,成为 “宋武帝”,但北方始终被北魏控制,“南北分裂” 的局面又延续了 100 多年,刘裕也成了 “最接近统一却没能实现” 的南朝君主。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是最让人惋惜的 “差一步者”。他率起义军 “均田免赋”,喊出 “迎闯王,不纳粮” 的口号,短短几年就席卷北方,公元 1644 年打进北京,推翻了明朝,建立 “大顺” 政权。当时明朝的残余势力(南明)还没站稳脚跟,清军还在山海关外,只要李自成能稳住北京,安抚百姓和士绅,再解决山海关的吴三桂,统一天下并非不可能。可他只在北京待了 42 天,就被清军和吴三桂联军打败,一路逃亡,最后死在九宫山,大顺政权也随之瓦解。
李自成的失败,核心是政策失焦 + 战略短视。首先,他忘了 “均田免赋” 的初心,打进北京后,纵容手下 “拷掠明朝官员”—— 大顺军规定,明朝官员要按品级 “捐饷”,一品官捐 10 万两,二品官捐 5 万两,交不出就用刑。比如内阁首辅魏藻德,被打得体无完肤,最后还是交不出钱,被活活打死。这种 “劫富” 不仅没 “济贫”,反而把明朝的官僚士绅推向了对立面 —— 要知道,当时的土绅阶层掌握着地方的资源和民心,李自成得罪了他们,就等于失去了地方的支持,后来他退出北京时,没有一个地方士绅愿意帮他,就是这个原因。
更致命的是没重视山海关的吴三桂。吴三桂是明朝镇守山海关的总兵,手下有几万精锐的 “关宁铁骑”,是阻挡清军入关的关键。李自成打进北京后,本来已经招降了吴三桂,可他的手下刘宗敏却抢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还拷打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吴三桂得知后,怒而 “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而投降清军,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李自成这时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亲自率大军去打吴三桂,可他的军队在北京耽于享乐,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清军突然参战,大顺军全线崩溃,只能退出北京。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鼠疫。明末北京爆发了严重的鼠疫,史书记载 “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李自成的起义军也没能幸免 —— 士兵感染鼠疫后,高烧、呕吐,战斗力急剧下降。打进北京后,大顺军不仅没做好防疫,反而因为人员密集,加速了鼠疫的传播,这也是他们后来打不过清军的重要原因。
李自成的悲剧,在于他 “推翻了旧王朝,却没能建立新秩序”。他起兵时靠 “均田免赋” 赢得民心,可打进北京后,却变成了自己曾经反对的 “掠夺者”;他以为推翻明朝就等于统一天下,却没看清清军的威胁和士绅阶层的重要性。最后,他不仅没能统一中国,反而让清军趁机入关,开启了清朝的统治,自己也落得个 “身死国灭” 的下场,成为历史上 “最可惜的失败者” 之一。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