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版图上,楚成阳是一位独特的耕耘者。他以"冰阳"为笔名,"河子"为昵称,"泥土墨言"、"童月寻梦"为艺名,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属于农民的诗与远方。这位60后作家、诗人、自媒体人,用三十年的时间,在鲁西南的田野与都市的霓虹之间,搭建起一座文学的桥
楚成阳:泥土里生长的诗意与匠心
●童月寻梦
在当代中国乡土文学的版图上,楚成阳是一位独特的耕耘者。他以"冰阳"为笔名,"河子"为昵称,"泥土墨言"、"童月寻梦"为艺名,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属于农民的诗与远方。这位60后作家、诗人、自媒体人,用三十年的时间,在鲁西南的田野与都市的霓虹之间,搭建起一座文学的桥梁,让乡土的声音传得更远、更清晰。
楚成阳的创作生涯,是从鲁西南的泥土里开始的。1989年,他在菏泽老家务农期间,开始尝试新闻和文学创作。那些发表在《农民日报》《大众日报》上的新闻稿,记录着乡亲们的喜怒哀乐;而以"冰阳"为笔名发表的散文、诗歌,则细腻地描绘着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麦收记事》里弯腰割麦的乡亲、《村口老井》里挑水的婶子、《菜园夜话》里长辈们的家常话,这些质朴的文字里,充满了烟火气和生命力。
1994年,楚成阳创立了文学社,油印刊物《河子文艺》应运而生。这份只印了50册的"农民自己的杂志",被大家像宝贝一样传阅。有人把刊物寄给远方的笔友,有人把刊物送给村里的孩子,还有人把刊物珍藏在箱底。这份小小的刊物,点燃了乡村文学的星火,也照亮了楚成阳的创作之路。
1999年,楚成阳成立了"河子文艺冰阳工作室",从"业余创作"转向"专业运营"。工作室不仅继续编辑《河子文艺》,还承担起"发掘乡土作者、推广乡土作品"的责任。他组织"田野采风"活动,带着作者们去黄河岸边、古村落里收集素材;他开设"写作培训班",把自己的创作经验分享给更多人;他还主动对接报刊杂志,帮成员们推荐稿件。先后有20多名农民作者通过工作室,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作品。
楚成阳的创作题材广泛,涵盖乡村变迁、黄河文化、打工生活等多个领域。他在平台上连载的《我的岁月花儿红》《收获黄河湾》《冰阳之歌》《黄河女人》《北漂打工人》《杏花荡》等作品,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乡土画卷。他的书桌一角,堆着厚厚的手稿和书籍,其中有他早年写满批注的《新闻写作基础》,也有最新出版的《乡土文学创作研究》,还有他为不同笔名准备的笔记本——"冰阳"的本子上写满了诗歌,"河子"的本子上记满了散文素材,"泥土墨言"的本子上则是长篇小说的大纲。
楚成阳的作品里,总有浓郁的鲁西南特色: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菏泽牡丹的文化内涵、乡村老手艺的传承故事、农民的生活变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他笔下的"乡土宇宙"。他对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理解深刻,在《民俗文化咏唱黄河故乡》中生动描绘黄河流域春节习俗。其诗歌创作展现爱国情怀,如《我是天子,我爱诗歌》《我是黄河的儿子》等作品,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楚成阳的诗歌主题多样,风格质朴,充满乡土气息与生活哲理。如《十月》赋予十月丰富内涵,表达对革命历史的崇敬、对青春梦想的追求和对乡土的热爱;《才情怒放 —— 致友人平台三周岁生日》借国庆与平台生日契机,表达对友人及平台的祝贺,体现对友情和共同艺术追求的珍视;《初恋与婚缘》通过乡村秋景描绘,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青春情感的回忆。
楚成阳是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会员。其作品在各级国家媒体和网络平台征文大赛中多次获奖,如报告文学《打工族的骄傲》、诗歌《健康第一重要》《雾都夜话记忆犹新》《我是黄河的儿子》等。
进入自媒体时代,楚成阳积极拓展"自媒体创作"领域。他担任河子文艺电台《河子文艺之声》节目总编,把自己的散文、诗歌录制成音频,在喜马拉雅、荔枝FM等平台播出;担任中国河子文化艺术传媒"中国海外乡土风文学"总编,致力于把中国乡土故事传播到海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变迁。
楚成阳将自己的人生定义为"绿色"。这绝非偶然,这是一种深刻的生命隐喻与主动的美学选择。绿色,是起点,是希望,是蛰伏后破土而出的第一声呐喊。它不像红色的炽烈夺目,不似蓝色的忧郁深邃,它谦逊、安静,却蕴含着宇宙间最磅礴的生命力。它属于原野,属于山峦,属于一切生生不息的循环。
在他的笔下,这种绿色具象为万千形态。它或许是故乡河畔那棵老柳树垂下的、饱含汁液的丝绦,在记忆中随风摇曳;或许是穿越城市钢筋水泥的缝隙时,偶然瞥见的一抹倔强的苔藓,诉说着沉默的坚守;又或许,是梦境中那片无边无际的麦田,在月光下涌动着绿色的波浪,承载着乡愁与远方的召唤。他的散文与诗歌,便构建起这样一个丰富的"绿色生态系统"。
楚成阳虽未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但他所践行的,却是一种更为古老而普适的"教化"。楚成阳的教室,没有固定的桌椅,没有统一的课本,它的边界随着文字的传播而无远弗届。他写下的关于坚韧的文字,或许正鼓励着一个身处逆境的中年人;他描绘的那片故乡的绿意,或许正治愈着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乡愁;他对于自然之美的咏叹,或许正唤醒了一个孩子心中对环境保护的最初意识。
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它不灌输答案,而是激发思考;不提供标准路径,而是展现生命的多种可能。他用自己的绿色人生,向所有读者演示:当一扇门关闭时,如何有尊严地、甚至更具创造性地去打开一扇窗,并将窗外的风景,经营成一片令人惊叹的桃源。
楚成阳用他的笔,创造了这样一种延迟的、却又无比真实的生命连接。他的生命价值,也随着这些种子的远行和萌发,得以延续和放大。他在词语的土壤里,孕育了超越个人生命的永恒。
回首楚成阳的旅程,那条看似偏离了最初梦想的路径,实则通向了一片更为开阔的精神家园。那未建的教室,已化作无边的原野;那未写满的黑板,已映照出星空下的万籁。他的绿色人生,是一首关于转化、韧性与创造的赞歌。
它告诉我们,梦想并非坚硬的模具,而是一颗有生命的种子。当它落在不同的土壤里,会生长出不同的姿态,但只要能向着阳光,汲取心灵的泉水的灌溉,最终都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华彩。楚成阳的"教师梦"从未破灭,它只是升华了,它以文学的形式,实现了最初那份"启迪人心、滋养生命"的核心理想。
这片由他亲手培育的绿色原野,如今草木葳蕤,生机盎然。风穿过林间,是他吟诵的诗句;雨滴洒落叶片,是他散文的节奏。他行走其间,既是造物主,也是最虔诚的朝圣者。这条绿色的轨迹,最终连成了一个完满的圆——起点是爱,终点,是更博大、更深沉的爱。
这条轨迹向世人昭示:人生最动人的风景,往往不在预设的终点,而在那场美丽的意外之后,你所勇敢走出的、那片属于你自己的、柳暗花明的旷野。那里,风是自由的,绿,是永恒的。楚成阳,便是那位永恒的绿色歌者。
2025年9月29日作于渤海湾畔
来源:烟台文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