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害孩子大脑,拉低智商的6个毒习惯:家长再难,也要帮孩子戒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4:55 1

摘要:她的儿子小明今年8岁,成绩一直中等偏下,平常背个课文总是七零八落的。

作者:主创团·六六

前几天,在楼下跟小区一位邻居聊天。

她的儿子小明今年8岁,成绩一直中等偏下,平常背个课文总是七零八落的。

她一直为此事忧心忡忡,直到一次专业评估才发现,小明的注意力水平和记忆能力仅相当于6岁儿童。

经过专家分析,问题竟然出在小明从3岁就开始的不良习惯上。

忽然想起多年前上大学时,一位教授说过的话:

他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智力并非固定不变,生活中的某些行为和习惯会拉低我们的智商。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六个大脑“杀手”,看看它们是如何在日常中悄悄损害孩子大脑的。

屏幕成瘾:

数字鸦片正在重塑孩子大脑

前几天,我带着孩子去了趟乡下。

我发现孩子们的娱乐,不再是传统的追逐打闹,而是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刷短视频、玩游戏,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不例外。

这让我想起了牛津大学出版社发布的2024年度关键词——脑腐。

指孩子长期接触社交媒体上那些低质量、碎片化的内容,如短视频、电子游戏等,会导致思维钝化、专注力下降。

这是因为,玩游戏、刷短视频获得的“即时快感”,会触发大脑中大量的多巴胺分泌。

多巴胺长期上瘾之后,部分区域的大脑灰质减少,皮质层变薄,这会导致孩子的思维变得迟钝,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电子屏幕里的光鲜世界,正悄悄侵蚀孩子的大脑;虚拟世界的快感循环,正在蚕食孩子的专注的能力。

来自河南信阳的一位男生高考成绩699分,最终被清华录取。

当记者上门采访时,男生坦言道:

“我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全靠后天努力弥补不足。

从小学到高中,我12年都没玩过电子游戏,也不爱刷短视频。”

保证孩子远离电子屏幕,才能守护好大脑的健康,专心投入在学习上面。

作为父母,一定要做挡在孩子与电子屏幕中间的那堵墙:

1、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见见外面真实的世界;

2、培养替代屏幕的爱好,比如运动、绘画、手工等,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以身作则,尽量在孩子面前减少用电子产品。

睡眠不足:

深夜的灯光正在偷走孩子的智慧

一位家长曾留言,孩子今年才上初二,经常要写作业写到凌晨1点多。

结果第二天起床困难,上课也总是犯困,注意力不集中。

我给他的回复是,不妨试试让孩子早点睡,然后早点起来补作业。

因为,人在睡眠的时候,大脑会进行“磁盘整理”,清除代谢废物,巩固记忆。

睡眠不足的孩子,大脑里的“垃圾”越来越多,运行速度越来越慢,人也会变得迟钝。

想象一下,睡眠就像夜间的“大脑清洁工”,在孩子入睡后悄悄整理一天的学习记忆,为第二天准备“干净的办公桌”。

睡眠不足的孩子,第二天只能在杂乱无章的“办公桌”上学习。

认识一位中科院的心理学博士。

他从小就被妈妈要求,晚上10点前一定要睡觉,早上8点前一定要起床。

以前,他一直觉得妈妈很烦,晚上想多读两行书、多玩一局象棋都不行。

但后来,等他上大学,看到周围的同学昼夜颠倒、作息混乱,自己却依然能有条不紊地去学习和生活时,他忽然觉得妈妈无比睿智。

别让深夜的灯光,偷走孩子大脑的未来。

深夜学习,就像手机开启低电量模式,虽然能勉强运行,但电池寿命早已暗中受损。

早睡早起,睡眠规律,才是一个孩子越来越聪明的关键。

热量超标:

零食陷阱困住大脑发育

很多父母在孩子学习累了时,喜欢给孩子“投喂”不少零食,什么薯片、巧克力、奶茶、可乐,应有尽有。

这让我想到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高糖、高脂的食物会潜移默化地迷惑大脑的奖赏回路,重塑大脑。

那这种高糖高油的零食都有哪些呢?

