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的红山,天高云淡。在南新街街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里,空气中弥漫着彩陶泥土的清香,耳边是孩子们参与民族知识竞答的清脆笑声,舞台上,《爱我中华》的旋律激荡人心,引来全场阵阵应和,情感交融,暖意盎然。
金秋的红山,天高云淡。在南新街街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里,空气中弥漫着彩陶泥土的清香,耳边是孩子们参与民族知识竞答的清脆笑声,舞台上,《爱我中华》的旋律激荡人心,引来全场阵阵应和,情感交融,暖意盎然。
这里,正是红山区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的主场。在即将过去的一个月,“融铸北疆、齐心向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题,如同一条鲜亮的红线,通过“统筹筑基、宣传破壁、实践连心”的三维赋能,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紧密联结,共同绘就了一幅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民族团结同心画卷。
统筹筑基 以“早谋细推”筑牢活动根基
高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科学统筹是关键。红山区通过“方案引领+主场示范+分层落实”三位一体模式,为活动月筑牢坚实基础。
方案先行定方向。红山区坚持“早谋划、早部署”,精准对接市级工作方案,结合区域实际印发区级实施方案,明确“融铸北疆、齐心向党”核心主题,细化14项具体任务,确保各单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主场示范聚合力。在南新街街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举办的主场活动暨红山文化体验行,创新采用“文化分享+沉浸式体验+知识竞答+文艺汇演”多元形式。群众在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了解红山文化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脉络的过程中,深切感受民族团结的深厚底蕴。
分层落实强效能。各镇街、单位结合职能特点细化任务清单,教育系统聚焦“校园民族团结教育”,街道社区侧重“互嵌式互动”,文旅系统突出“文化浸润”,形成“区级统筹、部门联动、镇街落实”的工作格局。
宣传破壁 以“矩阵传播”激活团结声音
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需要打破传统宣传壁垒。红山区构建“线下渗透+线上互动”宣传矩阵,让团结之声“随处可闻、随时可见、随心共鸣”。
线下阵地“润物无声”。辖区内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社区文化墙等物理阵地焕发新生,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模范事迹等内容转化为“接地气”的图文标语。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与实践”专题培训班精准覆盖80余名各单位负责人。
线上矩阵“破壁传播”。依托微信公众号、“我的新红山”APP等平台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矩阵成效显著。精心制作的七期主题海报和《“石榴籽”同心赞师恩》等7个短视频产品,总点击量达80万次,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旋律在云端持续昂扬。
实践连心 以“多元活动”拓展互动维度
民族团结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红山区通过“分领域、接地气、重参与”的活动设计,累计开展活动550余场,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
校园“开学第一课”品牌效应凸显。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开学季”,打造“四个一”特色活动:同升国旗同唱国歌、同上主题班队会、同看“线上开学第一课”、同开“家长会”,覆盖师生8万余人。“国庆行走课堂”打卡研学、第二届“石榴籽 同心圆 心向党”课程成果展等410余场次活动,让民族团结成为校园文化“主旋律”。
互嵌式建设交流会促进协同共进。通过搭建跨镇街分享平台,推动居住、就业、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互嵌实践经验交流,助力互嵌式建设从“各自探索”向“协同共进”转变。
惠民文艺实践活动深化群众互动。南新街街道“工会帮就业”主题招聘会、红庙子镇农民丰收节文艺汇演、西屯街道民族趣味运动会、西城街道“携手绘制同心树”彩绘等活动各具特色。截至目前,全区已组织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活动80余场次,让各族群众在参与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
教育基地观摩强化认知认同。充分发挥辖区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研学基地的阵地作用,组织观摩活动70余场次。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广大干部群众直观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第42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已经完美收官,但红山区民族团结进步的脚步永不停歇。下一步,红山区将把活动月的“集中发力”转化为民族工作的“长效发力”,在巩固当前民族团结良好局面的同时,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以扎实行动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崭新篇章。
来源:中国红山一点号