有孩子们都拒绝不了的小甜品、小饼干、甜甜圈等糕点类,还有孩子们最爱的辣条和薯片、炸鸡、膨化食品等等;

《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也发现:

长期高糖饮食会影响大脑“海马体”神经元细胞的再生(负责学习和记忆的重要区域),让孩子的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涣散。

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一定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

来自复旦大学黄翔博士从脑科学的角度提供了以下饮食建议,供大家参考:

1、早餐一定要吃,重点是保证碳水的摄入,比如粥、馒头、面包、包子等;

2、午餐需补充充足水分和蛋白质,搭配不同品种,保证营养均衡;

3、晚饭要多吃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肉、牛肉等,但要在睡觉前4个小时吃;

4、拒绝反式脂肪:油炸食品和面包蛋糕大多含反式脂肪酸,吃了影响大脑发育,增加痴呆风险。

久坐不动:静止的身体锁住活跃的大脑

近年来,“小学生厕所社交”现象火上了热搜。

课间十分钟,孩子们不能到操场上跑跳,不能在走道里停留,只能在教室里自己的位子上苦坐。

被逼无奈之下,孩子们只能在课间的十分钟里,跑到厕所和同学们聊聊天、吃吃零食。

一名老师就曾发视频吐槽:学校7成孩子课间十分钟不出教室。

这一代孩子,简直就像是被关在笼子里。

久坐的身体,养不出活跃的大脑和丰富的灵魂。

一项研究表明:久坐行为与大脑内侧颞叶及其亚区域的厚度减少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坐得越久,大脑的厚度越薄。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雷迪在《体育改变大脑》一书中也提到:

运动后人们的词汇学习速度,比运动前提高了20%。

我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些重要的神经传导物质都能够提升孩子的全方位状态。

所以哪怕学业再繁忙,也别忘了让孩子多运动。

不同年龄段,可以进行以下运动:

3-6岁:是孩子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发展的黄金期,可以尝试平衡车滑板车,或踢足球等活动。

6-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肌肉骨骼发展逐渐完善,可以进行爬山、游泳、跑步,还有一些对抗性竞技,如足球、跆拳道、羽毛球等。

13-18岁:可以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偏竞技类运动。

压力过载:

沉重的包袱压垮思考能力

我们今天的孩子,面临的学习压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在小红书上,刷到过一所寄宿学校初一孩子的课表:

这些住校的孩子,每天5:20就要起床,晚上10点才能上床睡觉。

许多孩子,不仅平常要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周末的自由也要被压榨,去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但实际上,大脑就像一台精密的计算机,处理着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和任务。当压力过大时,大脑神经就会失调,出现记忆力下降、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看过一个案例,一个叫小鹏的男孩,从小学开始就名列前茅。

然而这份优秀背后,是不为人知的高压学习:从二年级开始每周末要上辅导班、旅游途中都要刷题,生病住院也得做作业……

小鹏不止一次向父母倾诉,自己压力太大了,父母却不以为意。

结果进入初中后,小鹏逐渐出现了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等现象,学习越来越困难。

压力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但压力过载则会成为大脑的枷锁。

父母要学会给孩子的大脑“松绑”:

允许孩子做一些“无用之事”:比如发呆、玩耍、自由阅读等等,让生命有自由呼吸的空间;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爱好:比如唱歌、跳舞、游泳、羽毛球、篮球等等。

这些留白时光,就是为孩子大脑充电的最佳途径。

缺乏阅读:

荒芜的精神世界难以孕育智慧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几乎很难静下心去读一本书了。

他们宁愿玩一个小时手机游戏、刷半个小时短视频,也不愿意去实打实的阅读。

脑科学专家洪兰说过:阅读,就是活化大脑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因为阅读时,大脑需要解码符号、理解语法、构建情景、推断含义,这一系列复杂活动能够激活多个脑区,加强神经连接。

一位在硅谷工作的工程师,她女儿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年级第一。

她说了这样一段话:

“别人总觉得我们逼孩子很狠,其实我们家就一个原则:睡觉和读书的时间不能少。哪怕作业没写完,也要保证每天至少40分钟的阅读时间。”

屏幕上的碎片信息,永远替代不了书中深度思考的乐趣。

父母可以打造“阅读绿洲”,让家中每个角落都有触手可及的书籍;

建立“亲子阅读时间”,每天晚上固定时间,全家一起阅读;

带孩子定期逛书店和图书馆,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籍。

当孩子涉猎了各类书籍,比如名人传记、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他的认知框架会变得更加宽广和丰富,格局也更宽广。

很认同一段话:

“鸡娃的尽头就是脑科学。

如果说养育孩子就像盖楼,那让孩子的大脑发育好,就是地基。地基稳了,孩子这栋大楼才能盖得高。”

有些坏习惯,如果长此以往不改,水滴石穿,就会“污染”孩子的大脑,对他整个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父母,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让孩子的大脑充满活力。

与各位父母共勉。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